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曹操秘史1在线 > 第57部分(第2页)

第57部分(第2页)

有了粮草,运输也是难事,劫敌军的粮道往往是出奇制胜的手段之一,沮授就建议袁绍专劫曹军的粮道,使敌人因粮食供应不上导致军心动摇,不战而胜。除了敌军外,四处盛行的流寇也经常打劫军粮。

任峻负责粮草运输时就深为流寇袭扰头疼,最后他总结出经验,运粮时必须集中上千辆运输车才能成行,并且加派兵力保护,土匪即使想劫粮也不敢动手。

【六、地道战和霹雳车】

建安五年(200年)八月,袁军主力推进到官渡前线,袁军用沙土堆成土丘,在曹营正面呈东西方向展开,长达数十里,并以此为依托构筑营寨。为了对抗袁军,曹操也分兵筑营,但如此一来,兵力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了。

《三国志》认为此时在官渡前线对阵的双方兵力,袁绍有十多万人,曹操不足一万,且伤兵占到十分之二三。这显然是不准确的,袁军人数估计得差不多,但曹军人数明显被低估了。

裴松之也不同意《三国志》的说法,他认为曹操起兵的时候已有五千人,以后大小各战胜多负少,胜率在百分之六七十以上(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仅破黄巾一役,就收降卒三十多万,即使在战斗中不断有损耗,也不会如此之少,用数千之众对抗十多万敌军,断然没有取胜的可能。

裴松之进一步作了详细分析,他认为至少有三条理由说明《三国志》所载不准确:一是袁绍构筑的屯营东西达数十里,而曹操能分营相守,说明曹军兵力虽少,但不至于只有数千人;二是假如袁军是曹军的十多倍,袁绍应该采取围攻的办法,而不是现在这样两军对垒,让曹军进退自由,屡屡得手;三是后来袁绍失败,很多史料都记载曹军曾坑杀袁军七八万人,以数千之众完成坑杀七八万人的事是不可能的(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

但裴松之的分析也有问题,他和其他许多人一样,往往把袁曹两军的总兵力与他们投入到官渡前线的兵力搞混,这其实是两个概念。

算袁军的兵力不能只算他们在官渡前线的兵力,袁绍诸子袁谭、袁熙、袁尚以及外甥高干统率的人马还有不少,不在十一二万这个范围内。而算曹军官渡前线的兵力不能把在各地的兵力都算进来,曹军总兵力假如有十万人左右,他们能用到官渡前线的,能有三分之一就不错了,“曹统区”还有数十个郡国、数百个县需要防守。

曹操收黄巾降卒三十万,如前所述,这仅是个虚数,实际能编入战斗部队的顶多十分之一。再如,曹军坑杀袁军七八万降卒的事可能性也不很大,这一点将在后面予以分析。

裴松之的结论总体上是有道理的,曹军在正面作战的兵力被明显低估了,曹军在此的兵力应该在二到三万人左右甚至更多一些。

但曹军仍然处于劣势,两军对峙完成后,曹操指挥人马出击,都未成功(合战不利)。

九月的一天,发生了日食。

日食作为异常的天文现象在古代被视为凶兆,也被看做上天对人类的一种警告。在许县的献帝刘协照例下诏,要求公卿就朝政得失写出专题报告(上封事),可以知无不言(靡有所讳)。刘协同时下诏中央和地方荐举人才,标准是孝行突出的人(至孝之人),三公每人荐举二人,九卿以及郡国守相、校尉等各荐举一人。

刘协的这项举措未必出自曹操的授意,一来在官渡前线的曹操此时应该无心考虑这些事,二来在人才观上曹操主张以才为先,以后又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与以孝为先的传统用人观不太一样。

距许县仅一二百里的官渡前线也看到了这次日食。对于战争而言,日食也预示着不吉利,通常情况下发生日食的时候交战双方都要停下来,因而日食有时候还起到意想不到的休战作用。

最著名的事例发生在公元前七世纪到六世纪间的伊朗高原,当时米底王国和吕底亚王国在哈吕斯河一带激烈交战,战事旷日持久,打了五年还没有完。有一天,两军正在厮杀,忽然发生了日全食,顷刻间太阳被全部吞没,仿佛夜幕降临,士兵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停止了厮杀。尽管不久之后太阳重新出来,一切恢复到正常,但交战双方都认为这是上天不满战争而发出的警告,于是决定不再打下去了,一场打了五年的战争因为偶遇一次日食而终结,这件事记录在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希波战争史》一书中。

