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买宋plusdmi后悔死了 > 第二百五十五章 有趣的做官制度(第2页)

第二百五十五章 有趣的做官制度(第2页)

三、赈灾,闹大的灾荒了。

四、营田开荒,开垦。

五、海防,海防是晚期了,主要这五项可以捐纳,不是所有都可以捐纳。

第二,统一主管,这么大一个国家,捐纳谁管,答案是由户部捐纳局主管。

三,统一入库。

捐了钱归谁,不是归知县、知府,捐了钱统一交户部国库,后来一部分也分到省里边用,主要要归户部国库。

第四,统一政策。

就是哪些官可以捐,哪些官不可以捐,譬如说吏部官不可以捐,吏部是管干部的,管官员的,不能捐。

礼部的官不能捐,礼部是管教育,管科举考试,不能捐。

就京官来说,尚书、侍郎这一级不能捐,郎中以下可以捐,地方的官员总督、巡抚、布政使这些不能捐,道员、知府、知县以下可以捐,统一政策。

第五,统一资证。

要有资格,捐官也要有资格,捐纳也要有资格,乡邻要具结担保,当地要给他开籍贯和清白册。是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要出印鉴的证明,就是资格的审查要统一,这是清朝捐纳制度第一个特点,统一管理。

第二个特点,就是明码标价。

什么官,多少钱,它是有规定的。

咱们可以以乾隆三十九年为例,它价钱很复杂,我就挑了几个主要的,京官就选郎中、主事,地方道员、知府、知县,道员、知府、知县有价钱,在这可以把这个价钱说一下大伙听一听,是乾隆三十九年的价钱。

当时郎中是五品官,价值银9600两,主事六品官银4620两,道员四品官银16400两,知府四品官银13300两。

同知就是五品,银6820两,知县七品银4620两,县丞就是副县八品,银980两,这是乾隆三十九年的价钱,它这个价格是有变动的,到后来价钱就落了,为什么落了,回头再说。

我们再看看到光绪晚期,到光绪二十六年的价钱,郎中2073两,主事1728两,道员4723两,知府3830两,同知1474两,知县999两,县丞210两,这知县由4600两,降到900多两,这是为什么呢?

官越捐越多,价钱越来越低,一会儿再回答这个问题,这是第二个特点,就是明码标价。

第三的话,官多缺儿少。

捐的官很多,那个缺儿,位置,真正的落实到就职少了。

就拿知县来说,到光绪年间,全国的知县是1314个,康熙十一年到十四年,因为平叛“三藩之乱”,捐了知县五百多位,你全国才1300多个知县,你这一下子就捐了500个知县,它那个知县原来都是有位置的,三年还考一次进士,没有缺儿,就是知县没有空位子,你捐了官之后,你没有官做,官多缺儿少。

后来就捐监生,就是捐国子监的监生,捐到多少呢,甘肃五个月捐了16000多人,花钱买文凭。

有一个人叫蒋伊,《重铨法疏》,一个奏疏,他说康熙九年起至十八年,应选者不下二千人,每遇铨际,捐纳居十之六,应选者十之四,捐纳的人十之六,很多人不能应选,捐了官没有位置,最多的有捐了以后六十年得不到位置,这人都死了,这还没落实这个缺儿呢,官多缺儿少。

第四,捐纳泛滥。

它开始时,有例捐,有常捐,比如打仗,战争结束了,这捐纳就停了,黄河决口,修河,河修好了,河口堵上了,这捐就停了。

后来很多例捐就变成常捐,这就越捐越滥,滥到什么程度呢,举几个例子,嘉庆道光年间,捐的监生捐了20万人,全国参加会试多者一万六千人,可见泛滥到什么程度呢

而且那时捐官的花样还特别多,像是——

一,捐官就是做官。

二,捐复。

三,捐升,就是升官。

四,捐补。

五,捐级,捐加级。

六,捐衔,不捐官光捐衔。

七,捐监,国子监的监生。

八,捐正,副职捐正印。

九捐减,官犯了罪了,花钱捐了减等,或者减免。

十,捐典,典礼的“典”,祭典的“典”,死了之后捐的封典荣誉,后来就不是官了,特别是有些官犯了罪了,革职了,我捐点钱又复职了,我想升级,花钱,捐了钱以后就能升级。

有些该休职,该退了,捐钱就接着做,甚至后来到一品二品的大员也捐,就滥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