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不能忘却的纪念朗诵稿件 > 第10章 第四次战役14麦克阿瑟被撤职(第1页)

第10章 第四次战役14麦克阿瑟被撤职(第1页)

麦克阿瑟出身军人世家,年少成名,从西点军校毕业到晋升五星上将,履历光鲜。他为人高傲自负,热衷于将自己的个人魅力完全的展现,军事风格以大胆、冒险着称。尼克松就曾经评价他:“麦克阿瑟的一生,天不怕、地不怕,有时甚至近乎野蛮,但他就是这样一个半神话式的人物。”

麦克阿瑟对美国三军统帅杜鲁门多次公开表达不满,故意不执行政府命令,多次公开发布和美国对外国策不符的宣言。

在战场上的指挥表现,更是乏善可陈。在战争刚爆发的前期,狂妄自大,一度叫嚣圣诞节前结束战争,让“孩子们回家过圣诞。”整个朝鲜战争中,除了仁川登陆、奇兵突出外,也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战绩。

第二次战役被志愿军教训一番后,又走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他的失败,是美国杜鲁门政府阻止他轰炸中国东北导致的,他口口声声要扩大战争,去轰炸中国东北的军事基地,甚至还想动用原子弹。

在第八集团军原司令沃克死后,新派来的李奇微接管了第八集团军,并在第三次战役和第四次战役中和志愿军打得有来有回,算是挽救了联合国军一溃千里的局势。

这个时候,麦克阿瑟不知羞耻的跳出来,想和李奇微争功,他一方面公开抨击杜鲁门的战争政策,一方面又一直贬低李奇微的战绩,称李奇微的战术是“手风琴式的战术”,志愿军一进攻就撤退。

甚至在接受采访时,极其带有侮辱性的批判李奇微,是自己“手下最差指挥官”。然后又大肆宣扬联合国军重返三八线“是一个巨大的胜利”,给自己邀功。

1951年1月28日,麦克阿瑟突然飞抵水原,面对记者的时候他宣称:“7个月前,我正是在这里开始圣战。我们现在奋斗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朝鲜半岛了,而是一个自由的亚洲。”麦克阿瑟的这番狂言,立刻被一个英国记者发布在了伦敦的报纸上。

英国政府非常不安,之前他们参战,是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士兵战斗力孱弱,以为很轻松就打赢了;而且之前美国一直说只是发动一场局部小战争,英国既能蹭到名也能蹭到利。

但是麦克阿瑟的这番话,以及志愿军强大的战力,一下子让英国人惊觉,麦克阿瑟不仅仅想打一场局部战役,而是想打一次针对中国、甚至是苏联的全面战争,这完全不是英国参战的诉求,这样发展下去,会把整个英国给陷入到战争泥潭的。

1951年4月11日,李奇微陪同陆军部长佩斯视察前线,二人正在说笑时,一个记者突然莫名其妙地询问李奇微:“将军,是否接受我的祝贺?”

李奇微不知所云,那记者笑笑不再作声。

那天夜里,雷声轰鸣,风雨交加。佩斯突然收到一封电报,他连连震惊,急忙把李奇微叫到身边:“马修,总统已经解除了麦克阿瑟的职务,现在你成为了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以及远东美军总司令!”

李奇微也惊愕万分:“天啊,总统怎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事实上,杜鲁门别无选择,如果他不赶紧撤掉麦克阿瑟,这个家伙就要骑到他头上作威作福了!

1951年3月底,随着“联合国军”持续向北推进,是否越过三八线的问题重新被提出,并成为西方世界争论的中心。

对于美国及其盟友而言,这条横贯朝鲜半岛的纬线似乎带有某种“不祥的预兆”。

自战争爆发以来,三八线上的每一次攻守与进退,都伴随着战局的剧烈波动,潜藏着无法预见的巨大风险。如今,美军再次逼近三八线,半年前冒然越线北进、最终陷入陷阱的痛苦记忆再度被唤醒,许多人不禁质疑:是否还有必要再次冒险?对此,麦克阿瑟的回答依然是肯定的。

在“撕裂者行动”展开之前,麦克阿瑟早已指示远东司令部的联合作战计划部门制定了一项“长期作战计划”。该计划不仅涵盖了第8集团军的当前攻势行动,还暗含着更为宏大的战略目标。对此,麦克阿瑟如此表述:

