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山月记主要内容 > 第13部分(第1页)

第13部分(第1页)

陵好容易才找到当年的栘中廐监苏子卿的面影,而在那之后,对方还花了些时间,才认出眼前这位胡服大员就是从前的骑都尉李少卿。苏武完全没有听说李陵投降匈奴的事。

感动在霎那间压倒了李陵心中一直令他躲避和苏武见面的东西。两人最初都几乎说不出话来。

李陵的随从在附近搭起几顶帐篷,无人之境顿时热闹起来。事先备好的酒食马上被运进小屋,到了夜里,罕见的欢笑声惊动了森林里的鸟兽。滞留达几天之久。

讲述自己穿上胡服的经过是痛苦的。李陵用不带任何辩解的语调,只把事实叙述了一遍。苏武若无其事叙说的他自己这些年的生活则听起来惨淡至极。几年前匈奴的於靬王狩猎时偶然经过此地,由于同情苏武,曾连续三年供给他衣服食物。但於靬王死后,他就不得不从冻硬的大地里挖出野鼠充饥了。有关他生死不明的谣言,大概是对他牧养的畜群被群盗一匹不剩全部抢走一事的讹传。李陵告诉了苏武他的老母去世的消息,但他的妻子抛下孩子改嫁的事终于没能说出口。

李陵不禁奇怪,这个人到底是靠什么指望在活着。难道现在还指望能回到汉朝吗?从苏武的话里来看,事到如今,他对此已经完全不抱希望了。那么到底为什么还忍受如此惨淡的日子呢?当然,只要投降单于就会受到重用,但李陵从一开始就知道,苏武不是那样的人。李陵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他还没有早早自杀呢?

李陵自己做不到亲手斩断眼下没有希望的生活,是因为不知不觉中已经在这片土地扎下根的种种恩爱和情义,另外也因为现在就算自杀也算不上是为汉朝尽忠。但苏武的情况不一样。他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任何牵挂。从对汉朝的忠义来讲,手持节杖常年在旷野上挨饿和马上烧掉节杖自刎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当初被捕时能一下子刺穿胸膛的苏武不可能到现在又忽然变得怕死起来。

李陵想起了苏武年轻时的顽固——那种近乎滑稽的倔强和不服输。单于以荣华富贵作诱饵想让困穷潦倒的苏武上钩,吞掉诱饵当然是输;就算耐不住苦难自杀也等于输给了单于或由他象征的命运。苏武难道不是这样想的吗?但是在李陵眼里,和命运比拼顽固的苏武并不显得滑稽或可笑。能若无其事地嘲笑超乎人们想象的困苦、贫乏、酷寒、孤独(并且是从现在到死去的漫长岁月),如果这是顽固,那么这个顽固必须说是壮大凄厉的。

看到苏武从前多少有些孩子气的顽固竟成长为如此壮大的顽固,李陵不由得惊叹了。而且这个人根本没有期待自己的行为能被汉朝知道。不要说被再次迎回汉朝了,他甚至根本不期待有人能把自己在这无人之地与苦难所作的搏斗传回汉朝,或至少传给匈奴的单于。毫无疑问,他将在不被任何人知道而独自死去的那一天,回顾一生,知道自己直到最后都做到了将命运付之一笑而满足地死去。即使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也无足挂怀。

李陵以前曾经想斩获上一代单于的首级,但由于担心即便目的达成,如果不能带着首级逃离匈奴土地的话,空有壮举无法传回汉朝,因而拖延不下,最终也未能找到动手的时机。在不惧怕为人所不知的苏武面前,他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最初的感动过后,随着时间流逝,李陵心中还是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个心结。不管谈论什么,自己的过去和苏武的过去之间的对比都会一一涌上心头。苏武是义人、自己是卖国奴,这么鲜明的想法倒是没有,但是面对着在森林、原野和湖水的静默中多年锻造而成的苏武的威严,他不能不感到对自己行为唯一的辩解,也就是自己的痛苦,被不堪一击地压倒了。

此外,不知是不是错觉,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从苏武对待自己的态度中开始感到一种富人对穷人似的——一种明知自己优越而尽量对对方宽大的态度。说不清到底是在什么地方,但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刻,他会忽然感到那种东西。满身褴褛的苏武眼睛里时而流露的怜悯之色,令身裹豪华貂裘的右校王李陵比什么都感到害怕。

滞留十余天后,李陵告别旧友,悄然南归了。在小木屋里留下了充足的粮食和衣物。

单于嘱托的劝降到底没有说出口。苏武的回答不用问就已经清清楚楚了。事到如今,再作那种劝告,只能是对苏武和对自己的羞辱。

回到南边后,苏武的存在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他的脑海。分开后再回想起来,苏武的身影反而越发严厉地耸立在他面前。

