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疏于与生人交往,年轻时是怯场、羞缩,接触的场本来就极有限。再加上这样一个毛病,在官场上混就大有问题,在友谊场上混也是大有问题。但是,上苍所赋定人群的道理,并不一定那些社会活跃分子的人缘就一定比吾辈“闭门造车”的人好,真正使人心恬意洽的朋友也不一定比吾辈多。我的朋友在各个年龄段都“与日共增”,我的朋友随着场景变化流移也在“与时俱进”,之柔就是个新忘年交了。
我和之柔的相识,同样也是田永清将军介绍而来,这几年到北京总有一些个场合,或吃饭、聚会、闲聊,田永清几乎成了口头禅的一句话,“比他(二月河)大的就叫他二弟,比他小的就叫二哥。”之柔也就因此的缘吧!他本该叫我“二哥”的,但他还是本本分分喊个“二叔”。
清癯、静雅、安谧、祥和、笃定、友善……我的印象,这些个词加起来,似乎就是个“李之柔”他不是那种张扬的人,没有丝毫的嚣张跋扈之气——这似是日下,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共病,他没有。
但我知道,他是很有才华的一个。
这么年纪的人,能够跟从文怀沙——现在时髦说法叫“秘书”——其实也就是“关山门弟子”。这种事我多少能体味一点儿。我自己就是个不要弟子的人,文老在这方面恐怕也是很挑剔的。文怀沙自己就是个索居北京的平民学者。一个热衷于钱,舞文于纸醉金迷之场,摇生于利足攀贵之途的人,根本不会去跟文怀沙这样的人,文怀沙也不会看起那种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主儿。如果寻问“阿赖耶识”,我隐约地透窥了一点儿这种缘的契会因由。这从之柔的诗中就能看到,他时不时地给我发点短信过来,其中不乏他的即时即事的新诗。和他的人给人的印象一般同,他的诗也那样。
但我没见过他的书法和“丹青”。
突然的,他告诉我,他要出集子了,有诗、有画,还有字,这么一个“雅集”。这都是光怪陆离的大利场穷得除了钱什么也没有的人,所嗤笑笔不屑的时务,他悄悄弄出了个集子,而且标明了“禅”字号。
我当然另眼相看,并且高看一眼。
沧浪之水浊,可以濯吾足。
沧浪之水清,可以濯吾缨。
他将洗干净的足和缨,升华出来,有了这部书。
前过不久时日罢,曾有一度“文怀沙的事”出来,沸扬的可天下都“关心”。之柔年经,没有经过这样的风浪罢,我怕他紧张,抄了明初布袋和尚诗给他:
大千世里话茫茫,
收拾都将一袋袋。
毕竟有收还有放,
放松些子有何妨?
我的担心,是不是多余?他回信感谢我。一旦六祖慧能发明的顿悟法,一旦灵台清明,一切不在话下。
他请我作序,这算是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