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农门长孙逃荒记TXT > 第12节(第2页)

第12节(第2页)

再想想以前,即便是变更地契,他们也得赶路去黎县县衙办理,衙差自己都是从苦哈哈的平头百姓过来的,一朝穿上那身皮,却好似飞上枝头变凤凰一般,对着要来办事的百姓再也没个好脸色,周老爷子作为里正,过去是和黎县的那些衙差打交道最多的人,深受其苦。

然而今日却能这么顺利地把事情办成,众人听周大新说着,心中对于就此留在东阳郡也更加情愿了几分。

晚饭后,借着煤油灯的光,周长宁把手里的这几份邸报一一详细地看完,连上面只占了很小一个版块的细微之处也不放过,总算对近期的局势更多了几分了解,撇过头对周老太太说道:“奶奶,咱们家今日买的粮食够一家人吃多久的?”

周老太太还以为孙子这是在逃荒路上饿怕了,这才会关心起家里的粮食来,赶忙宽他的心:“放心吧,今日你娘、你两个婶婶也都陪我去粮铺了,我们人多,能拿动的粮食也就多些,一次性我买了足够让咱们五口人吃上一个月的粮食,我看到街上有家做豆腐的,就还买了些黄豆、花生、大豆什么的,改日让你爹做个小的石磨出来,奶奶给你煮豆浆喝。”

豆腐铺子不卖豆浆,是因为那个耗时耗力,还不赚什么钱,周老太太也只得想法子自家做,好给家里人换换口味了。

周老爷子垂眸,知道长宁不会是突然心血来潮提起这一茬儿的,便道:“可是邸报上写着什么了?”

话说回来,周长宁买了邸报,家里人都没什么意见,可是他去码头上扛包赚钱,一家人这下心里都不太赞同了,许是想着长宁是因为口袋里没钱才会去扛包赚钱的,没一会儿,家里的四位长辈便分别把他叫到一边去,给他塞了一份儿零花钱。

周·年纪大了还收零花钱·长宁:。。。。。。

“爷爷终于可以放心了,秦王和楚王正打得不可开交呢,怕是没心思再去想那些逃了兵役的人,邸报上也并未见到有关青石镇和桐乡镇的消息,此时,没有消息才是最好的消息,咱们村子想来应该无忧。

至于粮食,咱们家现在没了地,只能从铺子里面买,银钱开销也就更大了,但是这笔钱却不能省,左右买回来也是搁在自家里,迟早是要进自家人的肚,就算放得时间长些也不要紧。”

这话说到了周老太太心坎儿里,她连连点头:“正是,咱们家也不能一下子买太多,以免引人注目,我就隔上几日和你娘去铺子里少买些,积少成多下来,咱们家也能多储备些粮食,至于你二叔三叔还有别的族人家里,我就旁敲侧击地提醒一番吧。”

倒不是周老太太不愿意提醒族人,只是各家经过这一遭,手中的银钱已然没有那么多了,剩下的里面还要多少留下一些以备不时之需的,总不能无缘无故地劝人家把手里的所有银子都换成粮食吧。

“这些都由你奶奶她们去操办,你就不用担心粮食的事情了,这两日我便让你爹多出去打听打听,给你找个好些的私塾,你便去读书吧。

就算我老头子没多少学问,也知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你想一想,自从你陷在这些琐事里头,已经有多久没摸过书本练过字了?咱们家临出发之前,你奶奶还专程记得把你的书箱还有各种书也给带上了,总不能白费这一番功夫吧!”

说起这事儿,即便是向来以周长宁为荣的周老爷子也有些不满意了,长宁现在还年轻,以后的路还长着呢,怎么能把书一扔就扔下几个月的时间看都不看一眼呢?家里送他去读书,原本没什么指望,但是既然他都拿下了府试,最起码也得熬到考个秀才功名回来吧,童生说着好听,却不是正儿八经的功名,对赋税和徭役也无甚帮助。

周长宁不曾想突然被训,但是谁让训他的是周老爷子呢?别说这事儿本就是他不占理,就算是占着理,在老爷子面前,那也不是能讲道理的地方,谁让这些日子里享受着老爷子关怀的人是他呢?人心总归是肉长的,他在心里也不免对现在的家人更亲近了些。

“是,孙儿知错!”周长宁低头乖乖认错,但是对于周老爷子的话,他也有一番自己的想法:“只是,孙儿近日还不想去私塾,爹也不用把时间精力费在这等事情上面了,一来,孙儿好久没有认真读书,总要有一阵子时间熟悉回来,现在去私塾免不了被夫子考校,答不上来反而难堪,倒不如等我把过往所学捡起来再说。

二来,家里如今初到东阳郡,还有许多琐事要做,孙儿既已成丁,便该为家里做些事情,一心只读圣贤书,缺少历练,哪怕读出了名头,也只是会背之乎者也的书呆子罢了。

三来,家里如今开销正大着,咱们家也不算什么家底儿十分丰厚的人家,若是要一家子省吃俭用地送我去读书,那这书读着也无甚意趣,倒不如等家里境况好些,再考虑此事。”

