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袁世凯传电子书 > 第6部分(第1页)

第6部分(第1页)

'8'同'7',页34。

'9'同⑥,卷13,页26。

'10'同⑥,卷13,页28。

'11'同⑥,卷13,页25。

'12'同④,卷16,页11、13。

'13'同⑥,卷14,页3。卷13,页28。

'14'同④,卷15,页58。

'15'同④,卷16,页22。

'16'张佩纶:《涧于日记》甲午下,页6…8。《容庵弟子记》卷2,页1。

'17'见《项城总统家书》,转引自林明德:《袁世凯与朝鲜》,页377至378。

'18'《刘坤一遗集》,卷24,页874。

'19'张佩纶:《涧于集》书牍,卷6,页10。

督办新军

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了中国社会的各阶层。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发出强烈的救亡吼声。广大农民自发地反抗斗争,此伏彼起,连绵不断,酝酿着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面对国内外动荡的局势,在封建统治阶级当中,有不少人纷纷上奏疏,要求在兵制、财政和学政等方面进行某些改革,以延长清王朝的统治寿命。经过甲午之战,洋务运动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威信扫地,可是封建统治阶层并没有从洋务派的失败中汲取应有的教训。他们新提出的形形色色的改革意见,从本质上说仍然是洋务派“求强求富”的老调重弹,只是花样略加翻新而已。由于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骄养的海军毁于一旦,淮军和刘坤一统率的湘军也一败涂地,清军的腐败无能完全暴露出来,再加上日本军队采用西方新式武器、编制和战术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优越性,与清军的窳劣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清军将领自愧不如。因此,要求改革军队的呼声特别高。“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大抵都以“筹饷练兵为急务”。①“一时内外交章,争献练兵之策”。②清廷也连发上谕说,“参酌中外兵制”,改练新军,是自强的“关键”,“救时第一要义”。并指令“督办军务处”负责整顿京畿旧军和改练新军。军务处是1894年11月2日成立的,以恭亲王奕订为首,庆亲王奕为会办,李鸿藻、翁同、荣禄、长麟会同办理。

袁世凯也是改练新军的积极鼓吹者。甲午战争刚刚结束,即1895年5月,他在天津就上书李鸿藻(1820…1897),侈谈战争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个整顿旧军,改练新军的计划。他说:

“此次兵务,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足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无论如何激励亦不能当人节制之师……为今之计,宜力惩前非,汰冗兵,节糜费,退庸将,以肃军政。亟检名将帅数人,优以事权,厚以饷糈,予以专责,各裁汰归并为数大枝,扼要屯扎,认真整励。并延募西人,分配各营,按中西营制律令参配改革,著为成宪。必须使统帅以下均习解器械之用法、战阵之指挥、敌人之伎俩,冀渐能自保。仍一面广设学堂,精选生徒,延西人著名习武备者为之师,严加督课,明定官阶,数年成业,即检夙将中年力尚富者分带出洋游历学习,归来分殿最予以兵柄,庶将弁得力而军政可望起色……且此次赔输甚巨,开源节流,亟需整理,而养兵之费,向属繁巨。似应速派明练公正真知兵大员,除将著名骄饱疲懦诸军即须遣散外,仍将拟留各军认真点验,分别减汰,各期养一兵即得一兵之用……统计奉直一带,如有精兵六七万人,分归二三名帅扼要驻扎,计可自守。”③

在甲午战争中,李鸿藻多次接到袁世凯报告战事的信札,认为他熟悉军中的情况。现在又看到他提出的整军方案“有可取之处”,再加上有袁世勋不断为他求情,李鸿藻便于6月奏调他到北京,并得皇帝上谕“交吏部带领引见”,④派充军务处差遣,以备顾问。

