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1908远东狂人无错版txt > 第111部分(第1页)

第111部分(第1页)

那个穿着军装的洋人走到总司令跟前,一个标准的德国式立正,向赵北微微鞠躬,一口混杂着山东、直隶口音的中国话。

“阁下就是那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汉纳根先生?”赵北仔细打量了一下对方。

“正是鄙人。军人果然是有共同语言的!对了,在北洋水师的时候,我的军衔一开始是上校,您可以称我‘汉纳根上校’。”洋人有些兴奋。

“大东沟海战的时候,贵国的海军提督丁大人就站在我的身边,而我,作为一个陆军军官,有幸参加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蒸汽机钢壳战舰的舰队决战!当年的战争景象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大口径舰炮的轰响时刻回荡在我的耳边,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如果总司令想听听当年的战况,我可以详细的讲给你听。”

“谢谢阁下的美意,这个话题或许可以成为晚宴上的主题,我们可以好好的讨论一下,为什么北洋舰队会败得那么惨。”

赵北微笑着点头,虽然他对甲午战争已很熟悉,但听一听战争亲历者的讲述,似乎也没什么害处,说不定还能发现些历史真相呢。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慢慢探讨,而且我有一些当时的照片,可以拿出来与总司令分享。现在,请允许我先为总司令介绍几位德国朋友。”

在汉纳根的引见下,总司令与十几位德国工商界人士以及他们带来的女伴说上了话,那些华商、买办也纷纷趁此良机与这位“湖北王”混了个脸儿熟。

包括汉纳根在内,这些洋人里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大人物,不过其中有几位军火掮客,这些人与德国克虏伯军火集团、艾哈德军火集团均有利害关系,而那两家重工业集团对德国政界有很强的影响力,赵北相信,只要让这些人坚信共和军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对象的话,或许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真正抱住德国政府的大腿。

“老爷,晚宴已备下,可以开宴了。”管家走到刘人祥身后,小声说了一句。

“都督,是否现在就开宴?按照汉纳根上校的意思,这是一次德式盛宴。”

见刘人祥笑咪咪的模样,总司令也微笑着颔首。

“诸位,今日与诸位共进晚宴,鄙人不胜荣幸。刚才大家都很客气,也很热情,我想,大家或许还有许多话要说,不过现在,让我们先品尝一下刘府的德式大餐,酒足饭饱之后,咱们再来认真探讨一下中国未来的工业、商业前景。”

汉口那边,共和军总司令与德国、美国的工商业界人士把酒言欢,数千里之外的北京,共和中华的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却对着一桌丰盛的晚宴无法下箸。

这场晚宴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举行,做东的是英、法、日、俄四国公使,作陪的是十一国驻华使节,宴请袁世凯的名义是恭贺总统府选定,以及袁世凯将总统行辕由天津正式迁回北京。

法国大厨做的正宗法式大餐,地道的法国佐餐酒,时尚味道十足的法国音乐,就连端菜的侍者也是一副法国古典宫廷装扮,此情此景,让来宾沉浸在对“光明之城”巴黎的幻想中,就连刻板的德国人也有些迷醉的表情。

但作为这场宴会的主宾,袁世凯却不苟言笑,看着那欧式长桌上银光闪闪的餐具发呆。

袁世凯没有胃口,次要原因是法国大餐不合他的口味,而主要原因则是宴会开始前的那场小小龃龉。

龃龉发生在英国公使和俄国公使之间,俄国公使埋怨英国对巴尔干弱小民族的歧视,而英国公使则反唇相讥,指责俄国皇帝的手伸得太远。

后来还是法国公使出面调解,这才平息了争论。

袁世凯向手下人打听,这才明白两国公使发生龃龉的原因竟是前不久刚刚结束的“波斯尼亚危机”,由于英国不支持俄国在此次巴尔干冲突中的强硬立场,导致巴尔干的两个斯拉夫人小国被奥匈帝国吞并,这使俄国人的自尊心大受打击,并影响了俄国的国际形象,巴尔干的另外几个小国也对俄国很有意见,这让俄国几乎下不了台,危机结束之后,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立即下令增拨军费,可以想象,如果再有一次巴尔干危机的话,俄国人肯定会采取更强硬的立场。

但是现在,俄国人确实非常恼火,对于英国政府对德立场的软化,俄国人很有意见。

英国和俄国都是协约国集团的一分子,为什么也会发生龃龉?为什么英国不支持俄国的立场?难道英国又开始与德国谋求和解了?

