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了一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贾宝玉和林黛玉》《鸡毛信》倒是内容广泛,不知道这丫头看不看的懂。还是有些深奥的东西存在的,不过看看也不错,总比整天无所事事来得好。
不过看这丫头津津有味的样子,多半还是看懂一些的,这是***功劳,姑姑的培养。小小年纪认识了不少字,加上姑姑的小书架上漫画,小人书熏陶。
“咦,梅子看的什么书啊。”周艳走了过来,看着小丫头拿着本小书聚精会神的看着。心里一喜,这个可爱的小天使,活泼好动外竟然还有如此文雅秀气的一面。看起来倒有几分大家闺秀,书香之家的气度。
周艳看着梅子可爱的样子心里欢喜,走了过去拿了本小人书陪着小丫头看了起来。出生在七十年代的人,无法忘记的回忆。看着简单的勾画,依旧如昨天般熟悉。可惜随着时代变,不变的连环画已经慢慢枯萎,走向终点,走进博物馆,收藏室,失去昨日光彩。留下了永不磨灭印记,祭奠曾经的天真烂漫。
………
有些插入的知识,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小人书,倒是小时候曾经看过几本,觉着还行。不过现在到没太注意,时间如滚滚长河,有些事儿,终究是会沉入河底,化成泥沙。
………【第一百二十章 做麦场】………
第一百二十章做麦场
下午,陪着奶奶说了会话,聊了聊二姑姑事。倒是老人家比较嗜睡,李明也不想过多说些什么。奶奶是要午睡,相对于爷爷,铁打的身子,奶奶多数时间显得那么柔弱。午后,爷爷多数是拿着草席去到河堤上的,绿树成荫,微微徐徐,不少人儿到这里乘凉。爱热闹的爷爷每天必去,摆上盘象棋,或是杀个天翻地覆,或是仰躺美美睡上一觉。即可照看瓜地,又可有娱有乐。
……
今天嘛,李明屁颠屁颠的跟爷爷,手里还抱着草席,谁让这丫没地方去呢。小梅子睡觉了,占了姑姑的床,姑姑去了自己家里。李明本来也先跟着回去的。谁知道姑姑看了看周艳,一巴掌把自己扇了出来。
“你小子,小小年纪不学好是吧。”李明有些无语,昨天你们不是在一个床上睡了吗?为什么今天不行啊,李明郁闷,自己家里为什么只有两张床呢。
……
河堤上,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多是些老人,年轻人更多的是喜欢在风扇下。自然风,可是不固定的,时不时有些。
李明郁闷发现自己竟是最小的晚辈,这一路行来,嘴皮都快磨破了。没办法都是爷爷辈的,除了庄子里的几家外姓人。找了块平整的地方,铺上草席,李明迫不及待的躺了下来。清风带着水汽,树荫横斜,叠叠翠翠的叶儿竟没放过一丝阳光,眯着眼感受凉风,倾听蝉鸣,耳边是不是的传来爷爷的争论声。
迷迷糊糊的进入了梦乡,这些日子不知怎么的,越来越嗜睡了。可能是夏日的缘故,李明心里暗想。
“明明,起来了,你这孩子,睡觉也不安生。”李福山拍着李明的胳膊,盖在李明肚子上衣服已经滑落到一旁了。
“爷爷,怎么了?”李明揉了揉眼,抬头看了看太阳还挂在西边的天空。时间看来还早啊,有些疑惑的看了看爷爷。
“你小子,走了,趁着天凉下来了。我们把麦场做出来。”眼看着麦子黄橙橙,再不收割,可要掉穗了。这可是没人愿意见到的事啊,粮食是农民的命。这时可没有后世那麽多的工作,农民工这个词还没有兴起。
“做麦场,我家不是有嘛?”李明记得自己每年都会留块地做麦场的,不耕不种的,留着专门做麦场用的。多数人家都有专门麦场,这和麦场种庄稼不旺苗有关,种起来亏的。
李明收拾一下,跟着李福山,两人拿着工具,好在除了一些下雨天留下的脚印。麦场没有多少不平,整理起来倒也不是太费力气。一两小时,大大小小的坑洼不平整理一遍。天也黑了下来,只能明天早点起来了。
第二天,一早,李明就被喊了起来,跟着爷爷干起活来了,姑姑带着周艳和梅子到地里摘些蔬菜,早饭比较清淡。李明几口灌下一碗稀饭,吃了两个馒头。
………………
吃完早饭,李福山带上草帽,扁担,水桶,昨天的已经开始做场了。这几天小麦已经熟了,是时候收割了。
这不做麦场迫在眉睫,麦子收割后必须晾晒,然后才能放进麦圈里,不然发霉发芽,麦子就毁了。一季度的收入,可就打水漂了。
………………
麦场做起来倒也不难,主要是找出一块空地,多是种些早麦。提前几天收割,用旋耕机打一下,是地面平整。
李明家留了一块地做场正好在家门口,昨天李福山已经整理了一下,今天主要是浇水。这也是最累的时候,全人工,一挑水也不过小小屁股大一块地方,可想而知,一块半亩大的场需要多少水啊。家里也只有爷爷会的,别人总是不均匀,倒是做不出好的场。
李明帮不了大忙,只能压水,多出点水,少去后面的小沟挑水。这样可以省点力气,快一点做完场。忙了两个多小时,总算把水破好了,不过这还不算完呢。下一步可是不简单,李明和李福山把早就准备好的麦禳铺撒在上去。趁着水分没蒸发的劲,赶紧拉起石磙,滚压,好在不像过去人工拉磙。拖拉机突突突,半个多小时就整的平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