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各连炊事班都在拂晓、黄昏或者夜晚,利用民房挡好门窗或散烟灶制作熟食,通过交通壕将热饭热汤送到各班,既保证了热食供应,又防止了暴露目标。
116师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东段南岸的悬崖。
如果部队渡江后未能迅速掌控悬崖顶部的防御阵地,那么江面和河滩上的志愿军战士,将成为敌军炮兵与航空兵火力的首要目标。
为此,汪洋连续三天匍匐在江岸前沿阵地,仔细观察悬崖的每一个细节,从上至下、从左到右。他注意到,这片悬崖并非坚不可摧,其表面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长短各异、高低不同的雨水冲刷出的裂沟,这些天然形成的“台阶”可以为部队攀爬时所利用。
116师随即组织各团对悬崖进行了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最终确定了突击连可以利用的四条攀爬路线。其中三条是由天然雨裂沟相连形成的,另一条则是敌人取水时所使用的小路。然而,守军对这条小路极为重视,不仅在两侧布满了地雷,仅留出可供两三人并行的狭窄通道,还在路面浇水结冰,极大地增加了攀爬的难度。
116师最终想出了应对之策,在总攻发起后,一方面集中迫击炮,对小路进行猛烈轰炸,引爆路旁的地雷,另一方面在冰面上炸出弹坑,为突击连开辟前进的道路。
接着,116师广泛开展军事民主,号召战士们通过“提问题,想办法”的方式,讨论完成任务可能遇到的难题及其应对措施。官兵们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有的战士提出,可以用雨布改造成“水袜子”,解决徒步涉水时的防水问题;
有的建议,用草绳绑在鞋底,或在梯子上绑草捆,以防止攀爬时滑倒;
还有人提议,用凡士林和猪油涂抹手脚,以防止冻伤;
工兵们则提出,可以提前潜渡江河,剪开铁丝网并拆除部分地雷引信,待总攻开始后,再用炮火进行轰击,进一步清除障碍。准备工作甚至精细到派人探查各处江水的深度,对于有冰凌的江面,还特意带回冰块查验其厚度。
在临战前,第一梯队的各级干部骨干,从班长到团长,连续三晚展开抵近侦察,进一步熟悉地形和敌情,确保每个战斗小组都明确自身的任务,甚至详细到梯子应架设在什么位置,以及从什么地方攀爬悬崖这种细节。
12月30日,恰逢进攻前一天,第116师的突击部队,包括配属的炮兵在内,共由7个步兵营、7个山炮、野炮和榴弹炮营、8个团属步兵炮连,以及整个师团指挥机关组成,借助夜幕的掩护,悄无声息地隐蔽抵达了进攻出发地。
在美军看来,志愿军的炮兵火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这并不代表志愿军没有运用火炮的能力。志愿军深知,充分发挥有限的炮兵火力,是迅速攻破敌人坚固防线的关键所在。
临津江战役,正是志愿军入朝后,火炮集结最为密集的一场战斗。
在战前,师炮兵营营长杜博担任师炮兵主任,负责协助组织指挥全师炮兵的使用及协同计划。他的指挥着师里配属的军队炮兵团,共计86门各种火炮。
杜博深刻领会了师首长的作战意图,将观测到的敌方火力点和障碍物标上编号,绘制成“实景图”,并计算出射击参数,然后将任务分配给具体的火炮。为了确保射击精确并成功打开突破口,他根据日落时间、我军火炮数量和弹药储备,详细制定了炮火准备程序和射击时序。
根据计划,炮火支援共消耗3880发炮弹,其中炮火准备阶段发射2260发,支援突击部队冲击阶段发射1330发,纵深战斗阶段发射290发。
实战结果显示,这一程序和时间安排异常周密、严谨且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于对炮弹消耗的预测非常准确,实际只发射了3669发炮弹便顺利完成了预定的炮火支援任务。
31日凌晨,临津江畔突降大雪,两岸瞬间银装素裹,整个大地仿佛披上了一层天然的伪装,为116师进攻的出发阵地提供了绝佳的掩护。
一梯队的突击部队因此更加隐蔽,潜伏得几乎无法被察觉。大雪彻底覆盖了所有进入阵地的痕迹,地面上不见一人、一枪、一炮、一马,甚至连一根电话线的踪影都没有。天亮后,敌军飞机在低空盘旋侦察了一整天,却毫无所获。这无疑再一次创造了奇迹。
12月31日这天,李奇微亲自乘坐飞机进行了一次低空巡视,但当他俯瞰临津江北岸的各个村庄和道路时,丝毫没有察觉到志愿军即将展开攻势的任何迹象。
为了吸引临津江对岸守军的注意,吴信泉命令驻守在高浪浦里的第115师用少量兵力进行牵制,就算暴露在敌军炮火下,也要通过局部的牺牲,换取整体的胜利。
在这次战斗中,鉴于一线部队获得了大量炮兵增援,第116师在作战准备阶段特别强调步兵与炮兵的协同作战。
增援的炮兵与师属炮兵被重新编组为三个炮兵群,其中两个炮兵群部署在前线,负责直接瞄准射击,支援第一梯队的两个团突破敌军前沿;而师炮兵群则位于二线,主要任务是压制敌方炮兵,并支援纵深作战。
12月31日下午16时40分,汪洋师长通过电话联络系统发布了总攻命令,随即展开炮火准备。34门直瞄火炮采用“重复射击”方式,对敌军正面2公里范围内的40个火力点,进行了毁灭性打击,摧毁了敌军前沿80%的目标。
率先冲出阵地的是扫雷班——第346团第4连3班。班长张财书战前在决心书上写道:“我保证完成党交给我们的排雷任务。钩子断了,用手拉;手断了,用脚踢;脚断了,用身子滚也要为突击部队开辟一条通道!”
张财书比冲锋部队早20分钟出发。他只有20分钟,这个时间是炮火准备和步兵冲击之间的短暂一瞬,他要在这个瞬间尽可能多地扫除冲击部队将要经过的道路上的地雷。
由张财书、赵振海、金玉山组成的扫雷小组,每人手持一根一丈多长的木杆,冲下了山坡,立刻受到对岸密集的机枪子弹的拦截。三个人不顾一切地冲过60米长的开阔地,一头扑倒在一个沙丘上,没有伤亡。
张财书在沙丘上探头看去,江边一片平展的沙滩就是敌人的雷区。这里是突破口,部队马上就要从这片沙滩上冲过去。正因为是突破口,所以没有事先在这里扫雷,怕的是暴露突破的位置。
一个小凹地是白天侦察好的。张财书滚到凹地里,把长长的扫雷杆伸出去。
这根扫雷杆的顶端有个钩子,钩住前面连接地雷的钢丝,一扭,几颗地雷一起爆炸了,沙石飞进。硝烟和沙土落下之后,张财书刚要往前爬,发现扫雷杆被炸断了。
他急促地爬了回来,看见赵振海正趴在金玉山的身上大声地喊着什么。金玉山被机枪子弹击中,牺牲了……
张财书抓起金玉山留下的扫雷杆再次冲上去。在第二个扫雷点,他又钩响了几颗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