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宇宙之易 > 第200部分(第2页)

第200部分(第2页)

去处,去往何方,人死的去处在哪里?什么是死亡?看见别人肉身腐烂?别人不说话了,别人不动了,别人没脑电波了,别人的意识也停止了,别人死了?如何确定他不是“转服”了?如何确定去处?虚无、无意识、解脱、天堂、地狱、转服、重来、轮回……死是未知,畏惧死,是珍惜生,是珍惜轮回,而不是贪生怕死。

曷为,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这样?生后死前,人应该做什么?到底有没有标准?道德?良知?**?法律?哲学?圣言?存在即合理?醒神说,这都是**、逻辑、灵性。欲生爱,爱生恨;逻辑指导理性;灵性可与一切结合,产生感性、良知、各种情感,与逻辑和理性结合,将知识和智能升华为智慧。

痛苦与享乐,两者不断转化。

佛说一切皆苦,乐亦是苦中作乐,到最后都逃不过生老病死,逃不过六道,唯有涅槃。

醒神说,一切皆乐,苦亦是乐中作苦,老是走向轮回,死是通往轮回,轮回往哪里?轮回往未知,即便是道也是千万道,六道之言,可以拿来惊醒,却不能一直长存,否则无异于蛊惑。

醒神说,苦即是乐,乐即是苦,唯有清净无为最自在,无为符合自然大道,不需强求就已满足**。**是可以被满足的,前提是控制**。用灵性修养**、用智慧达成**,符合自然大道。清净无为,即道家鼻祖所言的最高境界,不得歪曲。

醒神说,人无需飞升、往生、超脱就可获得清净无为的自由自在,何必要妄求那些解脱之法呢?活着即可以解脱。只有骗子才会用未知的生死来骗人,什么神仙、佛祖,他们飞升了,他们死后无余涅槃了,意思是你看不见了,你只能相信,不能怀疑。扼杀人与生俱来的怀疑力、分辨力、思辨力、辩证力、阴阳力,此乃罪大恶极!

醒神说,灵性与智慧,这是通往清净无为、人生极乐的正途。如何通往?怀疑,怀疑才能问,问才能学习,才能实践,才能有知识有认识,为升华智慧提供基础。中庸,不偏激,如此才能把握好怀疑、学习、实践的度。哲思,有了前两者,就可有哲思,中庸的、辩证的、不偏激的哲思,以不断的积累知识和认识为基础,进行哲思,升华出智慧。如何中庸,内有灵性,外有规范。规范,例如“人不知而不愠”,做学问到底是满足什么样的**?通往极乐?通往高尚?还是通往虚荣?

醒神说,这里要引用“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意义深远,可有多种解释:

第一种,可以被言说的道,就不是常衡大道。醒神说,其实是常衡大道可以被人言说,只是说不清楚,有一部分需要灵性,需要意会和体悟,这一部分的多少体现出了智慧。

第二种,第一个“道”是指人们发现的规律,是“小道”。第二个“道”是指人们的作为行径。第三个“道”是大道是本质的道。小道是从表象提炼出来的道,小道是可以被运用,作为行为准则,指导作为与行径的,但这不是恒久不变的法则,因为不贴近于本质。就好比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就是小道。比如以中庸为指导,通往清净无为,中庸是要变的,否则就过时了、迂腐了。佛经道典亦是如此,都是小道。老子早就说了,这些都是小道,是要与时俱进的,而不是用来搞个人崇拜的。

第三种,大道不过是人灵性与理性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思考、提炼、猜想出来的本质规律,如果这个猜想中的大道,可以被我们当成大道,那也就已经不是大道了。世界本质能被我们看透成大道,这也就不是世界本质。

……

在西陆哲学中,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怀疑世界是不可认知的,这恰恰符合“道可道,非常道”。

不同的是,老子的《五千言》提出了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观点,然后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老子这种行为,就是在说明,什么这论那论都不过是小道,而小道又在大道之中,故而要玄之又玄地处理。

“不可知”就好像意识和感知,所有的“道”都是意识对感知的解读,真正客观的客观,我们是无法证明的,至少醒神认为自己无法证明,醒神也只有意识和感知。

比如《易时空》,就是把信息以阴阳,或者说以能量的方式,打入吕白的天眼,通过上面纯粹的感觉器官,给了吕白五感,吕白用意识进行解读,有了认知,形成感知。

醒神说了,他只有感知和意识,一切都不过是怀疑中暂定的假设,就好像第二种“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个“道”。

醒神关于道总结说:“能拿多少拿多少,我也不是神,我不过认清了一个现实,摆在眼前的现实,我只有意识和感知,以及意识和感知之间的相互作用,**、逻辑、灵性,以此而不懈努力着,收获智慧,向清净无为而行。”

醒神推崇《五千言》,提到第二句“名可名,非常名”。

醒神在此之前,提了一下,《五千言》版本颇多,仅仅一句话,就有至少三种不同:“道(,)可道(也),非常恒道(也);名(,)可名(也),非常恒名(也)。”

名可名,非常名。同样给人启示颇多。

第一,可以被人命名出的那个名字,不是事物最本质的名字。例如一杯水,那是杯子和水;那是两种透明的物体;那是二氧化硅和一氧化二氢;那是分子、原子、电子、质子……各种微粒;那水是从江河湖海取出的一部分,那杯子是大地沙尘的一部分的凝聚;那水就是无数宇宙的集合,杯子亦是;那水和杯子又是宇宙无数微小单元中的一个……名可名,非常名啊!

第二,第一个“名”,名称;第二个“名”,命名;第三个“常名”,事物恒常的名称。一般的名称,是可以给事物命名的,进而代表和标志事物,但不能用来代表事物的本质。

第三,给事物命名,即从表象中抽象出概念,人的这种抽象能力可以给出很多名称和概念,但不能抽象出本质。可能是因为表象太过庞杂,抽象出来的,总是片面的。

……

看过第三种,就知道西陆哲学中的抽象,对表象与本质的关系,亦与《五千言》共鸣。

醒神说,后面的更加玄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微。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质是不需要命名的,也是无法命名的,一旦开始命名,就有了万物。天地的初始状态、宇宙万物的本元状态,是浑然一体的,人自己抽象概括,才分出了万物。就好像水和杯子的比喻。这是唯心与唯物的辩证,其实唯物在某种程度上是唯“有名”,是一种极端的唯心。反之,唯心亦然。

故而,空冥中去体会本质和万象的浑然与不可言说;代入自己的抽象和理解去分析,进行解构。就好比宏观和微观,跳出那些概念、名词,跳出表象,整体地看待事物;再微观细分,物质的微粒、事件的点滴细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