这次曹操看到了日食,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敌人认为日食不宜作战的心理,向袁军发起突然攻击。不过由于无法攻破袁军堆起的土丘,曹军不胜而还。

双方陷入到艰苦的对峙之中,为了取胜,都想了不少办法。

袁绍下令在曹军营外堆起土山,支起高高的望楼(高橹),凭借制空权向曹营射箭。曹营暴露在敌人弓箭手的射程之内,营里的人想来回走动,只能蒙着盾牌前行。

为了对付高处的弓箭手,曹军将攻城用的抛石车进行了改良,使之射程更远,力量更大,号称霹雳车,抛掷石块,专打袁军望楼和土山上的弓箭手,望楼纷纷被打倒,袁军的弓箭手也轻易不敢到土山上来。

袁绍见弓箭兵无法发挥威力,又调来了工兵,向着曹营方向开始隧道作业。干这活袁绍很在行,最终打败公孙瓒攻克易京用的就是地道战,但他不知道曹操也很在行。当初曹操在张绣的安众防线面前差点全军覆没,最后也是由工兵们突击开挖出一条隧道才得以脱险。

所以,曹操对袁军的拿手好戏早有防备,他的对策是以地道对地道,在营中横向开挖出又长又深的壕堑,袁军的地道挖到这里时就暴露了出来。

双方斗智斗勇,使出了浑身解数,打得异常艰苦。

对峙时间一长,后勤问题很快暴露了出来,最先感受到这个压力的是曹操。

曹军的粮食眼看接济不上了,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一旦不能给士兵开饭,即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再好,部队也没有战斗力,更何况曹军这边士气本来就成问题,士卒叛逃事件时有发生,如果再没有饭吃,定会不战而败。

在此前后,还发生了徐他谋刺事件,让曹操更加忧心。

徐他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曹操的贴身侍卫,徐他等几个人阴谋刺杀曹操,但他们看到猛士许褚常随侍在曹操身边,不敢下手。有一天,趁着许褚不值班(伺褚休下日),徐他等人怀里揣把刀进入曹操指挥部。

也赶巧,许褚回到自己宿舍后心里老觉得有什么事发生(褚至下舍心动),又回来看看。徐他并不知道,进了曹操的大帐看到许褚,大吃一惊,脸色顿变,许褚觉察出来,立即将徐他杀死。

徐他谋刺事件是曹操一生中遇到诸多谋杀事件中的一个,也是最蹊跷的一次。许褚仅凭徐他异样的神色便判断出他有异心并将他击毙,当然事后一定也做了检查,只要发现徐他怀里有刀这就不是冤案。

但徐他为何要谋杀曹操?是跟董承一样有一个政治集团在背后操纵,还是袁绍派来的卧底?这些都因为主犯已死而无从查证。但徐他事件发生在官渡对峙最紧张的时候,对曹操的心理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曹操产生了退兵回许县的想法,为此他给后方的荀写了封信,征求他的意见。荀很快回信,他不赞成曹操的想法,荀分析道:

“现在军粮虽然很少,但还没有到楚汉在荥阳、成皋争胜时那样,当时刘邦和项羽都很艰难,但都不肯先退,因为先退的一方气势必然会受到打击。现在我们用很少的人阻挡袁军的进攻,扼其咽喉使其不能前进,已经好几个月了,现在正是关键时刻,形势必将发生变化,一定能等来出奇制胜的机会。”

曹操认为荀说的有理,他又问计于贾诩,贾诩说:“曹公您贤明胜于袁绍,勇力胜于袁绍,用人胜于袁绍,决断胜于袁绍,然而将近半年之久仍不能决胜,是考虑问题太求万全而造成的,应该抓住机会奋力一击,大局必然可定。”

荀和贾诩都不主张退却,认为局势已经到了关键时刻,现在需要的是一次出奇制胜的机会。只是这样的机会可遇不可求,它能出现吗?

正在这时,曹营里出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