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净界法师楞严经3 > 第五十九讲(第1页)

第五十九讲(第1页)

巳二、明返妄归真六根互用分二:午一、明返妄圆拔;午二、明归真互用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31页。巳二,明返妄归真六根互用。

当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要掌握两个重点:第一个是内心的安住,第二个是内心的降伏。安住跟降伏,其实是牵涉到整个理跟事的相互作用。我想,我们刚开始修学,一定是先把内心安住下来。那么当我们安住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不能安住在一个有为的事相。我们不能够说为了三宝的功德而修学,也不能因为众生的苦而修学,这是不对的。因为有为诸法都是生灭变化的,而且这个变化你作不了主的。所以,我们依止事相而住,就会躁动不安。所以我们刚开始一定要找到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现前一念心性,然后安住下来。这个安住其实就是确定你修学的目标。

你看,我们一个人安住以后,他的修学是怎么样?印光大师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所有的修学依止一念心性而发动,最后的功德还是在开显一念心性,所以我们讲“法法消归自性”。一个人会讲这句话,表示他已经安住下来。他走得快慢是一回事,起码他已经是如实安住了,他找到家了。比如我们今天去台北,整个方向的定位已经清楚了:我要怎么走,我的目标在哪里,很清楚。过程会有些曲折,没关系。所以,刚开始修学,一定是确定你的目标在哪里。古人讲,你安住了没有?

这个地方当然是以离一切相的理体来安住的。

安住以后,接下来就是事相的对治了。因为理体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超越时空的,而你修行一定要有一个所观境:你在哪里修学,你的烦恼在哪里活动。我们烦恼,要断惑证真,但烦恼在哪里?所以,当我们安住以后,就开始要找事相上的对治。

我们的身心世界有六根、六尘、六识,在本经当中,最好的一个对治烦恼的处所,就是六根,六根门头。为什么呢?因为它向外可以攀缘六尘,向内可以牵动六识,它刚好居在中间。所以,整个《楞严经》,它的所观境其实就是在六根当中。特别我们到了二十五圆通,我们会强调这当中有两个圆通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是耳根圆通,另外一个是念佛圆通,念佛圆通是强调意根的。一个是从耳根的反闻闻自性而趋向真如本性;一个是从忆佛念佛,思惟诸佛的功德而产生强烈的皈依,而产生感应道交。蕅益大师说,这两个都非常重要。一个是从耳根入手,一个是从意根入手。所以对治烦恼,基本上用功的处所,就是在六根当中生起观照。

所以,我们在整个修学当中,第一个,先把自己修学的目标确定,然后再六根当中念念起观照。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使令自己成就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也能够成就诸菩萨万行的功德圆满。这是本经主要的修学概念。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六根的对治,应该怎么对治的问题。巳二是讲“返妄归真六根互用”,前面是讲“迷真起妄六用偏局”。返妄归真,就是从众生的妄想当中回归到真实的心性,这个时候六根的功能就能够互相地通用。所以,返妄归真是讲因地的修学,六根互用是果地的功德。这当中分两段:第一个,明返妄圆拔;第二个,明归真互用。

午一、明返妄圆拔

首先我们看返妄圆拔。返妄就是在众生的妄想因缘当中而回光返照,圆拔就是圆满地拔除六根当中五阴的障碍。这当中有三段。

【图一】

我们看第一段的经文。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曜。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当我们安住在一念心性以后,我们开始对治,就开始经常地观照六根。那怎么对治呢?这个地方讲:“汝但不循动静。”蕅益大师说整个《楞严经》的下手功夫就是“不循”这两个字,就是不随顺。当然,这个地方是依止止观力量的现前而产生不随顺。比方说,耳根不随顺于动静二相而转,身根不随顺于合离二相而转,乃至于眼根不随顺于明暗二相而转。就是说,我们六根去接触六尘的时候,我们生起一种返妄归真、正念真如的观照,这个时候就不再随顺外在的诸有为的生灭变化之相而转,那么六根慢慢地就脱离六尘的系缚。

我们看这样会有什么样的功德出现。

“随拔一根,脱黏内伏。”刚开始我们在六根当中,你不可能经常注意六根的。我们讲过,你可能注意耳根或者注意意根,你刚开始先一门深入,先把一个门看好,不要让贼活动。或者我们依止耳根,或者念佛人依止意根,把这一根当中五重的障碍,这个五阴的障碍,把它“脱黏内伏”。脱黏就是脱除外相之黏,内伏是内伏心中之妄想。因为六根当中每一根都有五阴,这个五阴是五重,最外一层,最粗的,就是色阴。脱黏是先脱除外在这个色阴。这个色阴包括前面的动静、合离、明暗等诸有为相。你六根当中绝对不要让这六种相把你给黏住了,黏住以后你就完蛋了,你就很难离开生死。这个“黏”,就好像强力胶把你六根黏住。我们的六根很难脱离六尘,也是这样,因为六尘就把你给黏住了。

那我们怎么把这个黏住解开呢?就是前面说的“不随妄转”。先脱除外相之黏,然后再慢慢地从六根当中去破除心中的受想行识这四种妄想,最后“伏归元真,发本明耀”,使令内心能够回归到这个离诸对待的一真法界,而本具的光明就能够全部显现。最后的结果是“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一旦我们的本具光明显现出来,其余五根的种种障碍,也都能够相应地拔除而圆满地解脱,就是我们说的“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注解当中提出了两个重点。

他说,这个地方其实道尽了整个首楞严王三昧修学的因果。从因地来说(蕅益大师说),“不循”二字是下手功夫。因为那个六根一向外,你一定被六尘黏住,你就完了。所以你这个修行人要经常保持警觉。

我们不是说不要去接触六尘,其实你也做不到。你说,我眼睛一辈子都不看东西,你也做不到;耳朵不听声音,也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声音现前的时候,你观照力要现前,“观相元妄,观性元真”。从这个“相妄性真”当中,我们放弃了生灭的相状,依止真实的理性。所以这个时候回光返照真实的理性,而放弃了虚妄的相状。我们讲舍识用根,就是不要去攀缘六尘,从六根当中回光返照。所以“不循”这两个字是下手功夫。

其次,蕅益大师提出,这个“应拔圆脱”,最后这四个字,“圆”这个字是很重要。首楞严王三昧是一个圆教的法门,它是顿超的。顿超的法门就是说,只要在一个法门当中得到成就,其他的法门相应的功德全部现前,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一成一切成。

《楞严经》修学的基本思想是掌握先机。你看我们一般在修四念处,大概六根跟六尘接触了以后,已经打成一片了,纠缠不清了,烦恼开始活动了才开始对治的: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我们一般人很少能够掌握六根跟六尘接触的那一刹那就开始起观,很少这样子,没有那么快的。所以《楞严经》的关键就是,你要觉悟得快。为什么《首楞严经》在临命终的时候,它断烦恼、远离障碍特别快?因为它往往在六根活动的时候就开始注意了。所以,这个地方的“不循”,就是你要能够训练,自己的警觉性要高,最后的结果就能够从一根当中而成就整个六根的解脱,叫作“圆”。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整个《楞严经》修学的因果标出来。

午二、明归真互用未一、证互用之相;未二、示互用所以

就是当我们的心归于真实的心性以后,六根有什么样的功德呢?就能够相互地通用。这个地方有两段:未一,证互用之相;第二个,示互用所以。

未一、证互用之相

先证明六根互用的相状,首先我们看第一段,“六根互用”。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