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罗斯福新政的谎言百度知道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的倒闭具有传染性:一家倒闭了,其他银行的储户就会恐慌,一般也会去抢兑,想在银行倒闭之前把自己的存款取出来。

1930年12月11日,著名的美国银行倒闭了。这引发了对其他银行的抢兑风潮,美国各地数百家银行不是倒闭就是濒临倒闭。美联储本来是能够通过向急需现金的银行借款来减缓甚至制止这个危机的。可是,它坐视抢兑持续,眼看着数百家银行破产。到1932年,美国的货币数量在三年间减少了三分之一。这些钱,如同不能归还的贷款一样,就这样消失了。随着银行的倒闭,它们的资产也消失了。美联储系统的许多顾问督促美联储进行干预,但他们的建议没被采纳。本来是为了预防银行危机而设立的美联储,反而助长了危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章  是什么引发了大萧条?(3)

大萧条的原因很复杂,上述三个原因虽不能解释一切,但很能说明问题。它们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我们的银行会陷入危机、股市会下跌、出口会锐减、生意伙伴会生气、美国人对国债的可靠性会产生疑问,以及关键行业如汽车制造业会垮塌。此外,所有这三个原因都跟政府有关,而非跟自由市场有关。战争债务、高关税和失效的货币管理体系,全都是由于政府的愚蠢所致。

30年代的知识界的确流行过一种说法,那就是大萧条是自由市场制度所致。这种说法现在已经被摈弃。前面简述过的消费不足论也承认,20世纪20年代是工业增长的十年。但这种说法指出,经济繁荣之成果分配不公,导致贫富差距加大。而梅隆和柯立芝倡导的税收减免政策使得更多的钱流向富人,更是加剧了这种阶级分化。由于美国的中产阶级享受不到经济繁荣的好处,许多人买不起本国所生产的东西。因此,很快就出现了生产过剩,产品太多而购买者太少。其不可避免的结局就是大萧条。细致的政府计划和管制才是应对的良策。劳伦斯·W。里德,“大萧条的大神话”,麦金娜公共政策中心,2005;加里·迪安·贝斯特,《祈求于灵丹妙药:新政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家》(新泽西新不伦瑞克:变革出版社,2005);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保卫*的斗争》

表面看来,消费不足论似乎的确也有些证据。许多企业家之所以成了百万富翁,梅隆的减税政策是一个原因。十年间,农民的产出的确过剩了,大萧条袭来时,美国未售出的汽车、电冰箱和电话也堆积如山。但是,仅凭这些零散的数字是无法支撑起一个理论的,这就好比在没有鸡蛋时仅凭白汁沙司和一撮糖怎么也不会做出蛋奶酥一样。对消费不足论来说也如此,该理论缺少统计数字的支持。

消费不足论要想立住脚,就必须能够肯定地回答如下问题。首先,在20世纪20年代,富人们真的拿走了国民收入中极高的份额了吗?其次,雇员们从企业收入中得到的份额真的偏少吗?再次,20年代后期国民生产总值中消费支出的比例,真的比20年代前期要少吗?我们看看历史资料就会发现,所有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第一,1921年时,5%的美国人创造了的国民收入;1929年,5%的富人创造了国民收入的。的确,这个数字是增加了,但增加的幅度并不大。第二,1900年到1920年,美国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是,1920年到1929年间这个数字也是。十年间,企业的利润率没有增加,但20年代雇员所得的工资实际上由企业利润的55%增加到了60%。换句话说,20年代雇员从企业利润中拿到的,远远超过以往。第三,消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没有下跌,实际上还从1920年的68%上升到了1927、1928和1929年的75%。托马斯·B。席尔弗,《柯立芝与历史学家》。

准确地讲,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购买的收音机、电话、汽车、吸尘器和冰箱越来越多。与其说那个十年是消费不足,不如说是消费过度。需求超过了供给。用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彼特·特明的话说就是:“在现代宏观经济的研究中,所谓消费不足的概念已然被抛弃了。”他对此作了简要的说明:“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20世纪20年代并没有下降。因此,说那个十年是消费不足的十年,完全没有根据。”彼特·特明,《是货币的力量导致了大萧条吗?》(纽约:诺顿出版社,1976),第4、32页;彼特·特明,《大萧条的教训》。。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是什么引发了大萧条?(4)

对消费不足的分析很重要,因为当时急于找到恢复经济的办法的罗斯福,死死抓住消费不足的概念不放,并把改善消费不足作为竞选总统时的一个杀手锏。他以改善消费不足来对抗胡佛的主张。现在,我们不清楚罗斯福是自己发现了消费不足还是受其“智库”的诱导。作为纽约州州长,罗斯福常常宴请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帮教授,这些教授组成了他的“智库”,他们给他介绍了学界流行的各种经济学观点。这些顾问中的一些人,尤其是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就倡导消费不足论,没多久罗斯福就在智库帮他起草的演讲中提到了“消费不足”。关于特格韦尔的消费不足说,见《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日记》,“导言”,第6…10页,藏于RPL的“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档案”。关于对消费不足说的批评,见斯坦利·莱伯格特,《失去工作的人们:失业经济学》(新泽西恩格尔伍德·克里夫斯:普伦蒂斯霍尔出版社,1964)以及莱伯格特,《美国人:一个经济记录》(纽约:诺顿出版社,1984)。关于智库的起源,见“塞缪尔·罗森曼致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的信”,1969年1月16日,藏于RPL的“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档案”。

