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中国文化的展望哪个版本好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答复是:实际不可能的。何以呢?假定理想文化为一极限,实际文化向它逼近,这会产生下列几种情形。第一,如果一个个人的行为规合于一个文化理想的某一个要求或某一些要求,那末他不一定能在一切情形之下规合于一个文化理想的一切要求。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确有文化分子不取“不义之财”。这种人可视“钱财若粪土”。但是,他也许好色。这就不规合于“圣人之教”,虽然“圣人”自己也不见得一定不好色。如果这个人既不好货又不好色,那末他也许好骂人。这也不合“圣人之教”,虽然“圣人”自己对骂人颇感兴趣……这样一直想下去,只要有一个要求他有一次不能规合,那末就是他在实际文化中不能完全规合于理想文化。第二,个人尚且如此,包含许多个人构成的群体的实际行为之更难规合于文化理想,那是更不用说了。第三,实际文化之向理想文化逼近时,逼近的程度之大小受逼近时文化分子所在的实际情境之影响甚至决定。在同质而且稳定的社会里实际文化规合于理想文化的程度大于异质的和不稳定的社会。这种变化很容易见之于道德行为中。在同质而且稳定的社会里,要婚姻关系稳定,要人说话守信,要人讲义气,都比较容易。可是,在异质而又*的社会里,要人规合于这些要求,那就困难得多。在一个社会文化的变迁里原有文化要件逐渐归于消失或废置时,规范型模常能延续一段时期,至少它在教堂或孔庙或学校教科书里存在。其实,在这种情形之下,这样的规范型模已与当前的社会情况不合了。例如,现在还要中国妇女守“三从四德”,是不会引起太多人附和的。因为它已经失去了实际的内容和原有的道德动力。如果有任何权威把这样的规范型模予以倡导、强调或灌输,那末因它表面的应迫声威犹存且夹杂着现实权威,以致少有人敢于正面迎头反对,而不得不相率作表面的附和。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一定会出现道德的“伪君子”,打起“道德官腔”。于是,道德愈提倡愈空虚,愈没有人听。到了这个地步,道德之被糟践,已是无以复加了。

十 文化与价值

价值是文化组成的要素。价值为文化质料的组织提供种种罗聚的方式。我们要充分了解一个文化,必须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系统。如果我们不了解一个文化的价值系统,那末该一文化的事物呈现在我们前面时,将为不知有何意义且在时空中偶然碰在一起的一堆东西而已。比如我们游历埃及。埃及人自己正在金字塔旁玩得起劲,我们则瞠目不解,只是傻笑。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摸清埃及人为什么有这种动作之背后的价值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在云南昆明等地看见美国军人常请中国小姐一起拍照,但常遭中国小姐拒绝。美国军人就说:“我不明白她为什么这样害羞。”他们的确不明白。他们从自己的文化价值出发,没有摸清那藉中国风俗习惯而展布出来的文化价值系统。“入境问俗”之必要在此。我们不能设想这个地球上有无价值含在其中的文化。我们只能设想有价值而尚未明文化或形诸社会实际的行为,例如,某些道德理想、宗教天国、黄金世界等等。价值常常藏在目的里面。人往往为实现某一目的而活动,因此也就是为着某一价值的追求而活动。美国商人疯狂竞争是为追逐经济价值;印度人曾成千地跳入恒河是为了追求解脱现世苦厄的永恒价值。价值是有生物禀赋并且在社会中生活着的人之文化的心灵活动之产品。这种文化的心灵活动回头又延续、丰富或改变文化。文化的改变常为价值的改变。

价值有属于某一个人的,或一小群人的。卓越的艺术家,时代的先驱,伟大的思想家,宗教的创建者,这些人物的价值常常是各自酝酿的。在他们的价值尚未得到众人了解与接纳时,他们的价值只是属于个人的。于是,他们受到冷漠,有时甚至受到*。苏格拉底,早期的皮卡索,早期的萧伯纳都是。一旦他们的价值被众人了解和接纳时,他们的价值便社会化了。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中,最大多数的价值是社会活动的产品。当着一组价值只为社会中一小群人所分享时,这一小群人常被视为特殊人物。例如,“竹林七贤”、“四大寇”。

毫无问题,价值是每一个人的心灵真实内容之一。人的心灵与高级计算机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人的心灵能作价值判断,尤其能作超越一个时代的好恶和一个人群的是非之伟大的价值判断。罗素就是这种人物,梁启超也有这种气象。个人所涵摄的价值,有时是他自己创造的,有时是社会价值的内化,有时是二者之混合。可是,无论是怎样形成的,个人的价值有而且只有这个人的价值才是一切的价值的真正着落点。离开这一真正着落点而谈价值,一概是虚构(fiction)。同样是文化价值,有个别差异。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固然多由社会价值的内化形成,但毕竟在他个人私有经验里涵育。当然,他在其个人私有经验里涵育的价值,一旦见之于行为,可能受到社会的接受。如果他的价值受到社会接受,那末便是得到社化。于是,他产生大家的事即是他自己的事之感觉。他做公事与做私事一样认真。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相同或辐辏于同一目标,而且又得到种种鼓舞,那末就会发挥巨大的动力。在历史上,许多划时代的运动之所以能够成功,都含有这个必要条件。狂飙时代,明治维新,德意志复兴,土耳其复兴,工业革进,美国拓殖,辛亥革命,北伐运动,战后亚非反殖*动,都是显著的例子。

