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禁军是赵信参考忠勇军的训练方式训练出来的,他们仗着甲厚刀利向鞑靼骑兵发起强劲的冲击。他们的没有白练,合进的战术十分成功,鞑靼人抵挡不住开始溃退,于是西京禁军准备挥军掩杀,冲进敌群·准备好好施展一下近战格斗的功夫,但情况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顺利。
当追击的西京禁军骑兵整齐的阵形开始散乱的时候,退却的鞑靼轻骑便撤便向追击的西京禁军shè箭,他们的弓力强劲·骨制的箭簇居然能在三十步内shè穿铁甲。西京禁军当然不会等着挨打,他们也用弓箭开始还击。而此时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鞑靼人面对西京禁军的反击,他们在退却中很快散开并迂回到西京禁军骑兵的两侧和后面不断的向他们飞快的放箭,而西京兵在密集的shè击下不断有人落马,人数越来越少,像牛群一样被驱赶到一起。意识到不好的西京兵开始后撤,准备冲出包围。
但是有点晚了·围猎的场面出现了,鞑靼人兴奋异常,他们呼啸着,纵马往来奔驰,毫不留情的将自己箭袋中的箭矢shè出去,在密如雨点的弓sp攻击t,西京兵损失惨重,只有十余骑带伤冲出了包围逃回了大营。当得到消息的援军赶来时·只有遍地光溜溜地尸体,他们的盔甲、刀剑和马匹都成了鞑靼人的战利品…
而这只是双方较量的开始,赵柽将这种战斗视为正规骑兵与非正规骑兵的较量·可他发现自己过去战无不胜的集团冲锋战术却并不占据优势,且非常吃力。鞑靼人经常采用偷袭战术,打劫粮草,捕捉掉队士兵。利用自己熟悉地理进退自如的优势,轻骑兵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能胜则战、不胜则散的战术充分发挥想象力争取战场上的主动xìng与他们的大军周旋。
面对任你有千军万马,我来去如风的鞑靼轻骑,西京各军有些无可奈何,始终被对手调动得疲惫不堪。赵柽有些理解当年强大的秦始皇,他之所以耗费万千财力、身负千古骂名也要修筑万里长城·很大原因肯定也是对游牧民族的匈奴没有好的办法,才不得已为之。被动挨打不是赵柽的xìng格,他针对鞑靼人的战术特点布下了一个圈套···
鞑靼人在与西京军的战斗中渐渐摸着了规律,他们发现凡是用火器的西京军最不好惹,自己的弓箭不是他们火器的对手,如果被咬住·十有**是又去无回,即使将他们引入圈套,也往往可以凭借着犀利的火器突围而出。而重要地点都由他们把守,所以这段时间他们并没有捞到多大油水。
这一天,鞑靼侦骑报告一支西京禁军的十人队押送大批粮草进了一个后方寨子,准备宿营,而寨子中也只有些部族军,一千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明显这是块肉多刺少的肥肉,所以他们决定集中兵力吃下它。
当夜,五千鞑靼骑兵趁着暗夜绕过西京军的据点,躲过侦骑,采用机动迂回的战术,从侧面饶了一个大圈子,然后利用速度优势直接奔袭屯粮的寨子。这种灵活的作战方式一下让押送粮食的西京禁军陷入恐慌,他们做出激烈的抵抗后,逐渐不支,慌乱的弃寨而走。
鞑靼人乐不得的将这些粮草收入怀中,当他们驮着战利品返回时天已经放亮,侦骑突然发现前方出现了一队的西京兵,到嘴的肥肉谁也不愿再吐出来,他们仗着人多势众想硬冲过去,在他们轮番的攻击下西京兵开始后退。
危机时刻中,二千装备火器的克虏军的龙骑兵赶了过来,发动了密集冲锋,将势头正盛的大批鞑靼人打得大败,而克虏军却损失甚微。鞑靼人见机不好,又施展逃命的法宝,分散突围。可他们发现这次却没有像过去那样幸运,大队的西京骑兵从四面以密集的石墙阵形围了上来,面对这种集体冲锋,个人的武技再高超也没有作用,一阵激战后,旷野上留下了许多鞑靼轻骑兵被砍杀的尸体。
吃了大亏的鞑靼人却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频繁的南下,以小部队时聚时分袭击西京所属的部落,手段也更加残酷,往往是人过后,青壮男女被掳走,牲畜全无,营地变成一片火海,将要收获的田地成为灰烬…
