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哪个更好 > 第43章 三字经12(第1页)

第43章 三字经12(第1页)

白居易以诗诫侄学会清淡生活

【原文】

世欺不识字,我*攻文笔。世欺不得官,我*居班秩。人老多病苦,我今幸无疾。人老多忧虑,我今婚嫁毕。心安不移转,身泰无牵率。所以十年来,形神闲且逸。况当垂老岁,所要无多物。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宅舍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如我优幸身,人中十有七;如我知足心,人中百无一。傍观愚亦见,当己贤多失。不敢论他人,狂言示诸侄。

——选自《白香山集》

【译文】

世上总是欺侮不识字的人,所以,我更加努力学习写文章。世上总是欺侮没做官的人,所以,我更加钻营官场。人老之后大多有病痛,我现在幸亏无病。人老之后多忧虑,我现在办完了婚嫁的事。我心里安静无憾事,身体安康无牵挂。所以,这十年来,身心闲适清逸。况且人一年比一年衰老,需要的东西不多了。一件裘皮衣可暖一个冬天,每天除了吃饭,别的也用不着吃了。不要说住宅小,我睡的地方一间也够了。要多的鞍马有何用,我又不能同时骑两匹马。像我这样特别幸运的人,十人中有七人;像我这样有知足心的人,是很少很少的(百人中不会有一人的)。旁观者,再愚蠢的人也是看得清的,当局者,即使圣贤也会有失误。我不敢随便去评论别人。我只是狂言而已,对你们侄子说说的。

张英诫子弟求知达理

【原文】

圃翁曰:圣贤领要之语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可复收也。微者,理义之心,如帷之映灯,若隐若现,见之难而晦之易也。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唯读书可以养之。每见堪舆家,平日用磁石养针,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每见人栖栖皇皇,觉举动无不碍者,此必不读书之人也。古人有言,扫地焚香、清福已具。其有福者,佐以读书,其无福者,便生他想。旨哉斯言,予所深赏。且从来拂意之事,自不读书者见之,似为我所独遭,极其难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于此者,特不细心体验耳。即如东坡先生,殁后遭逢高孝,文字始出,名震千古。而当时之忧谗畏讥,困顿转徙潮惠之间,苏过跣足涉水,居近牛栏,是何如境界。又如白香山之无嗣,陆放翁之忍饥,皆载在书卷。彼独非千载闻人,而所遇皆如此,诚一平心静观,则人间拂意之事,可以涣然冰释。若不读书,则但见我所遭甚苦,而无穷怨尤嗔忿之心,烧灼不宁,其若为何如耶。且富盛之事,古人亦有之,炙手可热,转眼皆空。故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也。

——选自《聪训斋语》卷一

【译文】

圃翁说:圣贤说话的要点是,人心很容易变坏,而良好的品德却不容易培养起来。人心容易变坏,是因为抑制贪欲之心,像堤坝堵水一样,堤坝容易崩溃,一旦崩溃就再也无法控制了。而道德观念不容易培养,是因为道理和礼义就好像是被帷幕遮住的灯光,时隐时现,很难透彻理解却很容易被忽视。人心是最灵巧好动的,不可过分劳累,也不可过分安逸,只有读书可以颐养性情。总是看见观风水的人家,平日用磁石来养针,而对人来说,书是养心的最佳之物。空闲安逸无事的人,整天不看书,起居出入,身心无所寄托。人活着漫无目标,势必心情烦乱,意识颠倒,莫明其妙地想发怒,处逆境不快乐,处顺境也不快乐。每次见到那些拘谨害怕,举止行动让人看上去总觉得碍手碍脚的,这一定是些不读书的人。古人有种说法,扫地焚香,清福具备。有福的人,如果去读书,就会更上一层楼。无福的人,就会胡思乱想。这话真有意义,我非常赞赏。不读书的人遇上不顺心的事,就觉得是自己一个人的不幸遭遇,难以忍受。不知道古人遇上不顺心的事,有超过这百倍的,只不过没有细心体验罢了。就拿东坡先生来说吧,死后因为高孝,文章才为世人所知,名震千古。而生前遭受忧谗畏讥,窘困劳累地在潮惠之间迁移,曾经赤脚涉水,住在牛棚边上,这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又如白香山没有子嗣,陆放翁曾忍饥挨饿,这些都是载入书卷的事。你只是一个凡人,并非名垂青史,遭遇到那些不顺心的事,如果能平心静气地想一想,那么人间不顺心的事,是可以得到解脱的。假如不读书,那就只知道自己遭遇很苦,而产生无穷的怨恨,甚至怒火中烧,情绪难以自控,与那些古人相比,这又像什么样子。当然富贵荣耀的事,古人也是有的,虽然一时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但转眼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读书可以增长道德之心,是修身养性的第一要事。

篇二俭朴治家

殷仲堪诫子弟俭朴

【原文】

仲堪自在荆州,连年水旱,百姓饥馑,仲堪食常五碗,盘无余肴,饭粒落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也。每语子弟云:“人物见我受任方州,谓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

,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其存之!”

