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你让我什么呢 > 第169章 再次(第1页)

第169章 再次(第1页)

在这之后,朱棣一边督促着边境各项防御事宜按计划稳步推进,一边也时刻留意着朝堂上的动向,确保各项举措都能顺利施行且不滋生弊端。

而瓦剌那边,马哈木和阿鲁台尽管在尽力恢复部落的元气,可诸多难题依旧接踵而至。那新招募的青壮年虽有一腔热血加入军队训练,但缺乏实战经验以及精良的兵器装备,整体战斗力的提升颇为缓慢。训练时,时常出现配合生疏,战术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让马哈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却也只能耐着性子,督促将领们加强训练强度。

阿鲁台这边,尽管四处奔走,与周边部落积极交涉,可收效却并不如预期那般理想。一些往日交好的部落,见瓦剌新败,势力大不如前,对其态度变得模棱两可,收下礼物后,也只是敷衍地答应恢复部分贸易,提供的物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瓦剌的需求。而开垦土地、饲养牲畜之事,进展也颇为艰难,毕竟部落里老弱妇孺居多,劳动力有限,产出的粮草等物资只能勉强维持日常所需,想要积攒足够的储备以应对后续可能的变故,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瓦剌内部也渐渐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部落长老对马哈木和阿鲁台急于复仇、大力扩充军备的做法产生了质疑,觉得这样会让部落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他们主张先保民生,等部落真正富足稳定了,再去考虑与明军对抗之事。这使得部落内部原本就因战败而低落的士气,又添了几分分歧与混乱,马哈木和阿鲁台不得不花费精力去安抚这些不同的声音,以维持部落的团结。

反观明军这边,边境的防御工事在能工巧匠们的精心打造下,日益坚固完善。那隐秘的地下通道布局巧妙,里面储存的物资日渐丰富,安置的士兵也熟悉了在其中隐蔽和反击的战术。拒马阵和陷坑等障碍沿着边境线绵延开来,多次让前来试探的小股瓦剌骑兵吃了苦头,不敢再轻易靠近。

与周边部落的联络也愈发紧密,那些签订盟约的部落遵守约定,派出的少量兵力与明军一同巡逻边境,不仅增加了巡逻的范围和频次,还能借助他们对草原地形和其他部落情况的熟悉,提前获取不少有用的情报。每当有风吹草动,明军便能迅速做出应对,让边境始终保持着一种安稳的态势。

在应天城的朝堂之上,督察院等相关衙门对边防事务的监督十分严格,各项开支、物资调配以及人员安排等都需定期报备核查。这使得负责边防事宜的官员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行事愈发谨慎,确保每一笔钱粮都用在了刀刃上,每一个士兵都能切实发挥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剌与明军之间看似维持着一种表面的平静,可暗地里却依旧暗流涌动。马哈木和阿鲁台看着部落艰难恢复的状况,心中对明军的怨恨愈发浓烈,他们深知若继续这样下去,瓦剌恐怕再难有与明军抗衡的机会,于是开始谋划一些更为隐蔽的手段。

他们暗中派人潜入明军边境附近的城镇和村落,试图刺探明军边防的详细部署以及内部的情况,同时散播一些不利于明军的谣言,想要扰乱明军后方的民心。可明军这边早有防备,地方的守军和官府配合紧密,很快就察觉到了这些异常的动静,将潜入的瓦剌探子一一抓获,谣言也在官府及时的辟谣和安抚下,未能掀起太大的波澜。

瓦剌此次惨败而归后,整个部落都陷入了一片死寂般的绝望之中。原本好不容易重燃的希望之火,又被明军无情地扑灭,部落里的人们看着归来的残兵败将,眼神中满是哀伤与无助。那些失去了亲人的牧民们,悲痛的哭声在草原上回荡,仿佛在诉说着部落命运的悲惨。

马哈木和阿鲁台灰头土脸地回到营地,迎接他们的是部落长老们愤怒的指责和牧民们怨恨的目光。长老们痛心疾首地说道:“你们一次次的莽撞行事,让部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如今我们不仅失去了众多的勇士,连积攒许久的物资也消耗殆尽,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马哈木和阿鲁台无言以对,只能默默低下头,承受着这一切。

为了安抚部落众人的情绪,马哈木强打起精神,向大家承诺会想办法弥补此次战败带来的损失,让部落重新振作起来。可实际上,他自己心里也没底,毕竟连续的失败已经让部落元气大伤,想要再次恢复谈何容易。

阿鲁台则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他开始反思自己之前过于急切地想要复仇,而没有充分考虑到部落的实际情况,导致如今这般凄惨的局面。他想着或许应该转变策略,先把重心放在部落的休养生息上,可又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对明军的仇恨依旧在心底燃烧。

