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心里谢虞琛应当是个完美得不像是真实的存在。如今见到真人,就像什么话本奇谈里的人物走了出来似的,令她又期待,又紧张。
“见过谢郎。”余娘子刚要叉手行礼,便有一个温和清朗的声音打断了她。
“都是一家人,不必行那些虚礼,快坐下。”
像是看出了她的紧张,座上的人从旁边接过一个装饰精美的木盒递过来,笑着道:“还不曾向你们道过新婚之喜。”
第47章
这个年代“男女大防”的观念还没那么重,大型节会的时候经常能看见年轻男女结伴同游。
但到底是男女有别,余娘子平日里也不好总往谢虞琛院子里跑,于自己和谢郎的都名声无益。
好在余娘子还有一个兄弟,爷娘去世后一直便是姐弟两人相依为命。嫁来许家的时候便把这个小弟也一同带来了。
七八岁的余小郎人好嘴也甜,帮着食肆做些搬柴看火的营生,偶尔食肆忙不过来的时候也会帮忙传个菜什么的。
一口一个“婶子”、“伯伯”,叫得食肆的众人都心花怒放,每每研究出什么新菜色来,总少不了给余小郎留一份。
既能帮家里做事,说话又好听,不吵不闹地成天挂着笑脸,这样的孩子谁能不喜欢?
许大郎心疼孩子,私底下几次三番跟余娘子说别总让余小郎在食肆做事,不管是读书还是和同龄的孩子玩耍都是好的。
但余娘子总说,村里像余小郎这么大小的孩子,哪个不是在帮家里大人干活?叫许大郎不要太惯着他云云。
说是这么说,但许大郎口中那“读书”二字,却是真真戳到了余娘子心坎上。
谁不想让自家孩子读书学文,将来考取功名衣锦还乡。再不济,念些书学些道理也是好的。
可读书到底是件奢侈事。像那县学里的学生,十个有八个都是世家郎君,再不济爷娘也都是肚子里有些学识的。
他们这种普通人家,能靠读书改变自己和家族命运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是难如登天。
就拿湾水县来说,总共有七八个蒙学,在里面念书的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个学生。但每年能考中县学的也就那十几二十个。
每年给先生的那些束脩倒是小头,人家家里只要是不太贫苦,咬咬牙都能出得起这个钱。
可然后呢?
若考不上官学,就靠在蒙学里学的那点子东西,顶多能认得几个大字,背几句“之乎者也”一类的话。
除此以外实在没什么大用处,还是要回来种田干活。既然如此,还不如就在家里帮着爷娘干活。十来岁的半大小子身上力气也够,还能给家里多犁几亩田。
因此,余娘子虽然也想让余小郎念书,但考虑了几日最后还是放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