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人
要说世界上最温馨的两个字,我以为非“母亲”莫属,如果非要再换两个字,那只能是“妈妈”。
要说世界上最无私的那个人,那一定是“妈妈”。是妈妈把孩子抚养成人,教给你如何做人。这个世界上可以为了你付出一切的人,第一个肯定是“妈妈”。不管她工作好坏,不管她是否有工作,不管她是否有收入,不管她的容貌和气质,不管她身体好坏,为了孩子她可以付出一切。
要说世界上你可能最容易忘记的人,那可能是“妈妈”。因为妈妈从来不需要你的回报。你可能用最大的能力去养家糊口,用全身心去工作,你必须关心、留意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但是妈妈不会报怨你的冷落。
要说世界上最坚强的那个人,那是“母亲”。为了孩子,母亲可以忍受一切苦难和生活的艰辛。
要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也一定是“妈妈”。
我的母亲是一位地道的家庭妇女。在母亲的教导下,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学会了中国农民口口相传的颇有哲学意味的人生哲学,树立了最质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母亲的辛劳下,我从小学至大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所有的学业,参加了工作,从农村步入城市的生活。在母亲的关注下,我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伴随着母亲的叮嘱,我的工作和事业一步步发展前进,不管顺境、逆境,不管是辉煌还是遭受挫折。顺境时是母亲的叮咛使我不敢放松和放纵,遭受挫折时是母亲给我鼓劲打气。无论何时,母亲永远是我最忠实的听众,最正确的导师。
母亲节,可能母亲并不知道这个节日。我没有给母亲送任何礼物,甚至没有打个电话。但是我知道,母亲知道她的儿子是惦记着她的。
祝福母亲健康、快乐!
我和别人比明天
一
又到了一年一度高考的时候了,每一位参加过高考的人恐怕都对高考有深刻的记忆。我高考的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一上大学,就有了城市户口、成了城里人,就意味着有了一份工作、成了公家人。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在那个时候体现的尤其明显(当然现在依然存在),考上考不上大学关系一生的命运。尽管如此,但是我并没有感觉有多大的压力,因为在我们所在的学校,能考上大学的是极少数,所以三天过去感觉很轻松。而不象现在,家长、学校、社会给考生很大的压力。
记得我参加高考时,由学校老师组织统一到县城(现在改成市了)考试,住在一个便宜的旅社。家长当然不会陪同了,一是农忙,二是怕增加开支,三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用人陪,何况有学校的老师组织。我第一次进县城,是高考前的体检,高考是第二次进城。因此,三天时间里,除了参加高考外,我非常兴奋地欣赏着城里人的生活。后来,我进了省城读书,又到南方学习了几年,乃至参加工作后,回去看到那个已改为市的县城,不仅小,而且显得很落后。这么多年,县城改为市,肯定在城市建设等方面有所发展,改变更多的恐怕是自己的眼界和眼光。
最深刻的记忆不是考试,而是知道高考成绩的时候。当时也没有手机短信,我是从一个同学口中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的。这位同学是看了老师从县教育局手抄回来的成绩单知道的,他也上了分数线,非常兴奋,然后奔走相告。我了解了其他同学的成绩,毕竟考上的是少数,有些平时很用功的同学成绩不理想,很为他们惋惜。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激动,很有鲤鱼跳龙门、范进中举的感觉。父母亲也很高兴,对着前来祝贺的左邻右舍,散发着香烟,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我记忆深刻的印象是乡亲们的夸奖,夸我从小到大如何学习,甚至是玩耍也不同于一般孩子,还夸我们祖上积德等等。这些纯朴的语言是我几十年来听到的最多的夸奖。经过了这么多年,我的亲戚大都离开了原先生活居住的农村,来到城市生活。近些年来我只是前年出差路过回老家农村看了一次。农村的落后和贫穷依旧,只是留守村里种地的人多数是老弱病残,青壮年多数外出打工去了。
高考当年,与我对比明显的,是和我从小玩耍,小学、初中、高中一起学习的一个同学。他落榜了,当时我们喜欢用名落孙山这个词。自己本身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还要承受乡亲们的奚落,包括他的父母都感觉很难抬起头来。当然在那个一考定终身的年代,人的命运完全改变了。我的那位落榜同学后来又补习了几年,但成绩都不理想,后来经人介绍做过保安,做过小学代课老师,下过煤窑,在建筑工地当过小工,再后来就没有联系了。我大学刚毕业时,住在城里单位分的房子,接待过这位同学。当时我也手头拮据,不舍得下饭馆,就是电炒锅煮了点挂面,临走时还给他拿了100元钱(我当时月工资的近三分之一)。
记得上高中时,老师布置过一篇作文,题目是《2000年回母校》,我的理想是当记者,起码当时认为那是一个很高尚且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同学们的理想五花八门,但没有人的理想是当农民。我的那篇作文写得好,作为范文,老师还在课堂上念过。理想归理想,我虽然没有作了记者,但在城市里参加了工作,成了家,还成为了许多人羡慕的国家干部。可是我的同学们当中,有许多人还是农民,当然有的离开了农村成为了城市里的农民工。
还有一首歌,叫“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当时很流行。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有过很多的憧憬,想象着自己若干年后的样子。时过境迁,恐怕没有几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是当年的理想。
现在,感慨最多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今非昔比,现在的农村孩子即使考上了大学,又有多少家庭能承受的起高昂的学费;即使勉强大学毕业,又有多少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庆幸我生长在那个年代,庆幸我通过了高考,高考改变了我的生活。
二
诚然,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身上,难免留有许多农民的痕迹,包括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尤其是思想观念上的东西,还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很难改变。这些东西,从小就深深地烙印在骨子里了。正如北方人的直率与豁达、南方人的婉约与缜密。环境确可以影响人的性格。有人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一定角度讲是对的,农村出来的人身上缺少一种城里人特有的自信与洒脱,更多的是一些自卑和不安,适应能力普遍不强。光宗耀祖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不因地位和身份的变化而改变,而且年龄逾长观念逾甚。
不容否认的是;在农村出来的孩子身上;还有一种顽强向上的意志品质和朴素的人生哲学。与城市长大的人相比,农村出来的人更能吃苦,更能付出,更能承受生活中的苦难。为人处世更多的体现是朴实和真诚。这些东西在其成长的少年时代,就已在农民口口相传的具有哲学意味的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中形成。因为肯干事,加上能干事、能干成事,少了城里人身上的浮躁,多了农民身上的固执坚韧,少了商人身上的投机和取巧,所以不难理解有许多农村出来的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