袁世凯有些犹豫,他又想起了前些时候德国和美国向他抛去的橄榄枝,可是他也知道,美国和德国抛出橄榄枝不是没有目的的,他们想要铁路贷款权,他们想控制中国的几条铁路干线。

是不是应该与德国走得更近一些呢?袁世凯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正是他食不甘味的根本原因。

袁世凯的踯躅不是没有道理,刚才他的外交秘书陆徵祥已经向他简单介绍了欧洲最近的局势。虽然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已经正式建立,但自从波斯尼亚危机平息之后,欧洲的整体局势正趋向稳定,英国拒绝支持俄国挑起巴尔干战火,也拒绝支持俄国在黑海问题上的立场,这种温和的对德态度让德国人很满意,德国皇帝甚至想与英国签定一项条约,以便德国在与欧洲大陆上的某国作战时英国能够保持中立立场,虽然这一明显针对法国的提议被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一口拒绝,甚至还将这个消息捅给了新闻界,但一个无可争辩的表象是,现在的英国似乎并不非常敌视德国,两国未必没有走到一起的可能。

但这仅仅只是表象而已。

国际局势变化无常,今天的敌人明天或许就会坐在一起共进晚餐,对着餐桌上的那些弱小国家指指点点,挑肥拣瘦,用弱小国家的牺牲来换取他们的暂时和平。

如果英国与德国修好,未必不能同时取得这两个国家的支持,那样一来,袁世凯就不必担心遭到来自南方实力派的挑战了。

可是,英国和德国真的会捐弃前嫌么?

“诸位先生。”

英国公使朱尔典站起身,拿银勺敲了敲手里的那只镶金高脚杯,然后将杯子举起,望着呆坐主宾席上的袁世凯,笑着说道:“让我们共同举杯,祝贺总统阁下正式定都北京。作为一个国家的国都,北京已有数百年历史,我相信,袁大总统一定会使这座古老的东方城市焕发出新的光彩。”

乐队适时演奏起典雅的宫廷音乐,乐声中各国驻华使节纷纷举杯起立,向袁世凯致敬。

袁世凯起身答礼,说道:“此次全赖诸位公使先生鼎立支持,迁都之争方告平息。袁某必定兢兢业业,为华洋各国之友好关系尽微薄之力,即使他日选举失败下野,袁某依然是各位的朋友。”

其实在迁都问题上,袁大总统真正应该感谢的是赵总司令,对于同盟会和光复会迁都福州、杭州的建议,总司令和大总统的立场是一致的,他们都强烈的反对将国都迁往南方沿海,虽然在战略上的着眼点完全不同,但到底还是在这个问题上做到了“同仇敌忾”,正是总司令的支持,大总统才胜了一局,不过在国都正式确定之后,总司令又给大总统拍了封电报,希望大总统委任光复会的领袖陶成章为“东南路政督办”,总管东南数省的铁路建设。

总司令的小算盘打得精啊,这个电报一方面是讨好光复会同志,另一方面也是上次那个“西南路政督办”计划的延续,所不同的是,上次总司令是想自己来坐这个位置,而这一次则是在为陶成章谋求这个位置,一个西南,一个东南,方向不一样,但目的却完全一样,都是想将一部分铁路大权掌握在南方革命党手里,增加与列强讨价还价时的筹码。

这个要求太“过分”了,袁大总统不大可能一口答应,可是如果不给些好处,“总统制”又无法被写进宪法,左右为难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