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无非是电影本身,以及宣传、发行,
宣传影响着电影的曝光度和热度,有多少观众知道、了解这部电影。
发行,从八九十年代,电影市场还处在计划经济的时候,就是电影至关重要的一环了。
即便是到了现在,依然是这样。
制作、发行、宣传,笼统来说无非是这三方面。
宣发不分家,发行公司其实一般都把宣传给做了。
像华阳、伯纳,重点靠人海战略采取大量线下宣传营销活动推广电影、上映前公关院线提高排片,以及全国各地自拍大量驻地发行专员,上映后随时和院线、影院联系,监管每个省份票房信息,无论是票房失利还是大卖,都能第一时间和影院协商,维持或者提高排片。
同样两部电影,a上座率50%,b55%,但是a的发行公司经常和院线联络感情,吃吃饭、按按摩、送送礼什么的,而且每次都很及时。
而b没有,院线就很有可能不会砍掉a的排片,毕竟只有5%的差距。
在上座率差别不大的时候,很有效果,但要是上座率差了十个点,甚至更多,那就没那么简单了,不付出足够的好处,排片还是照砍,砍的力度就看“关系”有多深了。
当然,另一类就是新画面了,上映时间长,搞垄断,四周内没竞争对手,张韦平靠这一手简单粗暴的打法,无往不利。
没有哪部电影敢和张一谋去竞争,就算有梁超伟和金成武主演,伯纳、光羡共同发行的《伤城》也是白搭,人家根本不给你竞争的机会。
史无前例的800块胶片拷贝,不计成本地投放,直接把市场给垄断了。
张一谋的名气也远超梁超伟+金成武,大制作的电影票也贵,即便《十面埋伏》上映时,张韦平惹的院线扬言联合封杀新画面,但是临了还是尽可能地把排片都给了《黄金甲》。
即便是过去两年了,国内的银幕数量相比《黄金甲》时增长了近40%,依然没有哪部电影达到了800块胶片拷贝的规模,《赤壁》都差了一点。
这也是张韦平让人讨厌的原因,根本不讲规矩,你来了我就打压你的生存空间,完全不在乎投入多少。
归根结底,发行的根本还是在院线的排片上,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现在竞争越来越大了,今年贺岁档三部电影破两亿,一亿左右的也有三部,再像张韦平那样野蛮恐怕是行不通的。
关于发行这块,李谦考虑过很多方式,不过都太麻烦了,尤其是驻地发行,得往全国各地派上百名发行专员,哪里来的这些人,而且就算分区域管理,也是个难题。
所以李谦来了个更简单的,过去一个月里,连续和江宁幸福蓝海文化集团、川西电影公司、豫南文化影视集团、鄂北省电影公司,这四省光电旗下的四大电影集团都见了个面,商议组建一个新的发行公司。
幸福蓝海旗下有幸福蓝海院线、东方院线,川西电影公司掌控着太平洋院线、峨眉院线。
豫南文化影视集团全资控股豫南省内市场份额最大奥斯卡院线,鄂北省电影公司旗下的天河、银兴两大院线也刚刚好排在全国前二十。
四大电影公司,都各自掌握着本省五成左右的票房市场,川西电影公司旗下光太平洋院线就占了川西全省60%的份额。
虽然市场份额最高的太平洋院线,去年票房也就只排在全国第十一名,市场份额只有2。1%,四大公司旗下七条院线的总量也只占去年全国票房的8。9%。
这个数字也就排在全国第六,上面星美、萬达、联合、南方新干线、新影联任何一家院线,市场份额都比这七条院线票房加起来还要高的多。
排片取决于电影院和院线,那就直接拉他们入伙不就完了,把发行收入让给新的发行公司。
而且这几家公司市场占有不都高,不会多强势,主动权还是在李谦的手上,毕竟电影是他拍的。
合作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总结一句话就是,李谦以大部分发行收益换取了他们在排片和宣传上的支持,他们背后还有四家电视台呢。
不过准确来说,李谦也没有让出什么利益,新的发行公司,以后还可以接其他电影的发行,作为股东,也有李谦的一份收入。
李谦不亏,他们几家更不亏了,白捡的一笔收入。
新公司叫做华国电影联合发行有限公司,简称华影联合,四大公司几位老总取的。
国企出身取个名字就这样,李谦也无所谓,反正新公司他也不想去管,不会在里面担任任何职务,就占一定股份。
股份也按照各自的重要程度来分配,川西电影公司、幸福蓝海文化集团各占20%,豫南文化集团、鄂北电影公司各占15%,剩下李谦30%。
平均主义,川西电影公司有最多的市场,幸福蓝海背后有国内一线电视台,而且位于东部沿海的江宁,市场重要程度可比其他几个省重要多了。
李谦占30%也很合理,新的发行公司,最主要的电影项目,就是他提供的。
也没有去多争,拿了自己该拿的就够了,多点少点无所谓。
很愉快地把合同签好了,注册资本2000万,各自之后按占股比例打钱进去。
接下来公司的筹备和运营就交给他们了,这公司他也不掺和,毕竟不是专业的。
就是一个松散的联合,让他们能够在宣传、发行上资源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