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登基百日给先帝上香,宣帝专门留下刘涛。
将刘涛带到明太宗(朱棣庙号)坟墓前,刘涛三步一叩首,给太宗行大礼。
宣帝看着,看着刘涛磕头。
等他站起来,宣帝问:“朕和先帝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地位?”
“皇帝陛下。”
“祖父太宗?”
“英雄,谁也无法替代的英雄。太宗不是”
刘涛毫不犹豫的语气让宣帝不悦,虽然早就知道有些人是不服他父子二人,有些人只忠心于太宗皇帝。但真到听到还是有些不悦。
“也就是说这天下只要是老朱家坐,你们都会效服是不是?”
刘涛躬身不语。
“如果朕让你去打汉王,你去不去?”
“臣遵旨。”刘涛跪下领命。
宣帝被塞得无话可说,他讨厌这样的臣子,他想像皇祖父一样受到各方爱戴,被一群人死死的维护着,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有前赴后继的人去支持去完成。
“如果朕要迁都回南京呢?”
刘涛站起来正视宣帝,“您不会。您心怀天下,知道百姓的现状,您不会再做如此劳民伤财之事。”
宣帝嘲笑,“说这么多还不是阻止朕迁都,不过是为了维护皇祖父的意图。”
刘涛再次躬身,“陛下,您真的赞同那些大臣说的迁都无用吗?难道迁都真的没用?宋朝京都在南方结果,国界只是弹丸之地;元朝京师在北京,国界却辽阔无边。只要控制北边,中原扔在控制之中。谁能让他们安居乐业谁就是皇帝。”
中原地区是全国的粮仓,所以受到极大的控制,当地百姓的奴性强,只要知府保证他们有田种,管他谁是天子。
所以每一朝皇帝只需要控边,内部就会极大的安全。都城所在地决定着国界的大小!
“北边一直是大患,蒙古铁骑给他年就会侵边,给他十年就会卷土重来。北京做京都,实际上是利大于弊。
随遇而安是儒家的教条,大臣们不喜欢那就学会喜欢,不习惯也得习惯。现在不习惯以后总会习惯,瓦刺、马哈木现在不来以后总会来。古往今来,北边什么时候安息过?”
“放肆,这是你与朕说话的态度?”
刘涛不紧不慢躬身,“臣该死。”
宣帝是看出这位臣子,是一点认错请罪的态度都没有,真的不在乎?
看宣帝步伐知道宣帝是不高兴的,但宣帝并没有过多责罚,说明宣帝是知道北边国防的严重性。
不过现在是攘外必先安内,国内的汉王已经蠢蠢欲动,大战一触即发。
秦素兰在做衣服,小乖给母亲准备丝线,顺便学习分颜色。突然小乖站起来,向外跑。
秦素兰放下手中线,“您回来了。给您做了件新衣服,先来试试。”
刘涛抱着小乖逗话,秦素兰站在他身后度量衣服是否合适。“待会吃碗猪脚面再出去。”
刘涛将小乖递给春草,对小乖说:“你先去找嫂子玩,父亲有话要和你母亲说。”
他有事要说,秦素兰倒茶洗耳恭听。
“我在你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问这个?”
刘涛不言就这样看着她,似乎一定要她给一个结论。
秦素兰知道这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先叹一口气,视线越过刘涛像是回忆过去,好一会儿说:“以前是个狠心人,冷心冷肺,什么都不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