然而,这一点也不意含着说,一个群体或一个时代大多数人分享的价值,一旦离开了一个一个的个人心灵,尚有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如果尚有这样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那末它是挂在哪棵树上的呢?如果许多个人集成群体时有共同的价值取向,那末可能表征而为共同的模式行为,例如,行纳粹敬礼,唱国社党歌,打杀犹太人,争取生存空间。在这类情形之下,我们说有一个“普遍的心”,这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拆开一个一个的个人的心灵,哪里去找那样的一颗心?依此,某一价值在某一时代为某一群体所共享时,我们就说这一价值乃群体价值。价值之这样的群体性适足以表现其无名性,而且为什么像是从“良心”发出的。任何价值,当开始内化时,似乎是新的。但是,为时既久,而且前后左右上下的人都是一样的,这种新异的感觉逐渐消失,而且日渐觉得是“若固有者”。中国文化分子从前之敬皇帝就是如此。因为敬久了,就不成其为问题。人间有些所谓“真理”常常如此。在这种情形之下,价值对个人及群体的支配力,不仅未曾消失,反而增强。因为大家未自觉而视若当然,行之习之而不察之。这是文字前期的社会的一大特色。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十一 文化的普同基础和特殊形色(1)

各个文化的普同基础是些什么,并没有像太和殿的基石般地摆在那里历历可数。各个文化的普同基础是藉着观察、分析、比较及综合得来。所以,严格地说,各个文化的普同基础是一些概念的建构(constructs)。既然各个文化的普同基础是一些概念的建构,于是无可避免地牵涉到理论问题。既然概念的建构无可避免地牵涉到理论问题,于是难免有所出入。

我们要追寻各个文化的普同基础,首先必须找到各个文化共同的“恒常基本单位”。各个文化的恒常基本单位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基本而又颇难解答的问题。在生物学中,我们可以拿细胞作生物的恒常基本单位。我们拿细胞作生物的恒常基本单位,比拿“一块肉”或“一段木头”要方便研究得多。在物理学中,我们拿原子、核子、美逊等等作恒常基本单位。我们拿这些东西作恒常基本单位,在作物理研究时,比拿“一粒沙”或“一斤油”要有结果得多。各个文化的恒常基本单位是什么呢?现在,有许许多多人士一提到文化,有的把它说成“人文”和“理性”。如果“人文”和“理性”系指文化的全体,那末我们不能由之而知道怎样的全体形态。如果把“人文”和“理性”作恒常基本单位,那末我们由之建造不出有关文化的任何积极和特定的知识。既然如此,于是它们只是两个空漠的名词。可是,正因如此,任何对文化没有特定知识的人士可以很方便地舞弄它们,而得到孙悟空翻筋斗式的满足。这样空漠的有元,显然不能作各个文化的恒常基本单位。头脑稍微清楚的人不会这样玄闹的。与这种“人文”“理性”说相亲近的,还有另一蒙说。这类人士谈起文化,给人的感觉是文化像一种气氛,一股流水,或笼罩着大家而又带感情的一团烟雾。克里特岛上有许多年老的橘树。当冬天霜降时,橘农放些烟雾来暖护这些橘树。许多人在心地凄寒且怕见外界真相时,这样的烟雾对他们是很受用的,可是,他们的眼睛却因此陷入半盲状态。人在半盲状态里可能产生奇妙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和社会观。这些个观可能是伟大文学或悲剧艺术之难得的题材,然而却不适于作各个文化的恒常基本单位。

各个文化的恒常基本单位是什么?正如克鲁伯等人所说, '38'在一般文化里找不出像纯生物世界那样基本而又齐一的单位,像细胞、基因(gene)之类。有的文化学家说,特征(trait),有面对面的关系之小社群,都是构成文化的恒常基本单位。哈瑞斯( )说文化的最小单位是行子(Actone)。'39'这些建构各有其相当的理由。可是,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似乎尚未作基本的研究。显然得很,就特征而论,我们很不容易确定地把它划限为一个单位。复次,在同一文化里,许多被认为单位的特征可以结合起来成为更大的文化丛结单位。例如,结婚是规范特征和艺术特征加器用特征形成的一个文化丛结单位,葬礼也是如此。虽然是这样,我们还是可以找出一些文化的普同基础。