从青年时代起,袁世凯就看出王朝衰微,内忧外患频仍,掌握军事实力是取得权势的捷径。曾国藩有湘军,李鸿章有淮军,他们才位极人臣,显赫一世,被人称为“中兴名将”。他的叔祖袁甲三也是由于有一支武装在手,才建立“功勋”,得有钦差大臣之荣。因此他早就想亲自统领一支军队,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资本。在朝鲜时,他千方百计夺取庆军,没有成功。而今被军务处调用,有了直接抓军队的机会,自然不能放松。袁世凯梦寐以求地向往掌握一支军队,正是为了支持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军队是国家政权的支柱。他经历了甲午战争,清军溃败的凄惨景象和危险局面无疑给了他很大的刺激,他立志要练一支军队,使病入膏肓的清王朝重振起来。他说:“欲使中国(即清王朝)变弱为强,自以练兵为第一件事。”⑤在袁身上,个人的野心和他所属阶级的利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袁世凯善于钻营。进京以后,利用他叔祖袁甲三和堂叔们的社会关系,到处招摇,广泛结交权贵。又邀集幕友,在嵩云草堂翻译有关各国兵制的书籍,获得一些近代军事知识,逢人便鼓吹“用西法练兵”。他请求刘坤一、张之洞等封疆大吏保荐他练兵。刘、张先后上奏折,一致认为他“年力正强”,“志气英锐”,“胆识优长”,“任事果敢”,是少有的“知兵文臣”。要求皇上越级提拔他,使专心办理练兵事。他还多次到翁同家“谈练洋(枪)队事”,开始翁对他印象不佳,认为他“开展而欠诚实”,但后来终于被他欺蒙,说“此人不滑,可任也”。⑥

同时,袁世凯还极力巴结荣禄。荣禄(1836…1903),字仲华,满洲正白旗人,姓瓜尔佳氏,是西太后(1835…1908)的亲信。咸丰死后,他暗中支持西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夺权有功,同治年间官至户部侍郎兼总管内务府大臣。光绪元年又兼任步军统领,其后升为工部尚书。后来因反对西太后自选太监忤旨,外放西安将军。1894年调京,再授步军统领、总署大臣兼督办军务处大臣。荣禄工策划,富权谋,深得西太后宠信,掌握军务处实权。甲午战后,李鸿章离开北洋地盘,表面上由王文韶接任,实际军权落在荣禄手中。袁世凯把翻译的兵书呈递荣禄,请求指教,自称门生,百般表示其倾慕膺服之诚。荣禄早已听到过人们揄扬袁氏“知兵”,又读了他主持编译的兵书,就更加看重,认作特等人才,大力提携,收为己用。从此,袁成为荣禄的门生私党。这是此后他官运亨通的有利条件。

不久,军务处议决“变通兵制”,“仿照西法练兵”,先以中日战争中组成的定武军为基础,扩编改革;办有成效,再逐渐推广。李鸿藻就推荐袁世凯去接办定武军,他说:袁“家世将才,娴于兵略,如令特练一军,必能矫中国绿防各营之弊”,荣禄“亦右其议”,⑦并指令袁作一个建军的规则。当时中外军人几乎一致认为德国的陆军最精税。袁也很崇拜德国的陆军。他参照曾国藩、李鸿章早期编练湘、淮军的办法和德国的军制,拟定《练兵要则十三条》和《新建陆军营制饷章》及《募订洋员合同》,⑧呈报军务处。军务处认为“甚属周妥”,即于12月8日联名奏举袁世凯接统定武军,指令其扩编改建,更名为新建陆军。⑨同日,光绪皇帝发下上谕说:“此次所练专仿德国章程,需款浩繁,若无实际,将成虚掷。温处道袁世凯既经王大臣等奏派,即著派令督率创办,一切饷章著照拟支发。该道当思筹饷甚难,变法匪易,其严加训练,事事核实,倘仍蹈勇营积习,惟该道是问,懔之慎之!”⑩

注释: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1927年刊本,德宗本纪二,页2。

②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兵志二,页9509。

③《袁世凯致李鸿藻函》,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三日。转引自刘凤翰:《新建陆军》,页42。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