消费不足论对知识界尤其具有吸引力。如果富人们在摧毁美国的经济,掠夺减免的税收,利用其经济权力使农民和劳工贫困化,那么资本主义就要失败了。理所当然地,政府就应当介入,任命“专家”到计划委员会任职,重振美国的经济,增加消费支出,重新分配财富。这项一味要求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计划,使得许多受过教育的专家教授能够在计划委员会里发挥作用,从而能够调控和管理美国的经济了。回头来看,历史资料常常是与消费不足论相矛盾的。因此,最卖力地鼓吹这种论点的人,都没有受过严格的经济学训练,也就不足为奇了。包括本杰明·安德森、亨利·黑兹利特、伊萨克·利平科特和欧文·费舍尔在内,几乎所有的企业家和许多经济学家都驳斥这种论点。如果罗斯福聘请几位企业家加入其智库,他也许就能更加审慎地思考自己的对策了。本杰明·M。安德森,《经济学与公共福利:美国的金融与经济史,1914…1946》(印第安纳波利斯:自由出版社,1979,〈1949〉);亨利·黑兹利特,《一堂课经济学》(旧金山:*出版社,1996〈1949〉);伊萨克·利平科特,《现代世界贸易的发展》(纽约:阿普尔顿…世纪出版社,1936);以及“欧文·费舍尔致富兰克林·罗斯福”,1936年6月16日,1933年4月30日,和1937年12月19日,藏于RPL的“欧文·费舍尔档案”。这四个经济学家中,黑兹利特没有受过正规的经济学训练。参见戴维·莱德勒,《凯恩斯革命的复原:战争期间关于货币、周期与失业的论文之研究》(英国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莱德勒指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观点是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而其他人则致力于完成后来所谓的凯恩斯革命。

在谋取总统职位的过程中,由于1930年轻松地赢得了州长连任,罗斯福自我标榜是*党的总统候选人领跑者。之后,在1932年初,他参加了几次*党的总统候选人初选角逐,通过自己在各地的胜利、他的个人魅力和他流露出来的要带领*党人赢得11月大选的信心,争取到不少*党领导人加入到他的阵营。

第三章  是什么引发了大萧条?(5)

在逐州拉票的过程中,罗斯福对大萧条含糊其辞。一方面,他许诺通过自由市场实现经济增长:缩减联邦支出、减税、降低《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的征税标准。他经常提到的这三点,无疑帮他拉得不少选票。但是在其他演讲中,他表达了自己有关消费不足论的观点。5月22日,罗斯福在亚特兰大州奥格尔索普大学的演讲中,谈到了低工资、消费者购买力不足及需要政府介入以便“为我们处于混乱中的经济注入活力”并且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国民收入分配系统”。塞缪尔·罗森曼编著:《富兰克林·D。罗斯福公共文件与演讲集》(纽约:兰登出版社,1938),Ⅰ,第626、645…646页。

7月2日,罗斯福到了芝加哥,接受*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这次,他向代表们描画了自己的经济蓝图。“我们的党必须是个有自由思想的党,一个行动时有计划的党。”他这样敦促大家。之后,他要求代表们“稍微看一看(大萧条)最近的历史和简单的经济学”。

我们知道,在1929年以前,这个国家完成了一个建设与通货膨胀的大轮回。十年间,我们说的是修复战争造成的损害,但事实却大大超出了我们自然的和常规的增长极限。现在,我们应当记住,那段时间里消费者需要支付的价格几乎没有下降,客观的统计数字能够证明这一点。同样的数字还证明,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了,其间企业的利润大大增长。同期,只有极少的利润被用来降低价格。消费者被遗忘了。他们中间增加了工资的人数极其有限。工人们被遗忘了……

这几句话反映了罗斯福有关消费不足的观点,其中谬误百出:2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是低而不是高。而“客观的统计数字”表明,雇员从企业赢利中所得到的份额增加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没有变化,汽车、收音机和其他消费品以及工业产品的价格都在持续下降,而不是上升。到1929年,跟以往相比,绝大多数的工厂工人购买自己生产的物品时压力更小。在罗斯福上面这段话里,几乎没有一句话能表述准确的经济信息。

但是,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罗斯福认为政府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以减轻企业家们糟糕的投资决策所造成的损害。至于具体计划,他还是含糊其辞,但在其接受提名的演讲中,他的确谈到了一个公共工程计划,通过这个计划,“上百万人可以找到工作”,还谈到了“补贴农业”的必要性,说“一旦我们有了机会,联邦政府将采取大胆的困难救济措施”。对罗斯福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将那些膜拜钱财的企业家们的财富进行重新分配。

