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马启代散文随笔选 > 第13部分(第1页)

第13部分(第1页)

答:一部书写完,我会不想再读再看再想它。把它放一段时间。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过去,等到勾起了我对它的重新审读修改的兴趣,我才会重新打开来看。有时候会连续十天半个月或者更长时间,我会进行一次完整的修改。然后再放一放、再改。我的一部书一般要统改三边以上,才可能交给出版社。

问:你是否同意商业文学、纯文学的说法?

答:我觉得这个无所谓。你能告诉我《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这些书是商业文学还是纯文学呢?有些人有这样的误区,只要畅销的,就是粗俗的畅销文学。纯文学是一种意淫。你写出的书没有人看,你便给自己一个自我解脱说,我的是纯文学、高雅文学,所以俗人看不了。这很可笑。

文人有两种,一种靠文字来娱乐自己,他们注定很难靠文字发财;另一种,把文字当作谋划生工具的,他们很有可能靠文字生活得很好,而且将来的名著,也大多会出自他们之手。好文学是一定要广为流传,并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我属于那种想靠写作谋生,并希望以此发财的人。我的观点可能有些偏执,只是个人观点。

问:对于文学青年,或者准备打算像你一样靠写作赚钱的朋友,你会有什么建议?

答:做生意讲投入,写作也是一样。首先你得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这需要时间和精力。我不建议青年人直接走写作之路,因为,写作的前提条件是,你得先能填饱肚子。身为一个男人,你得养家糊口。如果连填饱肚子的本钱都没有,就想在家里靠写作为生,这个不现实。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一个不出名的作家,想出一本书是非常困难的。没有出版商愿意为你冒险。而要想自己的出书,你还得掏腰包买书号。现在出版社贩卖书号已是众所周知的秘密,一个书号二万五到三万。我觉得国家相关部门早应该加大治力,书号就像一个人的身份证,是一本书合法的证明,它不应该成为某些出版社、不法书商的赚钱工具。贩卖书号,是比强盗还强盗的行为。因为我们关于书号的不合理的制度,养了一帮无耻的强盗!

一旦,你写出一本畅销书,或者有了一定的名气,再想出书就容易多了。会有出版商或出版社主动找你。你就可以拿稿费和版税。但在没出名前,你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和做生意的成本是一样的。不知道有多少文学青年就“死”在这之前了。我不主张年轻人一开始就专职写作,靠写作为生。这条路是很难走通的,除非你是天才。但这世界上天才有几个呢?也不要看当前社会上某某人年纪轻轻就靠写作发了大财,那其实更多是一种炒作,是他背后的利益小集团在炒作。不要相信这种所谓的“天才”。

问:请总结一下你的优点和缺点。每项最少三条。

答:先说优点,第一是执着;第二是一根筋;第三是除了写作我不会做别的;缺点很多,第一,不会花心思在为人处世上;第二,头脑简单,除了写作就是写作,不会调节生活;第三,理财知识太欠缺。

问:现在已进入2008年了,能否透露一下今年的创作计划?

答:我现在正在创作一部长篇系列小说《灵异少女》,另外还在构思长篇恐怖小说《列车惊魂》。同时,还在对去年写的两部书进行修改,准备出版。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你来到我们节目,实话实说,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作家形象。相信你的创作经历和经验,对现场观众朋友和电视机前那些想走创作之路的朋友会有所启迪。也使那些关注恐怖小说的爱好者更了解恐怖小说创作背后的故事。祝你在新的年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期待你的新书!

与美国华裔学者穆爱莉(Aili Mu)教授谈小小说

通向文学圣殿的捷径

——与美国华裔学者穆爱莉(Aili Mu)教授谈小小说

华裔学者穆爱莉(Aili Mu)教授在美国一所大学教授中文,她发现,向美国学生讲授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学生们不太好理解和接受。相对来讲,向他们讲授中国的小小说,则很受学生们的欢应。由是,穆爱莉教授开始关注中国的小小说和小小说的发展。2007年9月,穆爱莉教授专程来到中国,开始做一项搜集整理中国小小说发展与现状研究的项目。她广泛接触中国的小小说作家并实地采访,数月间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国内诸多小小说作家,包括一些旗帜性的人物纷纷接受了她的采访。

我从1987年开始接触并写作小小说,转眼二十年时间。虽然从2006年开始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长篇恐怖小说的创作中,但并没有完全离开小小说。能够与穆爱莉(Aili Mu)教授在一起畅谈小小说,我非常荣幸,也深感中国小小说界应该对小小说作一个总结,自己也应该对自己的小小说之路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于是,我们有了这篇对话文章——

1)请简要介绍你的概况,尤其是a。所受教育;b生活经历;c怎样走上文学道路;d与小小说微型小说的缘分等等。

亦农,原名唐哲。1971年生于一代名相诸葛亮的故乡河南南阳。1992年毕业洛阳兵工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大专文化。2003年获中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新闻出版专业中级职称。

1971年至1982年在河南南阳镇平县侯集镇大赵营村唐庄,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1982年到侯集镇第二高级中学读书。1986年随父母离开农村,到伏牛山区一家国营企业子弟中学就读,1989年考入洛阳兵工大学企业管理专业。1992年毕业到河南信阳某国营企业工作,先后做过搬运工、铣工、采购员、统计员、人事管理员等工作。1998年2月到北京,先后在多家报刊、杂志从事编辑、记者工作。

也许上天注定我要走上文学这条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几乎每星期我写的作文都会成为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讲读的范文,这对我是莫大的激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中二年级。我善长写记叙文或者散文,高中二年级开始提倡写议论文,这是我不善长的。

1987年我在读高中一年级时发表处女作,是一篇记叙文——现在回头看,那应算做一篇小小说,次年发表我的第一首诗歌。

1987年夏天,大约因为青春的骚动,我突然开始痴迷于写诗。一个暑假写了厚厚一摞诗歌,开学后交给语文老师。随后我不分昼夜,课上、课下地写诗。甚至向一位古代诗人贾岛学习,口袋里总装着一摞白纸条,想起好的诗句就急忙记下来。这种情况在课堂上也有发生。因此我的学习成绩受到很大影响。但我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1989年我到牡丹的故乡洛阳读大学,更加痴迷于写诗。先是跟随时代风潮写过许多蒙胧诗。后来看到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的诗集《七里香》、《画诗》等,便放弃朦胧诗写作,专注于学习席慕容的诗歌,一直到大学毕业,至今我仍存有当年写的千余首诗歌。在大学时,曾与学友创办并主编《火花报》、校刊《牡丹》,颇受大学生欢迎。

关于小小说的缘份,严格讲应该从1989年开始。那时,我还在洛阳读大学,有一次与两位朋友去洛阳看闻名中外的龙门石窿,路上经过关林小镇,看到大路旁有人在卖旧书,其中就有郑州出版的五六本《小小说选刊》,我翻看后如获至宝,惊喜不已,倾其所有全部买下,回去一篇篇细读。可谓废寝忘食,百读不厌。自此开始陆续写小小说。

1992年我走出象牙塔,到河南信阳参加工作后,因为生活环境变化,思想情感也有所变化。认识到写诗只是持发个人情怀,并不能完全反映复杂的现实生话,于是开始逐渐远离诗歌,把精力转移到小小说的创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小小说,一直持续到2006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