在瓦剌内部陷入混乱与消沉之时,明军这边却是一片振奋。这次成功抵御住瓦剌的进攻,让明军的士气高涨到了极点,士兵们欢呼雀跃,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朱棣听闻捷报后,龙颜大悦,对参战的将士们进行了丰厚的赏赐,同时也告诫大家不可骄傲自满,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瓦剌虽然再次战败,但难保不会又想出什么新的招数来。

边境的将领们根据这次战斗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对边防的部署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比如,针对瓦剌新兵器的特点,命工匠打造出了更为坚固且轻便的盾牌,分发给士兵们,以便在面对敌方近战冲击时能更好地防御;还在一些容易被迂回的侧翼区域,增加了更多的了望塔和烽火台,一旦发现敌军踪迹,就能更快地传递消息,及时做出应对。

与周边部落的合作也借此机会迈向了更深的层次。周边部落看到明军如此强大且可靠,更加坚定了与明军紧密合作的决心。他们不仅加大了协助明军巡逻边境的兵力投入,还主动提出与明军一起开展联合军事演练,互相学习彼此的战术优点,提升整体的作战能力。

同时,在文化交流方面,双方开始互派学者和艺人,深入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技艺等。明军这边的学者向部落民众传授中原的天文历法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时节,安排畜牧和耕种;部落的艺人则教明军士兵们制作具有草原特色的手工艺品,丰富了士兵们的生活,也让彼此之间的情谊愈发深厚。

在应天城的朝堂之上,这次胜利更是让那些原本对边防事务还有些疑虑的文官们彻底放下了心。他们纷纷上书,称赞朱棣的高瞻远瞩以及边防将领们的指挥有方,还提议加大对边防建设的投入,从全国各地招募更多的能工巧匠和有识之士,充实到边防事务当中去。

朱棣采纳了这个建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张贴告示,广纳贤才。一时间,各地的工匠、谋士等纷纷响应,怀揣着报国之志,奔赴边境。这些新来的人才带来了许多新颖的想法和精湛的技艺,为边防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比如,有擅长水利工程的工匠,提出在边境的一些关键据点附近修建小型水利设施,既能保障士兵们的用水需求,又可以在必要时通过改变水流方向来阻碍敌军的进攻;还有智谋超群的谋士,根据瓦剌以及周边各部落的情况,制定出了一套更为细致全面的分化瓦解策略,通过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和利益诱惑,让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部落彻底倒向了明军这边,进一步孤立了瓦剌。

而瓦剌那边,马哈木和阿鲁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沉后,也逐渐意识到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他们决定改变策略,不再单纯地依靠武力去对抗明军,而是试图从其他方面寻找突破口。

马哈木想到了利用贸易这一手段,他派人暗中联络一些与大明有贸易往来的西域商人,许以重利,让他们在大明境内散布一些关于明军边防物资短缺、内部矛盾重重等虚假消息,企图扰乱大明的民心,影响大明朝廷对边防事务的决策。同时,还想办法阻挠西域各国与大明之间正常的贸易通道,希望借此削弱大明的经济实力,毕竟强大的边防建设离不开雄厚的物资支撑。

阿鲁台则把目光投向了大明内部一些心怀不满的势力,他通过各种渠道,试图与那些对朝廷有怨言的地方豪强或者山贼土匪等勾结起来,鼓动他们在大明境内制造混乱,分散明军的注意力,让明军无暇顾及边境之事,以便瓦剌能有时间休养生息,恢复实力。

然而,他们的这些阴谋并没有逃过明军的眼睛。朱棣早就料到瓦剌吃了败仗后不会善罢甘休,定会想出各种阴招来对付大明,所以加强了对国内情报网络的建设。各地的锦衣卫和密探们时刻留意着各种风吹草动,很快就察觉到了瓦剌的这些小动作。

对于那些散布谣言的西域商人,明军采取了果断的措施,一方面在边境加强了对商人的盘查和监管,一旦发现有可疑之人传播不实消息,立刻将其扣押审问;另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各国,向他们说明真相,揭露瓦剌的险恶用心,同时警告那些参与其中的国家,若继续与瓦剌勾结,大明将断绝与他们的贸易往来。如此一来,瓦剌妄图扰乱大明民心和经济的计划彻底落空。

而对于阿鲁台试图勾结的大明内部势力,朝廷也迅速做出了反应。朱棣下令各地官府严厉打击山贼土匪等不法之徒,对于那些与瓦剌有勾结嫌疑的地方豪强,进行秘密调查,一旦查实,严惩不贷。一时间,大明境内掀起了一股打击违法乱纪的风暴,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纷纷被绳之以法,阿鲁台的阴谋也宣告破产。

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后,瓦剌彻底陷入了绝境,内部矛盾愈发不可调和,外部又处处受阻,几乎看不到任何翻身的希望。而明军则在朱棣的英明领导下,边防愈发稳固,国内也一片安定祥和,与周边部落携手共进,共同营造出了一片繁荣稳定的大好局面。

