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丁玲感情史没敢写的是谁 > 第19部分(第2页)

第19部分(第2页)

陈明说,他有点兄弟民族的正义,敢说敢干,有时简单一点,但他看法还是准的,还比较深刻。

丁玲谈到编辑部的机构设置说,分两个室,你和杨桂欣一人一个室,雪燕管办公室。王中忱表示,一下子报那么多干部,作协未必能批。自己年轻,资历浅,还是先可着几个老同 志安排。

雪燕是延泽民的爱人,原来在哈尔滨《北方文学》做编辑,写过一些散文,1980年调入北京。1985年8月延泽民有一次到医院里去看丁玲时说:“作家协会很不正常,雪燕来了三年 不给分配工作,玛拉沁夫爱人在内蒙是优秀党员,来了几年不给分配工作。”后来雪燕在茅盾研究学会任副秘书长兼《茅盾全集》编辑室副主任,来《中国》之前,关系在中国现 代文学馆。

9月20日,《中国》向作协上报了牛汉的《拟调干部登记表》:“牛汉同志是副主编,一直主持编辑部的日常工作,但目前是兼职,不能集中精力于《中国》,因此,应尽快调入。 ”

10月10日,经研究商议,陈明代丁玲给作协党组打报告,就《中国》的编制职务系列报了一个方案,主要内容是:

关于主编:原主编丁玲留任。另一名主编舒群同志因体弱多病,几次主动提出,明年起不再担任主编,拟予同意。原有副主编(除刘绍棠同志外)一律留任,牛汉为执行副主编, 另请党组指定一名成员任副主编。 电子书 分享网站

7。 寄厚望于牛汉(2)

取消原编辑部,设三个编辑室,第一室主任冯夏熊,第二室主任杨桂欣,第三室主任雪燕、副主任王中忱。

关于刊期,《中国》拟于明年一月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期八个印张,定价九角六分,改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0月12日,唐达成在这份报告上批道:“请党组同志传阅,在党组会上议定。”

不久,作协人事室提了几条意见:第一,15人编制设三个编辑室,人员的职务配置必然头重脚轻,需缩简机构;第二,牛汉同志已过离休年龄,不宜调入,如工作需要,可商得牛 汉同志同意,离休后聘用;第三,希望按正式呈报手续呈报作协人事任免。

11月29日晚,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友梅给陈明打电话说,党组同意丁玲的报告,但是牛汉已经年过60,调动有阻力。

《中国》对原方案进行了一些修改,12月12日向作协呈报了《〈中国〉人员编制定员任务计划方案(草案)》。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报告的落款是“《中国》文学社”,不再以丁 玲个人名义出面。这也是第一份由《中国》文学社打给作协的报告,以后他们就要直接出面与作协打交道了。

这是一个全面的报告,不仅讲了人员编制,也申述了《中国》的办刊方针,行文风格简洁务实,与以往的报告明显不同:

一、《中国》的任务:

1。 《中国》经上级批准,国家出版局登记,作协党组领导,1985年元月创刊,为大型文学双月刊,每期16个印张,40万字,它的宗旨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团结老中青作家,鼓励 风格流派的竞赛,扶植文学青年成长,促进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

2。 从1986年1月改为月刊,每期八个印张,20万字。注重艺术性思想性,雅俗共赏;直面人生,把真实、深刻、新颖、精辟的文学作品,奉献给广大读者;除陆续发表老年中年作 家的作品外,面向青年,扶持和培养广大的青年作者,办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刊物。

二、编制、任务:25人新批编制15人,实有人数20人。参照《人民文学》、《诗刊》等编辑部定员标准和有关规定,1986年改为月刊的《中国》编辑部的编制,至少应为25人。

1。 主编1人,由作协党组批准任命,全面领导编辑部的业务、行政工作,主持确定刊物的方针任务,审定重点选题、稿件和版面,以及其它有关重要工作。

2。 副主编2人,由主编提名,经作协党组批准任命,协助主编处理上述各项工作(其中执行副主编1人,主持编辑部的日常工作)。

3。 设两个编辑室(处级),每个编辑室10人左右,并设正副主任各一人,由主编提名,作协党组批准任命。

……这个报告,由曾克与雪燕两人一起交到中国作协,她们同时还反映了几个意见:这个方案是按改出月刊的需要报的,丁玲同志不占编制。一编室主任冯夏熊,副主任杨桂欣;二编 室主任雪燕,副主任王中忱。改月刊,15个编制少了,但没办法解决,需要临时找退休后拿补差的或雇请临时工5至10人,一年约需4千至8千元工资,财务上有无办法开支?她们还 反映,牛汉同志不同意离休,希望由作协聘任。

12月27日,作协人事室下发任职通知(作人任字'85'第17号):

经作协党组1985年12月26日第21次会议研究决定,任命:丁玲同志为《中国》文学社主编。聘任:牛汉同志为《中国》文学社副主编,聘期一年。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8。 牛汉谈丁玲与《中国》(1)

1998年的元旦,我和李向东去看望牛汉,他那天兴致很好,谈了很多,谈到解放初期他在人民大学的经历,谈到成仿吾,谈到冯雪峰,谈到“文革”关牛棚时冯雪峰与他说的那些 话。成仿吾和冯雪峰都是他内心十分敬重的人。自然,谈得最多的是丁玲。

牛汉说,老太太是个大的历史现象,很厚,很复杂,我曾经和她深谈过两次。有一次是出国,路经香港,住在三联书店的招待所。我认为,丁玲从“五四”以来一直到解放初期, 一直是站在中国历史的最前头,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这一点是其他的作家,包括巴金、茅盾、老舍等都无法相比的。她的独特经历也是茅盾、郭沫若、巴金、老舍、冰心等人无法相比的,包括她在上海左联时期、南京软禁时期的经历,延安、西战团时期的经历,一直到解放后的经历。她作为一个作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是没有人 可比的。丁玲的气魄,她强烈的个性也是无人可比的,她很有才气,从莎菲开始,她的文章,特别是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日子》等,都是相当好的,所以丁玲 本来是最有条件最有希望成为大作家,成为中国第一流作家的。她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屈辱、打击、误解,各种各样复杂的感情她都体验过。而且老太太有一股天真、率直的傻劲 ,不像××、×××那么“聪明”。无论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她都具备了成为中国第一流大作家的条件。“五四”以来的作家里边,没有人具备她这样好的条件。从丁玲的身 上,历史的复杂性、残酷性都体现出来了。我对她说,你把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