那些听了罗斯福此番讲话的人可能会问,他怎样才能找到大规模公共工程、他许诺给农业的补贴以及大胆的困难救济措施所需要的巨额款项?这个的确令人困惑,因为罗斯福在承诺政府要采取积极行动的时候,也承诺要将政府规模精简25%,以及保证其在任总统期间每年的财政预算都要实现收支平衡。

可是,罗斯福怎么可能既扩大联邦项目的规模,又精简政府,并且平衡预算呢?我们还得回到罗斯福缺乏经济学训练这一点上来。他的话简直是天方夜谭。担任赫伯特·胡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的阿瑟·巴兰坦跟罗斯福相熟,也是罗斯福在哈佛时的同学,他在听到罗斯福这番引人注目的经济宣言时,一定也是迷惑不解。他后来说:“我关注着(罗斯福)非同寻常的事业,有几次我真的希望富兰克林·罗斯福当初在大学期间能够想想办法,花更多的时间了解前辈们在经济学和政府管理方面的谆谆教导。”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是什么引发了大萧条?(6)

巴兰坦的老板胡佛总统,还真的总能挑出罗斯福经济计划中的毛病。胡佛嘲笑说;罗斯福的计划无论如何也平衡不了预算,倒是会“导致联邦政府的空前扩张”和“官僚机构前所未有的增加”。问题是,胡佛不讨选民喜欢。四年前,胡佛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时发表演讲说:“在今天的美国,我们与其他任何国家在战胜贫穷的斗争中相比,更接近于胜利……靠着上帝的帮助,我们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在这块土地上消除贫困。”胡佛的时间概念比罗斯福的经济概念强不到哪里去。不同的是,后者尚处在暗处,而前者由于大萧条的缘故,已然遭到了公众的唾骂。

而且,胡佛应对大萧条的措施也遭到了彻底的否定。首先,他支持并签署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本身就是导致大萧条的原因,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而罗斯福在竞选的时候不断地攻击该法,这时他对经济的理解要强于胡佛。其次,胡佛设立了联邦农业委员会,使政府不适当地干预农业事务。该委员会浪费了5亿美元去补贴小麦和棉花的价格,然后又将过剩的产品倾销到过度饱和的世界市场上。再次,胡佛支持设立了复兴银行公司;该公司把15亿美元借给(或者赠与)倒闭的银行和企业。可是,面临数量如此之多的困难的银行和企业,政府应该帮助哪一家呢?不可避免的是,所有有关的决定都是政治性的,跟胡佛政府走得近的,常常能优先获得纳税人的钱。

最后这一点值得强调一下:当胡佛把纳税人缴纳的15亿美元给予被挑选出来的特别政府贷款的获得者时,其挑选过程不只是很快,而且极其政治化。那些具有政治背景的人会被排在榜首。比如,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财务主管为他在克利夫兰的银行获得了1 400万美元的贷款。更不像话的是,复兴银行公司的总裁(也是共和党的前副总统)查尔斯·达维斯为得到贷款,及时地从复兴银行公司退休,为他在芝加哥的银行赢得了9 000 万美元的贷款。因此,胡佛政府深陷于经济决策的泥淖之中,以至于其对来自罗斯福的攻击根本无暇顾及。詹姆斯·S。奥尔森,《赫伯特·胡佛与重建融资公司,1931…1933》(埃姆斯:爱荷华州立大学出版社,1977);哈里斯·盖洛德·沃伦,《赫伯特·胡佛与大萧条》(纽约:诺顿出版社,1967〈1959〉);默利·罗思巴德,《美国的大萧条》(纽约:理查森…斯奈德出版社,1972〈1963〉)。奥尔森和沃伦一般对重建融资公司持赞许态度。

这样,在竞选过程中,现任总统胡佛成了严格审查的对象,而在野的罗斯福反倒比较自由,能够忽而在这次讲演中谈谈他缩减开支的传统观念,忽而在那次讲演中谈谈他消费不足的新观点,并呼吁增加支出。在其关于消费不足的演讲中,罗斯福把企业家描绘成导致大萧条的无赖,把政府描绘成抗击大萧条的英雄。他在讲演中时不时地攻击企业家一把。“5 000个人实际在控制着美国的工业。”他对波士顿的一批听众说,“而且在这控制工业的5 000个人中间,有些人还想侵犯那些处在他们巨大的经济权力压迫之下的人的神圣的政治权利。”罗森曼:《公共文件集》Ⅰ,第751…752、846页。论述罗斯福总的经济思想以及其消费不足论的专著,见丹尼尔·富斯菲尔德,《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经济思想与新政的起源》(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54),尤其是第245页。 。。

第三章  是什么引发了大萧条?(7)

罗斯福准确地预测到,胡佛一定会指责他消费不足的观点将导致政府规模和公共开支的膨胀。因此,罗斯福对自己将如何实施其“根据消费调整生产”的计划故意含糊其辞,而且为了躲避批评,巧妙地承诺平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