李陵自己虽然不认为投降匈奴的行为是善,但他相信在自己对故国的尽忠和故国对自己的回报面前,再无情的批判者都会承认他的“无可奈何”。但是在这里却有一人,无论面对再怎么“无可奈何”的境况,都断然不允许自己朝“无可奈何”的方向去想。

饥寒交迫也好,孤独寂寞也好,故国的冷淡也好,自己的苦节最终不会被任何人知道这一近乎确定的事实也好,对于这个人,都不足以成为令他改变平生节义的“无可奈何”。

苏武的存在对他既是崇高的训诫,也是令人不安的噩梦。他时常遣人看望苏武安否,送去食品、牛羊和绒毡。想见到苏武的心情和怕见到苏武的心情时常在他内心交战不已。

几年后,李陵又一次访问了北海边上的小木屋。途中遇到戍守云中北部的卫兵,从他们口中得知,近来在汉朝边境上从太守到平民人人身着白衣。人民服色皆白,则必是天子之丧无疑。李陵知道,是武帝驾崩了。

来到北海之滨告知此事后,苏武面朝南方号哭了起来。恸哭数日,竟至于呕血。看到这幅情景,李陵的心情逐渐暗淡下来。他当然不怀疑苏武的恸哭是真诚的,也不能不被那纯粹热烈的悲伤打动。但是,自己如今连一滴眼泪也流不出来。苏武虽然不象李陵那样全族被诛,但他的兄长因为在天子巡幸时出了点差错、弟弟因为没能抓住某个罪犯都被责令引咎自杀,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被汉朝厚待过的。深知这些的李陵,看着眼前苏武纯粹的恸哭,第一次发现:他以前只看成是苏武的顽固的地方,事实上在更深处,是一股对汉朝国土难以形容的清冽纯粹的热爱之情(不是“节”、“义”之类从外部规定的东西,而是最自然、最切身、无法遏制地喷涌而出的热爱)在涓涓流淌。

李陵头一次撞上了拦在自己和故友之间最根本的隔阂,不由得陷入了对自己阴暗的怀疑中。

从苏武那里南归后,正好赶上汉朝派来了使者。这次是为了报告武帝驾崩和昭帝即位的消息,并顺便缔结友好关系——通常持续不到一年——的和平使节。来的不料竟是李陵的旧友陇西任立政等三人。

这一年二月武帝驾崩,年仅八岁的太子弗陵继位,根据遗诏,侍中奉车都尉霍光担任了大司马大将军,辅佐朝政。霍光与李陵本是好友,此次当上左将军的上官桀也是李陵的故人。这两人商量着要将李陵召回,因此特意选派了李陵的故人作使者。

在单于面前履行了使者表面上的任务后,摆开了盛大的酒宴。平时每逢这种场合总是由卫律接待,这次因为来的是李陵的朋友,所以他也被拉到了酒宴上。任立政虽然看到了李陵,但在匈奴高官环坐之下,无法说出要陵归汉的事。他隔着座位屡次对李陵递眼色,并一再抚摸自己的刀环暗中示意。李陵看到了这些,也略有察觉对方的意思,但是却不知该如何应对。

正式宴会结束后,只留下李陵、卫律等人接着用牛酒和博戏款待汉使。这时任立政对李陵说道:“如今汉朝降下大赦,万民共享太平仁政。新帝尚年幼,君之故旧霍子孟、上官少叔辅佐圣上治理天下。”任立政看出卫律已彻底成了胡人——事实也的确如此——因此在他面前没有明确劝说李陵,只略举霍光和上官桀的名字以动李陵之心。

李陵默不作答,注视了立政一会儿后,伸手抚摸了一下自己的头发。那里束发的椎结已经不是汉风的了。片刻后卫律离席更衣,立政这才用谙熟的语调叫了李陵的字,道:“少卿呵,这么多年辛苦了。霍子孟与上官少叔向你问好呢。”李陵回问二人的语调极其冷淡。

立政紧接着又说:“少卿呵,回来吧。富贵安足道。什么也不要说了,回来吧。”刚从苏武那里回来的李陵不是没有被友人恳切的话语打动,但是,不用想,那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回去不难。可还不是徒然受辱吗?如何?”话到一半,卫律归座了。俩人都止住了口。

宴终人散时,任立政不动声色地走到李陵身旁,再次低声询问是否真的没有归意。李陵摇了摇头,答道:“丈夫受辱不可再。”声音低微无力,那应该不只是为了怕卫律听见的缘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