——选自《晋书·殷仲堪传》

【译文】

殷仲堪自从在荆州作刺史,连年遭灾,不涝即旱,百姓饥饿。殷仲堪平常生活很节俭:吃饭每顿经常为五小碗,盘内没有吃剩的菜,发现饭粒掉落在桌子上,就一颗一颗捡起来吃掉。他这样做虽是为了作人的表率,也是由于他性情真率的缘故。他经常对子弟说:“别以为我当了刺史,就认为会忘记过去,抛弃过去的志意。如今我虽然当这样的职务也不改变。人都是贫困的时候多,哪能够做了高官就把平时做人的根本忘了呢?你们要把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里。”

杨椿诫子不要奢华骄横

【原文】

我家入魏之始,即为上客。自尔至今,二千石方伯不绝,禄恤甚多。于亲姻知故吉凶之际,必厚

加赠禭,来往宾僚,必以酒肉饮食,故六姻朋友无憾焉。国家初,丈夫好服彩色,吾虽不记上谷翁时事,然记清河翁时服饰。恒见翁着布衣韦带,常自约敕诸父曰:“汝等后世若富贵于今日者,慎勿积金一斤、彩帛百匹已上,用为富也。”不听兴生求利,又不听与势家作婚姻,至吾兄弟,不能违奉。今汝等服乘渐华好,吾是以知恭俭之德,渐不如也。又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吾兄弟八人,今存者有三,是故不忍别食也。又愿毕吾兄弟,不异居异财。汝等眼见,非为虚假。如闻汝等兄弟,时有别斋独食者,此又不如吾等一世也。吾今日不为贫贱,然居住舍宅,不作壮丽华饰者,正虑汝等后世不贤,不能保守之,将为势家所夺。

……

吾自惟文武才艺、门望姻援不胜他人,一旦位登侍中、尚书,四历九卿,十为刺史,光禄大夫、仪同、开府、司徒、太保,津今复为司空者,正由忠谨慎口,不尝论人之过,无贵无贱,待之以礼,以是故至此耳。闻汝等学时俗人,乃有坐待客者,有驱驰势门者,有轻论人恶者,及见贵胜则敬重之,见贫贱则慢易之,此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也。汝家仕皇魏以来,高祖以下乃有七郡太守,三十二州刺史,内外显职,时流少比。汝等若能存礼节,不为奢淫骄慢,假不胜人,足免尤诮,足成名家。吾今年始七十五,自惟气力,尚堪朝觐天子,所以孜孜求退者,正欲使汝等知天下满足之义,为一门法耳,非是苟求千载之名。汝等能记吾言,吾百年后真无恨矣。

——选自《北史·杨椿传》

【译文】

我家从魏以来,就位居高官。直到现在,二千石的官职从未停任过,俸禄优厚。遇上亲朋好友喜庆丧亡的时候,一定厚礼相赠,来往宾客,无不酒肉款待,所以亲戚朋友没有什么非议。建国初期,男人喜欢华丽的服饰,我虽然不记得曾任上谷太守的曾祖父的政事,但是还记得曾任清河太守的祖父的服饰。当时,我常见祖父穿着布衣,系的是牛皮带,他经常训诫父辈们说:“你们今后假如富贵胜于现在的话,家中的积蓄,金千万不可满一斤,彩帛不可超过百匹,以至使自己成为豪富。”不许做生意求暴利,又不许同有权势的人家联姻,对此,我的兄弟,也不能违命。现在你们乘的、穿的,都在渐趋华丽,我知道恭俭的美德,也在渐渐衰退了。再说我的兄弟,如在家里,一定吃的是同锅的饭菜;如出去不远,还没有回到家,一定等侯归来同食。有时候超过了吃饭时间,还忍着饥饿等候。我兄弟八人,现在只有三人了,所以不愿分开吃饭。我们毕竟是兄弟,始终没有分家分财产。这是你们亲眼所见,一点也不虚假的。如果听到你们兄弟有的一个人另住独食的,那又不如我们这辈人了。我今天不算贫贱,然而住宅不作壮观华丽的修饰,正是顾虑你们后代不争气,保不住家业,将来被权势人家夺去。

……

我自己深感在文才武艺、门望姻亲方面比不过人家,所以能够位登侍中、尚书,四历九卿,十为刺史,光禄大夫、仪同、开府、司徒、太保,弟弟杨津现又成为司空,正是由于为人忠诚、谨慎,不曾议论别人过错,无论贵贱,都待之以礼,因为这个缘故,才能够有现在啊。听说你们在学俗人时行,有坐着接待客人的,有奔走于权势之门,有随便议论他人过错的。有的看见权贵家就显得敬重,看见贫贱人家就怠慢,这是人品低劣的表现,这也是立身处世的大错啊。你家自魏以来做朝廷大官,高祖以下就有七郡太守、三十二州刺史,内外职位显要,当时很少有人比得上。你们如果能够保存礼节,不奢侈,不淫逸,不骄横,不怠慢,即使不如别人,也足以避免让人嘲笑,足以成就名望了。我今年才七十五岁,自己知道还是有精力胜任朝廷官职的,之所以急于求退,就是想要让你们懂得得天下事应该知道满足的道理,使全家有个榜样,并非为了求取千年美名。你们能记住我的话,我死后就没有遗憾了。

崔冏临终诫子不要傲侈

【原文】

夫恭俭福之舆,傲侈祸之机。乘福舆者浸以康休,蹈祸机者忽而倾覆,汝其戒欤!吾没后,敛以时服,祭无牢饩,棺足以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