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裕开张时,朱葆三虽尽其所有,但由于家底薄,投入的资本却并不多,经营的都是那些体积小、分量轻的小型金属工具、日用五金等。迁址到四马路后,叶澄衷的大庆元钱庄不断给朱葆三提供贷款,他能够运作到大资金,就改做由欧美等国进口的钢铁、钢管等大型机械材料,也就是所谓的“大五金”生意。随着国内进口五金商品需求的不断增加,进口货源的数量和品种也不断增多,市场逐步扩大,加上朱葆三经营得法,慎裕一帆风顺,年营业额在数十万两左右。继叶澄衷成为“五金大王”后,朱葆三亦一跃成为上海的“五金魁首”。
那天,虞洽卿来到朱葆三的写字间,只见里面有三个人,朱葆三和一个穿着八品官服的人面对面坐着,另一个穿着纺绸长衫的人正在滔滔不绝地讲述。
听了一会儿,虞洽卿明白了,这个人是松江的,家里原来是漕帮中人,由于漕运改成海运,粮船没有了生意,一家人生计无着。听说上海滩的“五金魁首”朱葆三乐善好施,特地从松江老家徒步赶来,“朱老板,我从松江步行到上海找你,路上碰到每一个人都说你是上海最慷慨的大老板。”
朱葆三当然明白,这个人是来向他讨钱。他虽然乐善好施,救济过不少穷人,但对于这种自己上门来讨要施舍却不乐意。他是个商人,捐款捐物有他自己的方式和原则。要是上门来乞讨的都满足,以后他这慎裕号就不要做生意了。但他自己曾经很贫穷,不愿意让穷人难堪。
“朱老板,我以前可不是穷人,现在是没办法。”穿纺绸长衫的人又说,“我这个人,最喜欢帮助别人了,只要能做的事情,别人一找我,我肯定帮忙。”
看他说话的样子和穿戴,朱葆三发现,他是乡间那种好吃懒做的闲汉,不由直皱眉头。虞洽卿见朱葆三尴尬,忙走上前,对闲汉说:“请问这位大哥,等一会儿你是不是还要按原路返回松江?”
闲汉看了看虞洽卿,点点头说:“是的,你有什么事?”
虞洽卿说:“没有什么大事,我请你帮朱老板一个忙,告诉刚才你来时告诉你朱老板慷慨的每一个人,他们所说的全是谣传!”
“全是谣传?”闲汉有些没反应过来。
朱葆三忙会意道:“是的,他们那些关于我的传说,全是谣传,请你帮我辟谣!”
“刚才你说了,你是最喜欢帮助别人了。”穿八品官服的人站起来,走到闲汉跟前,“只要能做的事情,别人一找你,你肯定帮忙。是吧?”
闲汉不情愿地说:“是我说的。可我从早晨到现在,一口饭都没吃。回松江,走不动路啊!”
虞洽卿掏出两角银毫子递上:“这两角钱你拿去大吃一顿,算是给你为朱老板帮忙的酬谢。不过,以后可没有这种好事了。你要记住,哪个老板的钱都不是大水淌来的。”
闲汉抓过银毫子,看了看,连滚带爬地跑了。
“阿德,你又来了?”朱葆三拉过一张椅子,“请坐。”
虞洽卿正要坐下,只听穿官服的人问:“葆三,这位小兄弟很机灵,我倒是面生啊?”
朱葆三说:“他是我的宁波老乡,叫虞和德,字洽卿,是瑞康颜料号的跑街。”
“‘甬人善贾’,一点都没说错。看看这上海滩,做生意的到处是宁波人。”穿官服的人拿起桌上一把黑皮香蕉,掰下两个递给虞洽卿,“来吃香蕉。”
虞洽卿接过香蕉,冲他鞠了一躬,然后望着朱葆三问:“这位大人……”
5 巴拿马香蕉(4)
朱葆三忙说:“都是刚才那小子闹的,我都忘记介绍了。”他指着穿官服的人,“这位是上海县署主簿袁海观袁大人!”
“我叫袁树勋,字海观,湖南湘潭人。是朱老板的好朋友,没有事经常到他这里来玩的。吃香蕉。”袁树勋说着又掰了两个香蕉递给朱葆三。
朱葆三撕掉香蕉外面的黑皮,看了看里面的果肉,咬了一口,嚼了两下,点点头说:“味道是蛮好的,买了就吃完全没有问题。”
袁树勋说:“就是这话。不过,这种香蕉要是再不能出手,可能就会全烂了。”
原来,袁树勋的一个湖南老乡,从福州运了一船香蕉到上海贩卖。由于货多,一下子不能全部出手,就从洋行买来许多干冰,将一部分香蕉冷藏起来。他是第一次这么冷藏。没有掌握好温度,使香蕉受冻。虽然里面果肉仍然可口,吃起来没问题,但外皮太熟了,黄中带黑,很不雅观。这种香蕉,到外面卖,肯定是难卖的。
没有办法,老乡来到上海县城中的县衙,找到当主簿的袁树勋,请他想办法,看能不能减点价钱,卖给兵营,或者江南制造局什么的。
这是小事,去找兵营或江南制造局当然不妥;况且,袁树勋小小的八品官,即使去找了,人家也未必买账。其他的办法,袁树勋又想不出,老乡到上海做生意很不容易,这点忙不能不帮。这样,袁树勋只好来找平时熟悉的朱葆三想办法。
朱葆三说:“水果生意我没有做过。这些香蕉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已经把两个香蕉吃完的虞洽卿问:“这样的香蕉有多少?”
袁树勋说:“有十多箱子,大概有一千多斤。”
“那就拿到街上卖吧。”
袁树勋说:“难。他在小东门那边卖过,打对折,十文钱一斤,别人看看就走了。”
“要是这么卖,肯定卖不掉。上海滩摆摊卖东西,要有噱头,卖涨不卖落。”虞洽卿看了一下朱葆三,“朱老板,袁大人老乡的这些香蕉,我来帮他卖吧?”
朱葆三喜出望外,忙说:“好啊!”见袁树勋看他,又有些担心地问,“你能卖掉吗?”
虞洽卿说:“我不但要卖掉,还要帮他赚钱,大大地赚上一笔。袁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