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诺夫的目标不仅仅只有整个欧洲,包括当初背叛的信仰的叛徒们,第比利斯与苏维埃在关于北奥塞梯共和国的争端上依旧存在,对此罗曼诺夫已经厌倦了无休止的口水战争和外交部的谴责抗议,打算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平息目前的事态。
战争。
罗曼诺夫站在台上,态度异常的坚决,他现在已经没有什么理由感到制约和无奈,潘多拉的魔盒由他亲手打开,直到整个旧世界崩溃之后,才会完全的收手。
“我们已经厌倦了格鲁吉亚对苏联的权威挑衅,这一次我们将会对他进行彻底的,毁灭性的打击。直到再也无人敢挑衅我们的权威。包括与苏联有领土争端的国家,这是一场毁灭的战争,是旧时代的终结也是新世纪的重生,我们不会束手就擒。直到抹平整个腐朽的资产阶级世界之后,苏联才会停止进攻。无论是太平洋舰队,还是北约军团,都阻拦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1991年的仇恨,今天是时候要找他们算账了。”
原本趁着俄罗斯衰落之际,打算武力争夺奥塞梯共和国领土的格鲁吉亚终于慌了神,在看见乌克兰在一日之内沦陷之后意识到下一个倒霉的可能是自己,格鲁吉亚总统乔治·马尔格韦拉什维利立刻宣布将放弃与俄罗斯在奥塞梯之间的领土争端,并且强调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希望能够高抬贵手放过自己。
但是罗曼诺夫只简短的回了一句话。
他不同意。
一句不同意就够了,罗曼诺夫不需要别人来指手画脚,教苏维埃怎么做,他要做的就是碾压和碾碎所有人的希望,格鲁吉亚想要跟俄罗斯强奥塞梯,也得看看自己是否有这么做的资本才行。
就在罗曼诺夫表演讲的三个小时之后,全面入侵的战争开始了。如果说征服乌克兰是为了战略要地的话,征服格鲁吉亚更多的是为了像西欧和中欧国家展现苏联的真正实力。
钢铁的绞肉机开始缓缓的转动起来。
驻扎在两国边境的格鲁吉亚军队并不害怕苏联的进攻,他们拥有着最先进的德国谢尔曼m1,射每分钟35o,啊呸,拿错稿子了,国防部拥有着刚从美**火商那里花大价钱买下了m1坦克,加上原本的德国豹式,加上高昂的士气,可不是乌克兰那群战斗力抛物线下降的政府军废物。
不过很快他们明白过来,其实在苏联装甲洪流面前,他们跟基辅的灰色牲口并没有什么差别。
莫斯科国防部制定的计划并不是由坦克部队动进攻,而是由空军配合伞兵部队进行地狱式的空降,考虑到格鲁吉亚的防空力量,他们打算先用emp炸弹瘫痪掉防空部队,然后再由基洛夫飞艇进行空中炮火覆盖,最后由空降部队进行紧急空投。红色警戒2的科技树点歪的好处是他们根本不需要担心emp炸弹爆炸时产生的强大电子流会将己方部队的电子讯息全部破坏掉。
听起来并不是怎么靠谱的一个计划,但是国防部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拍板决定了这个行动,让重新恢复番号的1o6空降师有些疑惑,为什么国防部会急不可耐的执行这份几乎漏洞摆出的计划。用那些行动迟缓的基洛夫轰炸艇?感谢上帝,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的糟糕表现几乎让全世界都抛弃了这种载弹量惊人却行动迟缓的大家伙。
不过当他们见识到那些越这个时代,像是平行世界展起来的黑科技之后,立刻打消了原本的疑虑。
这种连巡航导弹都未必能够击穿的空中堡垒,根本已经是越了这个世界科技巅峰的怪物存在。难怪苏联敢向整个欧洲复仇,的确拥有着这样的胆识和气魄。
前期的无休止的轰炸和空袭,将打乱格鲁吉亚地面部署和防空力量,然后空降部队挺进格鲁吉亚境内包括第比利斯所有的大城市,控制住交通枢纽地区,为占领整个国家打下基础。
恩格斯空军基地迎来了这几年来最忙碌的时刻,不断有飞机起飞与降落,为即将展开的战争准备着,这里还将成为打击格鲁吉亚空中武装力量的重要基地之一,九十年代作为轰炸车臣的前线,如今荒废依旧的跑道重新启动。大批地勤人员进驻这里,雷达和电脑又重新的运作了起来。
这里也是高加索地区为数不多能空降苏联新式战略运输机和轰炸机的基地,当运输机的轰鸣声越过头顶时,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像一只潘帕斯巨鹰,张开双翼掠过天空,当它着6的那一刻,甚至能明显的感受到大地传来的晃动。
这是某种比肩安225的巨型运输机,不,尺寸甚至比安225还要巨大,苏联解体之后安东诺夫设计局已经无力再研任何巨型运输机,唯一的可能就是莫斯科最新的研成果,这种飞机的动机拥有着惊人的马力,别说一块砖头,甚至一幢赫鲁晓夫楼都有可能将它送上天空。
伟大的罗曼诺夫领袖将它取名为安-226,延续了225的永不磨灭的精神。唯一可惜的就是没能够研制出核动力的大型运输机,不过作为进攻格鲁吉亚,安226的体积与航程绰绰有余。
而且舱门的尺寸远远过现役所有坦克的尺寸,甚至连美国的m1都不需要这种宽度。
除非……
有人联想到电视画面中出现在莫斯科红场上,拥有双管炮塔的重型坦克。
舱门缓缓地打开,天启坦克缓缓的从阴暗的之中的机舱里浮现出可怕的钢铁轮廓,深绿色的装甲沐浴在阳光下,红星的标志熠熠生辉。
黑色的靴子踩在混凝土浇筑的土地上,政委拍了拍他的贝雷帽,眯着眼睛望向南方。
恩格斯空军基地只是前哨站,真正打响战役的是在遥远的南方。
这一次,整个高加索都会在巨熊之爪下瑟瑟颤抖。
“第比利斯,我们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