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应该说,宋朝在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卓著的,很多领域都达到了古代文明的最高峰,也给后代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明许多清时期的小说便是直接导源于宋代说书人所用的话本,等等。
最后大家可以再来看看当时宋朝的经济,可能之前也说过了,当时宋朝的经济占具全世界的60%,所以工商业极度繁华。
可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了论。
怎么说呢,的确,如果按中国传统对王朝的评价标准来看,宋朝也确实挺丢人的。
首先,要有强大的中央集权——从这一点上来看宋朝似乎还说得过去。
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就是光西域还不够,最好是把莫斯科也一并弄来,那才是扬我国威。
可这方面宋朝就相当差劲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诸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类的讽刺诗句大把的有。
就是北宋,真正把东部的国境线推到长城一线的时间也不过是一瞬间而已。
西北就更不用说,最后就是要扬国威于域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天可汗算什么?
要宇宙可汗才爽,而这方面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么长驱漠北,直捣黄龙就别提了,连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断的送钱,叫叔叫伯的还老是挨揍。
两个皇帝作了俘虏,两次在大陆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这些都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光辉事迹。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结论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同时,还有一个数字是很引人注目的,那就是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的时候,曾达到过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数字来简单的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像是明隆庆5年(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
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1600),岁入400万两(虽然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对在财政上的改革被破坏得较少,而且此时距张去世仅十几年,估计这个数目比张居正当国时期的岁入也少不到哪里去)。
到了明末天下大乱,在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
那么这种为时人评为“饮鸩止渴”的做法为国家带来了多少收入呢?
答案是大概每年1000万两左右。
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约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
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
至于后面清朝的财政状况倒是要比明朝好上一些,如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
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4000万两。
可即便如此,数量仍然要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要知道此时中国的人口可是已经超过3亿,估计是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
一直到了清朝末年,国家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
当然,可能由于兑换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会对宋朝的岁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一个无疑的事实。
当然,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问,宋朝的财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着老百姓的负担也极其巨大啊?
的确,大家有这个疑惑很正常,因为从人均财政收入上来看,肯定是这样。
但是,大家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
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起义,如李顺王小波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等都不曾超过一省的范围。
有这样良好记录的另一个朝代则是西晋,而西晋之所以能够如此,恐怕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寿命实在太短了,短到根本来不及爆发起义就自己灭亡了。
可见,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并不坏。
我们之所以认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水浒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