现在,我着手制定一个长期计划,旨在消灭朝鲜境内的中国军队。我的首要目标将是他们的补给线。只要我们针对有限的目标,在多个分散的地点使用地面部队持续发动袭击,就有望收复汉城一带,并将其作为未来作战的基地。

接着,我将动用大量空军清剿北朝鲜北部的敌军后方。如果届时仍然不允许我攻击鸭绿江对岸集结的援军,或是不允许摧毁桥梁,那么我将会在敌方的主要补给线上铺设一片放射性废料——原子产品的副产物,以此切断朝鲜与满洲的联系。

在北朝鲜,这种破坏使它丧失给养。如果我能获得使用国民党军队的许可,那么在他们的支援下,加上美国增援部队即将抵达,我将能够在朝鲜北端的东西两侧,同时展开两栖登陆和空降作战,从而形成一张巨大的罗网。

这样,中国军队不久便会因缺乏食物而陷入困境,或被迫投降。在没有粮食和弹药的情况下,他们将毫无还手之力。这种情况有点像仁川登陆,只是规模要大得多。

对于麦克阿瑟而言,“撕裂者行动”仅是他“长期作战计划”的第一步,要实现战争的最终胜利,必然还需进行更多、更大规模的后续行动。为此,他致电参联会,明确提出在跨越三八线的问题上,“不应再对朝鲜联合国军司令部施加额外的军事限制”。

关于是否跨越三八线的问题,李奇微与麦克阿瑟并无太大区别。李奇微称三八线为“那条毫无意义的界线”,认为其“既无法防守,战略上也毫无价值”。根据他的判断,中朝方面正在准备发动新的攻势,“鉴于此,最好的做法是不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而不是被动等待敌方采取行动”。

因此,他主张美军尽可能向三八线以北推进,以打击中朝军队的兵力集结和物资储备。未获华盛顿批准的情况下,麦克阿瑟便同意了李奇微的建议,命令第8集团军在抵达三八线后继续向北进攻。

根据美国人的说法,在这一阶段,华盛顿的决策层进入了一个“政策真空期”。

所谓“真空”,是指在是否大规模越过三八线的问题上,国务院与参联会因意见分歧相互推诿,故意不做出明确决定。

国务卿艾奇逊认为,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包括那些出兵朝鲜的国家,都将坚决反对大规模越过三八线。因为一旦越线,早前提出的停战计划将彻底破灭。同时,战争的扩大将迫使美国将更多的军事资源投入到相对次要的亚洲战场,并大幅增加苏联干预甚至全面战争的风险。

因此,虽然艾奇逊并未明确提出禁止美军再次越过三八线,但他主张应避免“大规模的跨越行动”。

艾奇逊的主张遭到了参联会的反对。以布莱德雷为代表的五角大楼将领与远东的麦克阿瑟和李奇微持相同观点,认为任何限制美军不得越过三八线的规定,都会给中朝在北朝鲜从容集结军队的机会,最终可能使美军处于不利境地。

这些将领宣称,他们基于“共同的军事经验”所作出的判断是:

如果三八线成为军事行动的界限,那么,面对敌方的人力优势,作战并击溃其新攻势的准备都将成为空话。围绕这一问题,华盛顿的决策圈子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方互相推诿,始终没有达成明确的意见。五角大楼要求国务院先确定美国在朝鲜的政治目标,而国务院则要求五角大楼先明确美军在朝鲜的作战范围。

最终,双方达成了一个妥协的结论:

在目前的形势下,华盛顿应避免就是否跨越三八线的问题做出明确表态,以免将战略底线暴露给对手,并影响美军在战场上的行动自由。

这实际上为美军再次越过三八线开了绿灯。然而,当时更具决定性的问题并非是否跨越三八线,而是如何掌控朝鲜战争政策的整体方向。

美国对朝鲜的战争政策与其全球战略紧密相连。

对杜鲁门领导的决策团队而言,朝鲜战争被视为“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大陆对美国利益的直接威胁。美国毫无疑问必须进行军事干预,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展现其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决心和能力。然而,美国也不能让自己在朝鲜陷入一场漫无边际的持久战争,因为这不仅会削弱其在欧洲战略重点上的投入,还可能促使苏联大规模介入,进而引发全球范围的战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