各个文化无论怎样不同,它们不可能不受二大层界的限制:第一,物理的限制。任何文化,无论它标榜理想和精神的价值到何等地步,它逃不过这第一关。客人一进门就“请坐”,这在文化上也许是表示礼貌。可是,藏在这一礼貌背后的是生理舒适之必要。而这一生理舒适之必要之所据,系为了避免受地心引力之苦。长期罚站是一件吃不消的事!依此,椅子、沙发、席子、榻榻米之类纷纷出笼。我们没有听说客人进门“请上吊”的。第二,任何文化要能出现并能存续,必须不断地满足生物逻辑的需要。一个人在较长时间以内可以不结婚,但一个社会不可能在较长时间以内不结婚。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一 文化的普同基础和特殊形色(2)

除了共同受上述限制以外,各个文化共同的地方还有许多。我们现在且胪举最重要的。第一,无论精粗,所有的文化都有工具。如果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而且毫无工具,那末怎样构成一个文化并继续生活下去,实在是不可想象的事。考古发掘,常常发现若干工具和人的骸骨在一起,可为明证。第二,语言与或文字与或符号的发明及使用。如果没有这些东西,那末人类的观念根本无由表现、传达和滋衍。所有的真人(homosapeins)都有语言,有些现代人有文字与或符号。有了这些工具,人类的代数心(algebraic mind)才有着落处和运展的可能。这么一来,观念的应用才不局限于一例而能概念化或普遍化。例如, “0”这一符号为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及玛耶(Maya)文化各自独立发明。可见,就这一方面来说,真是天下“此心同,此理同”。第三,既然人的生理禀赋在基本上相同,生物逻辑的需要也在基本上相同,于是有些文化的始基常项为一切文化所共有。没有文化视死亡为游戏的节目,奖励无条件撒谎,盗窃自己人的东西,亲子*,对社群以内的人无故施暴,平常时期置死人于不顾,对精神病患者乐与之游。宗教与魔术似乎是一切文化所同有的。关于两性关系,照料下一代,对不同年龄的人之地位安排,社交生活,权力欲怎样满足,死亡的解释及其处理,疾病的治疗,这些问题任何文化都得正视。所以,克鲁伯等人说:“……如果我们能够恢复足够的古老和失去的证据,那末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每一个文化藉着传衍方式在内容方面与地球上每个别的文化有相同之处。……”这虽然只是一个假设,但这个假设却可导引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的普同基础。

然而,对于同一问题常有不同的解答,于是,文化之种种不同的形色便出现。同为御寒,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设备。打仗的花样更是日新月异。试把不同的文化加以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权量和不同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们要真正了解各个文化,必须了解作为各自文化精髓的特殊价值系统与或次级价值系统。

依此,我们必须承认各种文化分子有保持各自不同文化价值的权利。于是,凭藉武力来把自己的风俗、制度、价值观念灌输给不同的文化,而且对不接受者施以惩罚,这可能引起文化的不安。文化的不安对双方都是不利的。有的社会宴客时要用那末多的器具以显豪华;可是,在食前必须洗手的社会看来,餐桌上摆那末多东西简直是不洁,并且那些做作近乎鄙俗。印第安人从磨光的石斧得到美感,也许中国农人会把它丢在屋角里去。非回教徒觉得红烧猪肉鲜美;但回教徒则认为不洁。当美国人说中国茶苦时,他忘记咖啡更苦。当中国人听说非洲土人吃虫时摇摇头说他们野蛮,却忘记了自己吃蚕蛹,而广东人对虫蛇的兴味正不下于非洲人。英国人笑法国人吃青蛙,可是他们自己喜欢吃蚂蚁。虽然如此,这并不涵蕴着说一切文化形色背后所占立的价值都是同效的。奴役、活埋、灭婴、猎头祭、火焚殉夫等等都违反生物逻辑。这些“野蛮”的事端正在地球上慢慢消逝。这表示正有一个更高的普遍可欲的价值在形成和增长中。联合国正是促进这一价值的伟大机构。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二 文化所在的层次、原料和功能

文化是有关人的一切事物,但不止包括生物的或有机的东西。文化之形成,预先含有人的身体,也一定预先含有在群体中联系起来的人。一个单独的人创造不了文化。文化不止是生理及行动的总和。因为文化现象不止于是这些东西之总和,所以文化不能仅藉这些东西而得到完全的了解。仅仅靠生物逻辑不能完满地说明人为什么会造斧头,有财产法,有礼仪,并且作祈祷;为什么这些东西各有其功能并且继续发生作用;为什么这些东西常有各形各色的特征。任何文化,除了物理的层面作必须的基础以外,还有生物的层面作其必须的基础。除了生物的层面作其必须的基础以外,还有心理的层面作其必须的基础。在物理层面与生物层面之间有一个中间的界域。这个界域叫做物理生物的(physico…biological)界域。在生物层面与文化层面之间有一个中间的界域。这个界域叫做生物文化的(bio…cultural)界域。在这一界域里,生物的因素与文化的因素交混起来滋衍出生物文化的行为。例如,男女间的纯性行为是生物逻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