显然,这些话在周长宁心里已经憋了许久,并非是他方才想到的,周老爷子看了他一眼,经过逃荒路上的这一遭,他也知道长孙是个心里有主意的:“罢了,就先依你吧,但是学问是必须要捡起来的,若是再不好生温习,就算明年的院试一切顺利地进到了考场,学问不到家,那也是白费功夫。”

周长宁自然十分认同地点点头,只是,他没有告诉一家人的是,等到明年院试的时候,他们一家人还在不在东阳郡都不一定呢。

邸报上是有清河郡的秦王与昌安郡的楚王之间战争状况的消息不假,但是两方虽然都召集到了足够的兵力,却只是停留在了小打小闹的范围之内,仅看那伤亡人数就知晓了,双方并没有真的大动干戈起来,毕竟,皇家子孙,又有哪一个会是简单的呢?谁也不想鹬蚌相争,却让渔翁得了利。

此外,在东阳郡本郡的这份邸报上,占了最大篇幅的一则消息,是关于这东阳郡的“土皇帝”——燕王殿下的,上面说,燕王府整日召些歌姬舞姬,还专程包了一个戏班子,每日给燕王殿下表演,不仅如此,燕王府的女眷也是经常召人上门,专程为她们定制合适的布料做衣裳,银楼的掌柜还专门呈上去了一本首饰图样的册子,燕王妃便将整本册子都包了下来,让银楼的掌柜照着册子把每一样首饰都打出来,而且只能供给她一人。

如此一来,整个燕王府近日的开销便可想而知了,金银财宝想必是如同流水一般地花了出去,简直是做足了一家子都“烂泥扶不上墙”的姿态,然而,这样的消息迷惑迷惑普通小民也就罢了,即便是周长宁心里也晓得,燕王这番“自污”的动作最多也只能给那两位王爷一个信号罢了,表演上着实显得拙劣了些,对此,想必那两位王爷,同样也是心知肚明的。

与此同时,周长宁也越发能够确定了,这东阳郡,并不是什么适宜久留之地,三方现下是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平衡不假,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样的乱象不管是皇后还是各位朝臣,都无法容忍太长时间的,这些皇室子弟当中,总会角逐出一个胜利者,那个时候,其他的人,可就未必甘心呐!

只不过,像这样关系到朝堂局势的事情,周长宁也只能自己在心里面推测着,并不敢随意说给家人听,一来距离他们太过遥远,家人也不一定能够听懂这背后的弯弯绕绕,二来,眼下还是暂时风平浪静的,他口说无凭,一番推测未必能有多大的说服力。

接下来的几天里,周大新确实尝试着出去找活儿做了,他本就是酒楼掌柜,眼下自然是做回老本行最为方便了,只可惜,东阳郡与青石镇却是不同,一来,各家酒楼的掌柜都是做了许久的,经验怎么说也比周大新更为丰富,二来,就算有新开的酒楼需要招聘掌柜的,人家也更愿意去找熟人推荐,像周大新这样无根无基、在镇上的酒楼做事的人,即便说是有经验,人家心里也会有几分疑虑。

没办法,周大新只得和周二柱、周三全以及其他的周氏族人,每日一起去码头做这些最简单的卖力气的活计,没几日便是一身酸痛,晚上周长宁去倒水洗脚的时候,经过左厢房门口,都能听到里面他娘在给爹按摩、而爹连连呼痛的声音,他记在了心里,嘴上没说什么,却是将自己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情进度越发加快了些。

周老爷子也有些看不过眼了,要说其他两个儿子也就罢了,好歹一直都是在地里做活的,但周大新不同,他在酒楼做事,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日也晒不着的,“养尊处优”惯了,在逃荒路上就很是吃了一番苦头,现下又得继续做这样的活计,身子哪里能受得了呢?

只是,周老爷子几次开口劝周大新还是算了、另找活计,却都被他用别的话题岔开了,几番下来,周老爷子也就知道,他这是主意已定了,细细回想起来,这事儿怕不是长宁说家里银钱紧张、他先不入学那句话给引起来的?

当然,这也都是周老爷子自己一个人在心里琢磨的,没什么真凭实据,周大新因着几日的劳累,又有些像老二一样跟个闷葫芦似的,周老爷子问也问不出个究竟来,只得作罢。

直到这一日,周大新下工回来,用过晚饭以后,周长宁这才像献宝似的,跟长辈们说道:“爷爷,我这几日在自己的屋子里,倒腾出来了一样东西,您也帮忙掌掌眼,若真是稀罕,卖出去换回银钱来,能够补贴些家用那就最好不过了。”

不必多说,这话自然是谦辞,可以说,周长宁比其他人都要懂得他倒腾出来的这样东西的价值,眼下也只是碍于自身阅历不好信誓旦旦地“打包票”罢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