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中,一部分可能会好言相劝,一部分可能会威胁恫吓,还有一部分可能会恨不得把你大卸八块。”
“评工记分的方式,不足以调动生产积极性,这一点其实已经被证明了,但仍旧会有不少人秉持着集体的观念,任何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会被视为异类。”
“这其中就包括不少领导,这些领导到时找借口阻拦,使坏,对分田到户肯定有影响,所以陈大队长,你一定要跟相熟,以及对分田到户持友好,或者观望态度的领导,保持紧密的联系。”
“不求这些领导支持分田到户,但只要他们愿意挡一挡,或者是愿意往上面送个文件,说说这事,对我们的计划就有很大的帮助。”
按照历史的轨迹,还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1978年的冬季,小岗村的十八个人才会签下名字,摁上手印。
陈浩提前了一年,风险稍微会大些,但他也不是胡来,而是等邓公上台后才提到这一茬。
目的很简单,并不是为了青史留名,也不是高尚到让红旗生产队的村民日子更好过。
而是为了扶持杨治平,陈自强等人上位,让这些人成为公社,成为大队的干部,巩固农业生产基地!
“没问题,我记下了。”杨治平点头。
他是大队长,平常对生产队发号施令,可这会儿却心甘情愿听从陈浩的安排和指挥。
“除了这些,你还要多写文章,关于评工记分,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有分田到户优劣的文章。”陈浩又建议道。
“这些文章往报社送,特别是大报社,全国有名的报社。”
“一旦刊登出来,肯定会引起领导的关注,对分田到户有帮助,只要最上头的领导说一句话,红旗生产队搞不好会作为分田到户的试点村。”
“那个时候,公社,县里的领导,即便再有意见,也只敢放在心里,不敢拿在明面上说,更不敢阻拦。”
很多事情都是闹大了,得到最上面领导的关注,一句话就给解决了。
“听你的。”杨治平干脆的道。
他心服口服了。
陈浩的安排非常妥当,条理很清楚,分田到户的想法很大胆,但是过后的每一步安排却都有条有理。
明显是心中有数的。
陈浩等人在队委办公室足足聊了三四个小时,陈自强媳妇还以为出了啥状况,许久不见人,也没喊她收拾碗筷。
怕出事,过来敲门。
门一打开,迎面扑来的烟气熏的她眼睛发疼,眼泪止不住的流。
“你们这是抽了多少烟,眼睛都要给熏瞎掉了。”她揉着眼睛,往后退了好几步。
屋里,桌上的碗筷里还有些剩菜,酒也没喝完,可地上都是烟屁股头。
“你把碗筷收拾下。”陈自强道,“回了屋后,我有事说。”
“什么事,神神叨叨的。”他媳妇嘟囔了一句。
其他几名队委同志也都类似,回家后就把婆娘,儿子,家庭主要成员喊到屋里,关上门窗,说事。
先从家里人做工作。
陈浩也回了家。
“吃个饭怎么这么久?”童倩道,“身上烟味好重,是出了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