但马哈木和阿鲁台依旧不甘心就此失败,他们仍在暗中等待着机会,哪怕希望渺茫,也想着要做最后的挣扎。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又会想出新的办法来搅动风云,可那时的明军早已今非昔比,必定会再次将他们的阴谋粉碎,继续守护着大明的边境,守护着这片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安宁之地,让百姓们能世世代代在和平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书写着属于大明的辉煌历史篇章。

岁月流转,边境的局势依旧是大明和周边部落关注的焦点。瓦剌在经历了多次打击后,部落人口锐减,青壮年大多都在之前的战争中丧生,剩下的多是老弱妇孺,曾经那支能在草原上驰骋的强大骑兵队伍如今已变得支离破碎,想要再次组建起有战斗力的军队,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马哈木看着部落如今的惨状,心中满是悔恨,他深知自己之前的决策失误给部落带来了灭顶之灾,但事已至此,只能想尽办法让部落延续下去。他放下了曾经的骄傲,亲自带领着部落里仅剩的一些壮年人,去草原深处寻找新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希望通过发展畜牧和农耕,先让部落的人们填饱肚子,恢复一些元气。

阿鲁台则把精力放在了培养部落下一代上,他召集起部落里的孩子们,向他们讲述着瓦剌曾经的辉煌历史,讲述先辈们在草原上英勇作战的故事,试图在这些孩子们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期盼着他们长大后能重振瓦剌的雄风,找明军报仇雪恨。可孩子们看着如今破败的部落,眼中更多的是迷茫和对安稳生活的渴望。

明军这边,边境的生活在持续向好发展。随着各种防御工事的不断完善,边境的城镇逐渐繁荣起来,吸引了许多内地的商人前来贸易。各种中原的商品在这里汇聚,又与草原上的特产进行交换,形成了热闹非凡的边境集市。士兵们在闲暇之余,也能到集市上逛逛,感受这别样的烟火气息,这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守护这片土地的决心。

在军事方面,明军与周边部落的联合演练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有成效。双方通过互相学习,融合了彼此的战术优势,创造出了一些新的作战方法。比如,将部落的骑兵突袭战术与明军的步炮协同战术相结合,在模拟对战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威力。而且,随着交流的深入,双方还开始共同研制一些适合草原作战的兵器装备,使得整体的军备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文化传播上,中原的文化在周边部落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许多部落的孩子开始学习汉字,了解儒家经典中的道理,这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也让部落与大明之间有了更深的文化认同感。而部落的一些传统技艺,如精湛的马术、独特的皮革制作工艺等,也在明军士兵中流传开来,丰富了大明的文化宝库。

应天城的朝堂之上,朱棣依旧心系边防之事,他时常召集大臣们商讨如何进一步加强边防,同时又能更好地促进与周边部落的友好关系。有大臣提议,可以在边境设立一些学堂和医馆,免费为部落的孩子们提供教育,为部落的民众提供医疗救治,以此来彰显大明的恩泽,巩固双方的友好情谊。朱棣觉得此计甚好,便下令实施。

很快,边境上出现了一座座崭新的学堂和医馆,部落的孩子们欢天喜地地走进学堂,学习知识;生病的民众也能在医馆里得到有效的治疗。这一举措赢得了周边部落的一致赞誉,他们对大明的好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纷纷表示愿意永远与大明交好,共同守护这片和平的边境。

就在一切看似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远方的草原上却又隐隐传来了不安的消息。原来,在更遥远的北方,有一股新兴的游牧势力悄然崛起。这股势力听闻了瓦剌与大明之间的恩怨,看到瓦剌如今的衰败,便起了野心,想要趁机南下,吞并瓦剌,然后再与大明一较高下,争夺草原和边境的控制权。

马哈木和阿鲁台得知这个消息后,大惊失色,他们深知以瓦剌现在的状况,根本无力抵挡这股新兴势力的进攻。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派人前往大明边境,向明军传递消息,请求明军的援助。毕竟,此时的大明虽然是他们曾经的敌人,但也是唯一有可能帮助他们抵御外敌的力量。

明军将领们将这个消息迅速上报给了朱棣,朱棣听闻后,陷入了沉思。一方面,瓦剌曾经多次侵犯大明边境,给大明带来了诸多损失,与大明有着深仇大恨;但另一方面,如果任由这股新兴势力吞并瓦剌,壮大之后必定会对大明边境构成更大的威胁。经过权衡利弊,朱棣决定暂且放下过往的恩怨,出兵援助瓦剌,共同抵御这股新兴势力。

于是,明军再次集结兵力,开赴边境。这次出征,明军不仅带着自己先进的火器和精良的装备,还联合了周边与大明友好的部落,组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联军。当他们与瓦剌的残部会合后,便一同向北进发,迎击那股新兴的游牧势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