第六十五章 冬雷行动
() yīn山山地区西起黄河后套平原以北,东至多伦,由yīn山、大青山及察哈尔低山丘陵组成,包括了西京道北部、上京道南部的部分地区,这条东西向的山地形如屏障,在气候和农牧业生产上形成了一条重要的自然分界线。
白鞑靼在辽国时期便游牧于yīn山长城一带,他们中部分贵族自称是沙陀后裔,奉唐末五代时的晋王李克用为先祖,因此又自诩为晋王‘沙陀雁门节度使’的后裔,视yīn山一带为其故土。
白鞑靼人主要经营畜牧业,少数人从事农耕。辽在他们的领地设置了驿站,开辟了通往漠北的驿路,又设榷场、和粜所和官仓。因处于交通要道,官民贸易发达,形成了一些城镇和村落,已有些简单的冶铸铜铁的手工业。因处在不同文化的各民族之间,许多人通晓多种语言文字、文化水平较高,有人专以充当通译人为业。
他们先臣属于辽,金灭辽后,又臣属于金,在这混乱的几年年,又吸收了一些从西域内迁的回鹘人、亡辽的契丹人,以及邻近的汉人和西夏人,称雄于yīn山一带。而赵柽的第一步计划是恢复西京旧界,以yīn山作为屏障,免除北方的侵扰,同时作为向西、北扩展的前进基地,因此他制定的战略必然和白鞑靼的活动区域发生碰撞,冲突不可避免。
几仗打下来,赵柽并不满意,众将也觉得憋屈,一种大炮打蚊子有劲儿使不上的感觉,鞑靼人的摇摆不定,忽东忽西的游击,让西京军难以捕捉敌人,只能被动的追击,或者是将军队布置于重点地区防守,难以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
赵柽明白敌人在处于弱势的情况下,采用游击战术对付自己。说明鞑靼很明白他们遇到了强大的敌人,战术选择也是正确的,这是弱者对抗强者、颠覆秩序唯一可行的办法。而他们作为强者的一方,尽管优势明显,但是要取得反游击战的胜利也绝非易事,短时间内将他们全部歼灭也十分困难。
痛定思痛,面对新的敌人。赵柽知道自己要改变战术,作为前世的特种兵,游击战和反游击战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而现在鞑靼的游击战术还处于最初的原始阶段,依靠生活和生产中的本能在战斗,与后世被发扬光大的游击战丰富的战法和理论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根据游击战理论。游击队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根据地,即需要当地民众的支持。成功的关键在于消除、削弱民众对游击队的支援,使游击队失去情报支援、生活保障及人力来源。为取得游击战的胜利,既要在军事上击败游击队,也要用尽一切手段阻止民众和游击队的联系。失去民众支援的游击战就难有大作为,也无法达成最终目的。
反游击战的制胜机理,在于战术运用的非对称xìng。游击战的一大特点就是以人数优势弥补武器的劣势。具有足够的兵力优势,也成为反游击战成功的必然要求。即集中利用己方所有优势,攻击游击队的薄弱环节。经常是以打正规战的方法组织作战,缺乏足够的兵力优势只会使部队经常被动挨打。
在经过慎重的考虑后,赵柽决定调动忠勇军,集中西京禁军各部于德州、东胜地区。当前处于前线的克虏军两个旅及禁军五千人转入防守,以护秋为第一要务,不再主动出击攻击敌人。在要道上筑垒屯兵防守,同时抽调克虏军两个营作为机动部队,随时支援被敌军攻击的堡寨,待秋收完毕,大军到达后再全面转入反击…
在西北秋季只有短短的一个月,进入九月天气骤然变冷,江河结冰。高大的yīn山山脉挡住了南下的冷空气,这里要比北麓温暖许多,鞑靼各部纷纷转场到南麓过冬,而此时赵柽制定的名为‘冬雷’战役也随之展开。
此次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动大军迅速攻占yīn山南麓的州县,控制各个要点;第二个阶段则是转入清剿、巩固阶段,对鞑靼各部进行招降,打击不肯归顺的余部,完全控制这一地区,建立基层政权,重新纳入西京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