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一三七化工科技 > 第八十四章 治春秋(第2页)

第八十四章 治春秋(第2页)

正如卜正民所说,“来自考试体系的功名不仅是是进入政府供职的入场券,而且也是在地方的关键资源”。

功名不仅可能带来官位,更切实的是带来经济方面的特权与士绅的地位。

科举在明代社会总体而言是相对公平和开放的。

这一时空的前朝,科举也是如此相对公平和开放。

本朝延续前朝科举制度,并优化、完善。

一经取士,这种方法大致可以理解为采用常规科目+主修科目的考试方式进行抡才。

有点类似后世高考改革后采用的“3+2”或“3+3”的模式。

放在这个时空的清朝科举,则为“4+1”的模式。

即儒学的四书五经中,四书为常规科目,全省统一试卷,为必考题。

其余五经,则因学子们的精力有限,任选其一为主修。

届时参加乡试,也是“分经取士”,每一经都有固定的举人名额,全省范围内同一“经”的学子组内竞争,决出最后的入围者。

因此,乡试放榜的前五名也叫经魁,因为每经必占一个名额。

比如说,如果乡试第一名解元选的是五经中的《诗经》,那么同修《诗经》的学子,哪怕考得再好,也只能获得第六名了。

这也是为什么乡试放榜,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其余三名称经魁。

而到了第六名,则称亚魁,至于再之后,则全是文魁了。

正是因为选经十分重要,所以在场的秀才一听到要选本经,一时之间才如此纠结。

《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五者选其一,还是比较难以抉择的。

“我之前是选的《易》,毕竟《易》方两万余字,相对而言,易于背诵。”

正当大家谁也没有先开口时,一个三十多岁、额前已秃的厉害的老成秀才叹了口气说道。

见其他人都看向他,那名秀才指了指自己的额头,苦笑道:“岁月不饶人啊,对于我这般年纪,恐怕只有选《易》和《书》这种篇幅较少的为本经,才适合我了。”

随着年岁日益增长,他越发体会到身体之于科举的重要性了。

起码记忆力方面,到了他这种年纪,想要再背诵动辄好几万字的儒家经典,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所以选择字数少的经书作为本经,实在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余兄所苦的,同样也是我所困苦的。”

作为最年长的秀才,李海鹰这时也感同身受地点头。

忍不住感慨着唱起了他改编一二的孔融文章:“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惑之年,忽焉已至。至此之际,飞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谁言离别最伤人,不晓迟暮胜凛冬。啊…”

“《书经(尚书)》亦两万余字,且相比余兄所选《易》的深晦难懂,它更简单一些。故而,我选了它。”

像其余的《诗》《礼》《春秋》,动辄四万字、十万字、二十万字,哎呦,想想都觉得熬不了。

见余秀才和李秀才都是迫于现实而做出的选择,五位新秀才沉思着,一时之间反倒举棋不定。

他们好不容易才考上了秀才,正值当打之年,可不想这么轻易地向现实低头。

再则,选哪部经典作为本经,其实与授业老师专门治哪部经息息相关,老师以哪部经典为本经,则学生跟着学就是了,以便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

思索间,袁驰、林江四人纷纷将目光看向了林川,想要看看这个最年轻的秀才会怎么选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