豹房勇士铜牌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公元1517年),鞑靼小王子伯颜猛率五万骑兵入侵,正德帝听了,大为高兴,觉得可以过一过将军瘾了,立即御驾亲征,虽有群臣反对,他还是“一意孤行”,结果胜利班师,但他觉得只打了胜仗算不得有意思,便自封为“威武大将军”。
少年天子的卓越智谋(2)
过了一年,他还想过过当将军的瘾,要大学士草拟圣旨,命“威武大将军”北行巡边。大学士当然不干,他们伏地请求,泣血而谏,说即遭赐死也不干这种不忠不义的事。正德帝不管这一套,还是以此身份巡边,途中再加封自己为镇国公,又自封为太师。这次出巡并不那么顺利,于次年春天无功而返。
忠臣们不干了,廷臣抗议者先是十数人,后达百数人,跪在午门外,要求弄明白“威武大将军”到底是何人,若无此人,就是伪造圣旨,应当处死。而正德帝还真有股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年又以“威武大将军”的名义出巡各省,甚感风光威武。
最后群臣集体抗议,正德帝觉得他们太多事,便劝他们回去。但仍有一百四十六名大臣跪着不走。正德帝发怒了,不走吗,就打走,于是,每人赏棍三十,有十一人被打死了。
当然,明武宗正德皇帝不是一个好皇帝,他宠信太监刘瑾,结果特务横行,良臣遭戮,朝政和国事都乌烟瘴气。但我们不是在评论正德帝的得失,我们要看的是不自由的生活对人的重大不良影响。
中国康熙少年读书像
历史上有一位少见的英明皇帝,这就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康熙大帝。康熙即位之时才七岁多一点,可谓是少年天子。我们不能否认康熙身上有天生的政治家成分,但他青少年时期所过的较为自由、健康的生活对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也是不容怀疑的。
清世宗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二月五日,顺治帝福临病逝,其第三子玄烨即位,是为康熙皇帝。
康熙即位之时,刚刚七岁零九个月,年龄很小,顺治便把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接来,让他们做顾命大臣,这四个人也在顺治帝前宣誓,表示“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计私怨,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但是不久,这四位大臣就忘记了他们的誓言。
摆在康熙面前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就朝廷以外的情况来说,满清入关不到二十年,人心并未归附,前明之思还在人们心中隐藏着,尤其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三藩,势力十分强大,多年来一直准备造反。台湾岛上郑成功的后代也虎视眈眈,窥视清朝的东南沿海一带,寻找时机,准备反攻。
东北方有俄国军队不断骚扰边境,侵吞土地,掠夺人口财富。西边的西藏也很不安定,西北部的准噶尔部更是气焰熏天,不断向东进扰,北方还有诸蒙古部落,也伺机南下。
朝廷内部的局势就更令人康熙帝巡视江南图局部
忧虑了,在四个顾命大臣当中,索尼年纪大了因病而死,遏必隆勾结鳌拜,唯鳌拜之命是从,而苏克萨哈则是鳌拜的对头。不久,苏克萨哈就被鳌拜陷害致死。这样,朝廷之上就只有鳌拜一党了。鳌拜是“巴图鲁”(满族语勇士)出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性格强暴,为人武勇,极难制服。在他把持了朝廷大权以后,大肆捕杀异己,曾矫诏杀死了山东、河南的巡抚和总督。他在朝廷之上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根本无一点人臣之礼。他把康熙视若无物,经常当众与康熙大声争论乃至吴三桂像
清代诗人吴伟业在《圆圆曲》中说:“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无论怎样,吴三桂的汉奸罪名恐怕是洗刷不掉了。
训斥康熙,直到康熙让步为止。在处置苏克萨哈时,鳌拜要将他凌迟处死,康熙认为他无罪,鳌拜就大声争执,康熙仍是不许,鳌拜竟捋起衣袖,上前要打康熙,康熙害怕,只得同意鳌拜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朝廷内的形势,竟至于此。
面对这种内忧外困的局面,康熙如果想开创一个太平兴盛的朝代,必然要有非凡的谋略和气魄。
少年的康熙就表现出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首先,他决定除掉鳌拜,掌握实权,然后再作他图。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少年天子的卓越智谋(3)
康熙除掉鳌拜的方式极具少年的心性特点。
当时,鳌拜掌握军权,如果直接下令捉拿,必定会引起叛乱,那时不仅鳌拜捉拿不到,连康熙自己也将面临危险,朝中的正直大臣,甚至太后都对此一筹莫展。
一次,鳌拜称病不朝,康熙亲自去看望他,鳌拜躺在床上,卫士见他的神色有异,急忙向前揭开被子,发现鳌拜的身下藏着一把极其锋利的匕首,鳌拜当时极为紧张,卫士也不知如何处置,康熙却突然插话道:“随身携刀是满人风俗,不必大惊小怪。”康熙在不动声色之中稳住了鳌拜。
中年康熙像
公元1667年,康熙十四岁,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可以亲政(即亲自处理政事)了,但有鳌拜专权,他无论如何是亲不了政的,铲除鳌拜,就成了当务之急。那么,明捉不行,用什么办法才好呢?康熙终于想出一计,不动声色地干了起来。
满族人喜欢摔跤,康熙就挑选了一些身体强壮的贵族少年子弟,到宫中练习摔跤,练了一年有余,技艺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