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琬揖手:“陛下,丞相上表,说大军已退出祁山,撤回汉中,将大军屯住,不日将返成都面君。”
刘禅只觉得脑子里“轰”的一声,一霎时手足冰凉,冷汗顺着额头啪啪地打下来。
蒋琬皱着眉:“臣请问陛下,丞相此次北伐,捷报频传,为何无故退兵?臣闻是陛下特旨召丞相还都,陛下有何大事?竟不知会尚书台?”
刘禅倒退着,软坐在榻上,表情僵硬,一似一尊偶人。
月亮不知不觉地爬上了宫帷的东墙,仿佛被宫内的景像吸引住,不愿离去了。
御书房中,刘禅似一只急于寻路而出的狼,烦燥地游走着。身形带过的硬风,把宫灯上的烛火刮得明明暗暗,在硕大的宫殿里投下一片片迷离的影子。
真奴儿带着十余名宦官,手忙脚乱地翻看着一个月来的奏章,桌案上,行龙榻上,青砖地板上,雪片般铺了一层。
刘禅停下来,用大袖子扇着风:“找到没有?”
真奴儿面现为难之色:“这……陛下,这可……不是儿戏。”
“废物!”刘禅把袖子一甩:“都给我滚!”
十余个小宦官低着头,放下手里的东西,不知所措,真奴儿看了看刘禅的脸色,轻轻地冲着他们摆了摆手,小宦官们这才悄悄地倒退着出去了。
刘禅一坐在榻上,望着几上展开的表章,忽抬起手一抹而下,随后一拳砸在上面,玉砚跳起来又落下去,发出美妙的声音。
真奴儿小心地捧过个玉盏:“陛下消消火,这是奴才叫他们备下的芙苓雪花蜜。”
刘禅看了看,拂手摔了出去:“吃!你就知道吃!”
真奴儿吓得退后几步,跪下来不敢出声。
刘禅双手拄着膝,喘着粗气:“丞相七天后就要还都,他若是问起我,因何召他还朝,叫朕何以对答?”
他低头望望铺陈了一地的表章,咬着牙道:“都是些繁琐小事,哪一件,能让三十万大军从前线撤军?”他又跺脚站起来:“朕真是湖涂!为何?为何会鬼迷心窍地让相父班师?”
忽然,刘禅急转过身,一双电流似的眼光恶狠狠地射向真奴儿,“都是你!是你进谗言让朕下旨的!”
真奴儿吓得叩头如捣蒜一般:“陛下,奴才该死。可是当初是陛下非要奴才说的呀,陛下。”
刘禅又无力地软坐下去,长叹一声:“丞相问起,朕将何言以对?朕将何面目立于朝堂之上?何面目见百官?”他苦笑着:“这真是适得其反,从此朕,不单是个庸君,还成了昏君……”两行泪顺着他的面颊直淌下来。“
殿内一片沉寂,只有灯烛上的爆出的火花劈啪作响。真奴儿悄悄地用眼角儿的余光瞟了瞟刘禅,抬起袖子拭了拭额上的冷汗,怯怯地站了起来,像一只做错了事的猫,观察着主人的脸色,试着往前迈开了步子。
“陛下……”。他喃喃着。
刘禅没有动。如一尊雕像一般。
“陛下,古人说的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他细细地注视着刘禅的表情,从年轻皇帝的脸上,他没发现任何东西,但他却看到,那一片迷芒的眸子忽地亮了一下。
他弯下腰拾起地上表章,轻轻放在刘禅面前:“陛下,请陛下思之,陛下是因何事命丞相班师的呢?”
刘禅还是未动,半晌,猛地转过头,怒视着真奴儿,抬起腿一脚踢去,真奴儿捂着小腹倒退了好几步,扑通一声坐在地上,但是,他马上咬紧了牙重新跪好。
刘禅盯着他,往前探着身子:“阄人!你想陷害丞相么?”
真奴儿叩下头去,非常从容:“奴才不敢,奴才只想为陛下开脱!此情此心,可昭日月,只要陛下圣誉得保,奴才就是粉身碎骨,绝无怨言!”
刘禅站起身,一步一步地走到真奴儿的面前,斜眼瞅着他,冷笑了一声:“哼!你倒说说,你想如何为朕开脱?”
真奴儿仰起脸,一贯游移的眼睛此刻却坚定无比:“陛下,丞相大军已退,无可挽回,若不想让百官追问此事,陛下宜先发制人,质问丞相因何谋反,丞相当殿辩驳,陛下大消疑虑,述以追悔之心,谅丞相念主上年轻,不会追究的。”
刘禅久久地望着他,轻轻转回身,“起来吧。”
真奴儿咬着牙站起来。刘禅坐下来双脚在地上微微地拍着:“你此言,不失为一策。”
真奴儿长出了一口气。
“朕就照你的话去做?质问丞相……谋反?”
真奴儿凑上来:“陛下,此等大事,不可儿戏,要演就要把戏演足。”
刘禅回头望着他,等着他的下文。
真奴儿又近一步:“丞相前番班师,陛下必是出城二十里迎接,此次万万不可,丞相回来,先不要召见,命黄门侍郎去相府,收回丞相兵符。”
“啊?”刘禅又站起来。紧锁双眉。“这如何使得?”
“陛下勿急,待君臣消了疑窦,这兵符,陛下再赐与丞相就是了嘛。这样一来,一可以圆陛下召回丞相之说,二可以在百官面前树陛下之威,岂不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