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中层管理入职自我介绍 > 第1部分(第2页)

第1部分(第2页)

成功的例子可以沿着历史朝代发展的脉络一路搜寻,自上而下的“坚凝”可见一斑(见图1…2)。

周人提出一个天命的观点:商人的亡国是因为商人的品行不好,天神不喜欢他们,所以天命转移于周人,命令周人去惩罚、代替不好的商人。于是乎,周人也不断地对自己说,天命是随时可以转移的,若自己做得不好,天命便会转移。这种公平的天命观念使得凝聚的统治阶层一方面警惕自己,另一方面成员之间不分你我,注意的不是过去的背景,而是对方是否是天命所归,从而摆脱了上层各自孤立的优越感,使得上层基于公平的眼光达到“坚凝”。

汉代统治得不错的原因就在于它有中层的结构,相对于上层的统治阶层来说,中层就是干部,在国家是官吏,在企业是部门经理。汉代之初上层坐拥江山时,由于中层的缺失,统治阶级无法将命令顺利地传到下层,也不知道下面想些什么,更不知道百姓需要什么。因此,汉朝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方向,逐渐发展出一个察举制度。通过举孝廉、兴察举,中层得以脱颖而出,并成为统治阶层与老百姓之间的联系枢纽。他们可以解决问题、调解纠纷、软化矛盾、巩固统治,甚至可以用来抵制和平衡王权。

唐朝的创举在于兴科举,由此将贵族政治调整为和汉朝相似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层结构。不同的是,唐朝的中层由分化后的贵族和士族构成。贵族虽然政治特权丧失了,社会地位还在,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构成了社会的安定力量。士族是组织的动力所在,但他们群体不大,其所发挥的作用对于一个固化的组织而言是有限的。历史演化至此,在隐约看到中层对于组织重要的作用的同时,其成长的艰难性也清晰可见。

朝代更替,就如韭菜一茬一茬。宋代的养士则是中层力量向下层延伸扩散的过程,是建立在真正的中产阶层的基础上的,而这时的中产阶层包括知识分子、商人、中级官员、下级官员、地方精英。此时的“士”已然不是单纯的儒家读书人,“士”本身变成同时具有几种社会性格的人物,把社会的各方面关系牢牢地收束到一个阶层,环环相扣,成为一个庞大复杂到民间和官方都分不清的中层组织。

失败的教训,同样可以从朝代更迭中得到佐证。秦代的缺失源自中层与下层的疏离,自下而上的反秦起义不言自明;东汉的缺失在于上层与中层的断裂,从而下层无人照管,乱成一团;明清的缺失在于中层与下层的割裂,钱权结合,八旗当道,下层的贤才难以为继,中层成为自私谋利、以官获财的大集团。可见,什么时候中层能够发挥坚凝的作用,什么时候朝代就兴盛;否则,衰败只是时日问题而已。

如图1…2所示,从周代上层的凝聚,到宋代一层层的变化,可以看到如此庞大的中华公司之所以维持很久,就是靠中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历史长河中,中层植根于土壤,少数家族和贵族集权把持社会大权时,中层就如霜后草根,潜伏力量,等待春天的到来。而新的朝代就如春风一般,中层很快会破土而出,焕发生机。由此,一方面,可以看到旺盛的中层生命力及其对朝代兴盛的历史作用,正如一个强大的现代公司之所以强大,不仅仅是依靠一位神机妙算的董事长,而且是以中层为骨血的组织架构体系;另一方面,中层在历史上成长的艰难性至今仍发人深省,小草固然能构成葱绿的美景,但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四季可以更迭,但一个组织的制度和文化要有延续。

真正的竞争对手(4)

不时的运动或斗争,带来的不仅是中层社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普遍缺失,更是价值观的迷失。在这样的组织里,“坚凝”仅仅是一种期盼而已。

历史长河中的中层与企业的中层是相似的。企业的上中下三层的相处之道也可以借鉴历史的经验,中层一方面要将自己的下层,也就是员工,凝聚在组织体系里面,另一方面则要主动融入到组织的核心周围,并通过自己触角延伸至组织之外,从而发挥向上向下“坚凝”的作用,成为组织重要的一员,实行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中层作为组织一员的价值所在。社会组织和企业组织发达时,中层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反之,中层找不到合适的土壤。中层与组织的关系就如同骨血与机体的关系。

二、天助自助者也要有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要有耐心去忍受不能改变的,更要有一颗透亮的心去分辨,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无法改变的。基于中层的已有、未有、将有,使自己成为得道多助的一方。

中层并非“保险箱”

小李经历了新人期之后,由于各方面的表现较为突出,被提拔为部门经理。然而,小李自认为作为部门经理就是进入了保险箱。一方面,他保持着入职时候的处事习惯,对于上级布置的任务均按部就班地完成。思考方式和新人时期无异,甚至不愿意再谨慎思考太多同事相处的问题,颇有高枕无忧之感。另一方面,他又十分渴望得到上司的赏识和提拔,觉得通过押宝一样的拉帮结派就可以使得自己在升职上有所保障。在较为棘手的几项工作中,他也寄希望于比较亲近的几位同事的协助,以期一劳永逸。可是,事情不如人愿,小李在一次重要任务的实行中出现了大的差错,加之经过多年的中层生涯仍旧毫无升职迹象,他心灰意冷地递出了辞呈。自认为怀才不遇的碰壁,然后频繁跳槽(仍旧寄希望于领导的发现、埋身于组织内部的派系斗争),最后小李被事业的瓶颈留在了原地,每况愈下,开始埋怨际遇的不公平。可以看出,中层其实也是顾虑多多,只有与时俱进地管理好自己才能开辟出一条明朗而踏实的道路。

(本案例由笔者调研整理而得)首先要摆正几个观点:

◎ 中层并非继新人期之后就安全◎ 厚积薄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修炼自己,不用过多指望别人古话说得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以说,中层境遇的逆顺,关键在于自己的“道”合理与否。

中层就是组织的“中坚”。中坚的处境,不外乎“上压、下顶、左攻、右挤”(见图1…3)。有些人始终耿耿于怀,抱怨高阶的压、基层的顶以及平级的攻挤,弄得情绪不好、无心办事。这种怨责,根本无济于事。

其次,要在心态上调整过来。因为上压、下顶、左攻、右挤,都是十分自然的现象,要认为“本来就是这样,有什么稀奇”,这样才能自然心平气和,才能合理地把握。

为什么要上压?想想看,站在上面的人,如果不用力向下踩压,怎么知道下面紧密不紧密?可见高阶催促、质问、施压,目的在于了解中坚有没有尽力,能不能确保成果与品质。

为什么要下顶?理由其实简单:他如果不顶,迟早会被上面压死。中国人很会哼哼唧唧,有一点病痛,呼叫老半天。上级交代部属做一些事情,部属往往叫苦连天。其实,会呼叫才不会被压死,这乃是一种“预先警报系统”的装置。 。 想看书来

真正的竞争对手(5)

一位部属,当主管交给他工作时,丝毫不知叫苦。主管心里必然认为他的工作负荷还轻,于是再找一件工作给他,这时部属依然不知叫苦。主管再次交办工作,才发现他没有来上班,住院治疗去了。事实上,每一个人都需要这一类的保全系统。不过,“时”的掌握与调整,十分重要。叫苦得太早,就变成“狼来了”,弄得自己信用破产,有朝一日被活活累死也是活该;叫苦得太迟,一发出声音,紧跟着就挂急诊,显然和自己过不去。主管的心情,环境的变化,以及事情的缓急,也是考虑的要素,不应一成不变地依照固定的标准发出警报。

左右攻挤,也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