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萨米哭啊闹啊使用各种手段都劝不住罗辑,最后她掏出手枪顶着自己的脑袋。
那是罗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幕,他现在都能透过记忆看到母亲萨米当时的决绝,她哭红着双眼,没有泪水,直勾勾地看着罗辑,嘴里开口一字一顿:“如果今天你离开我,就再也见不到我。”
前身当时也被这种决绝吓住了,他知道如果他离开,萨米肯定会扣下扳机自杀的,母亲萨米有时候有种疯狂的偏执。
毕竟血浓于水,此后他再也没有提出过离开的事,只是两人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僵。
罗辑有意缓解彼此的紧张关系,这段时间一有时间,他就会拿着吉他,自弹自唱,让母亲萨米当观众:“如果你以后想听,我可以天天唱给你听。”
“那可说好了,骗人的是小狗。”萨米开心笑着说道。
罗辑也笑着回答:“好的,没问题。”
可能是长久紧张的母子关系终于出现了缓和,萨米激动地上前,抱着罗辑,亲了亲他的脸庞:“真好!。”
欧美的亲人之间往往会用身体的接触来表达他们的爱意,事实上,在1960年以前,这种亲密的表达方式并不多见。
在20世纪初期,米国诞生一种全新的心理学学派——行为主义,他们反对传统心理学,主张从行为层面上研究心理,认为人的行为就是身体对周围环境的反应,通过研究人的反应与刺激,从而探索出人的心理特点。
因此,行为主义学派是对西方心理学派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甚至在西方的心理学历史长河中,一度处于统治地位。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约翰·华生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母亲的存在只是为了提供食物,而且孩子与母亲感情的建立,也仅仅只是通过喂奶而已。于是提出了一种“哭声免疫育儿法”。
他认为喂奶就已经可以获得孩子需要的母爱,所以当孩子大哭大闹的时候,不要尝试去安抚孩子,用这种方式成长的孩子,才会更早地独立自主。
他说甚至可以通过行为训练,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社会精英,比如律师,医生,科学家。
这种看似符合逻辑的行为方式,结果却是很反逻辑的。提出“冷漠教育”的约翰·华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践。
他的大儿子形容约翰·华生是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剥夺了他们的情感根基,造成了他们的情感匮乏,最后在三十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大女儿患有抑郁症,多次自杀。他最小的儿子则一直在流浪,没有正经的工作。
冷漠式的亲子相处方式,影响最大的就是米国二战后的婴儿潮那代人。他们的人生缺少爱,感情匮乏,很多人在六七十年代离家出走,加入嬉皮士浪潮,从集体中来寻找爱。
罗辑的外婆奎妮就是这样的人,她十几岁离开自己的家,就再也没有回去过。几十年来一直和一群嬉皮士混在一起,现在在芝加哥郊外的一处公社当草药治疗师。
哈利·哈洛1959年做完“恒河猴实验”,这种“冷漠教育”的育儿方式才被推翻。
该实验证明,父母要想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及时回应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
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渐形成坚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对人友善、乐意探索、具有处事能力的人。
如果孩子的哭声在小时候不能得到家长的响应,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怯懦不擅长社交,心理出现严重的问题,情感匮乏,严重的会影响脑部发育。
这个实验当时在欧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纷纷改变育儿方式,更多地子女相处,增加亲密接触,进行亲子游戏。就连福利院的孤儿、在医院的残疾儿童也得到了志愿者、护士相比之前更多的接触。
罗辑这段时间,已经习惯了这种相处方式,他轻轻地给了母亲萨米一个拥抱,然后又在她的背上拍了拍:“好了妈妈,我今天打电话约好杰米见面,待会就要出发了。我这会好饿啊!”
“我马上去给你做早餐,你想吃什么?”
“三明治就行。”罗辑也不挑食。
“好的,我这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