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方向贾琏歉意一笑,扶着李贵下马,到车上坐着去了。
不过一日不见,黛玉整个人都变了似的,眼角眉梢都带着一股说不出的妩媚之意,倒比她刚嫁入贾府时更像是新妇,与前些时候的憔悴焦虑全然不同。
宝钗则眉眼舒展,神态安详,懒懒倚在座上,见宝玉进来,向他含笑一礼,宝玉也向她见过,靠着侧面车壁坐了。
黛玉便道:“我瞧琏二哥和你说了一日夜的话了,他究竟想要什么,你可打听清了?”
宝玉苦笑道:“他无非是想要拉着我照拂他生意罢了,他也是病急乱投医了,我在苏州,他去扬州,地方都不一样,怎么照拂得来?”
黛玉横他道:“你这呆子,他说是去扬州,只是因为扬州的路熟些罢了,又不是定死的路线,既遇见了你,自然也大可以改了地方,跟了你到苏州去,毕竟有了官面上的路子,做买卖要容易得多了。你倒是答应了他,以后他带着宝姐姐在苏州住下来,大家一起才好。”
宝玉愣愣道:“我做县令,和他跑买卖能有多大关系?难道我还能靠着县令的威权,强迫别人高买低卖不成?我可不做这样的事。”
宝钗笑道:“知道你不是那些贪官、庸官,不会叫你做那些徇私枉法的事的,但是你想一趟买卖,上下税费、往来人情、胥吏打点,哪样不要倚仗官府?他一个外地人,贸贸然过去,没个靠山,还不知被人怎么坑害呢,有你在,至少受了欺负,有地方出头,仅此一项,就省了不少钱了。”
宝玉原不知道这里头的勾当,听宝钗一说,就直起身子道:“我都要上任了,这些事却一点也不知——宝姐姐和我详细说说罢。”
宝钗笑道:“我又没做过官儿,也没跑过商路,许多细务都不知道,你问我还不如问你父亲和林姑父给你寻的几个幕友。”
宝玉发愁道:“我每回去问,他们只是说叫我不要担心,一切有他们,不肯和我说就里。”
宝钗道:“你都会了,要他们也就没用了,再说了,他们里面许多门道,也不大好放在台面上,你日后遇见事情了,一件一件地学起来就是。”
宝玉道:“那宝姐姐至少也与我说个大概,我心里也好有个底。”
宝钗挑眉道:“你父亲、林姑父没同你说么?”
宝玉摇头。
宝钗看黛玉,黛玉道:“二舅舅自己都未必熟悉这些东西,怎么会和他说?我父亲…他还生着宝玉的气,所以也没教。”
宝钗只好同宝玉道:“此次苏州析出四县,你知道罢?”
宝玉点点头道:“昭文、元和、震泽、新阳四县,元和是由长洲县析出来的。与长洲、吴县一道附郭。”
宝钗道:“外头有句俗话,叫做‘三生不幸,知县附郭’,说的就是附郭的县令,处处要受府城牵制,举动不得自由,你如今还是国中唯一的三县附郭,比之别府,又要更受牵制,毕竟一城之内,不但有知府、同知、府城诸僚属,还有两个与你平级的县衙,且你的辖地,原本还是从其中一个大县里分出来的,治下吏民必然多受长洲县令影响,治理起来,就更要掣肘了。”
宝玉惊道:“我本以为附郭的县令会清闲许多,且又是苏州这样的好地方,原来竟不好么?”
宝钗笑道:“你别急,附郭的县令既有不好处,也有好处——你想你与上官同处一城,凡有政绩,自然都被人看在眼里,再则一般首县都是富庶地方,民风相对淳朴,一般不会有大事,安安稳稳地熬着,虽无大功,也无大过。”
宝玉这才稍稍心安,拱手道:“除了这个,还有别的么?”
宝钗笑道:“细务上无非钱粮刑谷,这个有林姑父和姨父给你的幕友打点,你毋须忧虑。倒是上官同僚之间,必得好好相处,毋以大家子傲视他人,尤其是知府。”
宝玉点头受教。黛玉见他两个言谈相得,自己插不上话,便亲从小炉子上端了茶炉,替宝钗、宝玉两个泡茶,这回不同昨日,她料理得极其精致,用一盏小小紫砂,冲泡两遍,滤出极清澈的两杯绿茶,用白瓷小盏端上来,宝玉连忙接过,见里面细长的茶叶根根竖直,叶片上披着白毫,毛茸茸煞是可爱,低头一嗅,只觉清香扑鼻,再一尝,不似往日喝的茶那么浓郁,然而细品之后,又觉鲜醇甘厚,回味无穷,不由得问黛玉道:“这茶我倒没见过,是什么茶?”
黛玉笑而不语,宝钗代她答道:“亏你还要去苏州府呢,这是太湖名茶‘吓煞人香’,先帝赐名‘碧螺春’。”
宝玉笑道:“我不大懂,光看着颦儿泡茶好看了——这茶我听说春天里的最好,是林姑父给的么?”
黛玉抿嘴一笑,看宝钗一眼,道:“是她叫人带的,巴巴儿地搜了这么些,也泡不了几次。”口内抱怨,语气却甚是甜蜜,宝玉也就一笑,略喝了一杯茶,出去继续听贾琏聊些生意买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