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声色之所 > 第21部分(第2页)

第21部分(第2页)

别管是“真洋”还是“假洋”,跟“洋”沾点边就是好卖。说是崇洋媚外的心理做怪,其实这话没说到点子上。如果你去那些管理无序的大市场留心观察一下,便不难发现,叫卖声高者一般生意都不错。问题不全出在人家小贩身上,要怪还是得怪咱这些“听啥是啥”的消费者,谁让咱爱看热闹又没见过啥世面呢!2004…4…10

“毛蛋”里面挑骨头

电视剧《林海雪原》拍摄之初,所引起的关注远没有播放时所引发的争议多,这在“娱乐时代”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结果。相对而言,不关注娱乐新闻,但却憋足劲“旧饭新吃”的中老年观众,能从鸡蛋里挑出点骨头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更何况这蛋还是“毛蛋”。

老剧新拍,绝对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因为“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是人之常情,更何况这回还是“重新包装”新鲜出炉,被看成“毛蛋”是注定的结果。

电视剧《林海雪原》引发的异议,分析一下便不难发现,争议主要分为“演员形象气质”及“情节是否忠于原著”两个方面。而产生争议的原因也来自两方面:一是该剧主要观众为适龄的中老年观众,先入为主的观念根深蒂固;二是该剧编导无疑受“求新求变”的新风尚所蛊惑,无视约定俗成的既定审美,想出离原著不但错了方向而且还弄巧成拙,不是揭人家杨子荣“伙夫”的老底,就是别出心裁锦上添几朵“槐花”、“翠花”来上“酸菜”,不倒了老顾客的胃口才怪!

其实有争议对于电视剧来说是一件好事,至少还质疑“收视率是否注水”者以颜色。但好事往往也潜在着危机,透过争议我们不难体会,时下的很多观众似乎与编导一样,也戴着“求新、求变”的有色眼镜,看什么自然也就都会不太顺眼,且着眼点往往是局部细节,色迷迷地死盯着人家“槐花”姑娘就是例证。

“鸡蛋里边挑骨头”与“毛蛋里边挑骨头”有本质区别。近来,竟然出现“记者近日拨通《林海雪原》作者曲波的电话……”的新闻,不知已经作古的曲波及杨子荣看到此种新闻会作何感想?要说这心急的记者也太笨了,您还不如说拨通了那个莫须有的槐花的电话呢!

电视剧《林海雪原》是“鸡蛋”还是“毛蛋”,这问题并不重要,要命的是,如果我们用毛蛋的眼光去看任何蛋,恐怕都像毛蛋。2004…4…10

从水果到果脯

要不是多少对影视剧拍摄工作之艰辛有所了解,通常我不会特别关注拍得太糟的电视剧,更不会昧着良心写上一篇又油又腻的评论来毁自己本就不高的审美。但现在的糟滥电视剧实在是太多,一打开电视,你就能撞见,想不看都来不及。例如近期央视播出的青春偶像电视音乐剧《水果姑娘》,无论是剧作故事、拍摄手法,或是演员表演、服饰打扮都够考验观众肠胃的耐受力的。究其原因,吐前却又难以说清。

但凡问题涉及青春,说法不一,根源是审美立场不同。例如近来歌坛风起云涌的青春美少女、酷少男组合,前赴后继,乐此不疲,据说都是因为有市场、有钱可赚闹的。然而社会上反感的呼声似乎更高,“不知从哪找来这一堆大脑长在屁股上的傻孩子,而且也不知是谁将他们捯持成这个样子。又不是想往窑子里卖孩子,干嘛非要打扮得这么怯、这么贱!”这样气急败坏的话不绝于耳,批驳的重点即青春不堪恶俗。

落伍的时髦是一种恶俗。刻意成熟或故做天真无疑也是一种恶俗。别有用心、动机不纯、出卖青春来换取青春则更是一种恶俗。这就是新鲜水果与腌制果脯的区别,现如今的“青春艺术”概莫如此。

恶俗没有公允的标准,任何的异已都可能成为恶俗。所以对《水果姑娘》及青春偶像没什么可多说的。但有一点,大家恐怕不得不承认,新鲜水果和腌制的果脯是有本质区别的,虽然一出生时都叫“果”。之所以“青春艺术”会将水果和果脯弄混,责任不在园丁及水果商,问题还是出在吃水果的人的消费观念上。最典型的例子是,给馒头中加洗衣粉增白,给黑木耳涂墨汁增黑,商家之所以费尽吧拉出此毒手,还不是因为有些消费者只重色、不重质,错把表面美当成心灵美。久而久之,人们已经将“自然天成的才是最美的”忘得一干二净。照此发展下去,买馒头时,我们就该高声嚷嚷了:“给我来二斤碧浪的,不要活力28的,吃不惯那味。”或是买木耳时,小声嘀咕:“给我来八两一得阁的,我给书法家送礼。”

否定重色不重质,反之也不对。色或质的审美是随时代在改变的,如果我们对德艺双馨求之不得,那么能否在色艺双馨上给观众点面子呢?2003…8…22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不一般的“不”

近年来,能真正轰动市井并引发全民大讨论的电视剧不多,去年的《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及今年的《女人不再沉默》应算典型案例。这两部以女性为关注对象的电视剧之所以会火爆,看似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就像长久以来,一年只有一天是妇女节,其余全是妇男节一样,女性终于也对世人说“不”:不跟陌生人说话却又不再沉默!因为新鲜,所以招人。

有人说这是当今社会女权主义抬头的表现,如今连《有*你就喊》的口号都敢大方示人,说回“不”又算得了什么新鲜。说的也是,但不怀好意的窃笑之余,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这个“不”不一般。不一般不仅仅体现在这两部社会问题剧反映了“家庭暴力”及“性骚扰”等社会问题,更深层次的则是折射出内心孤独的现代人渴望群体认同来确立自身定位的需求。达到这一目的,只有依靠媒体。

其实,“家庭暴力”或“性骚扰”自古以来动物世界皆有之。就人类社会而言,近年来妇联、工会、法院等场合也屡见不鲜、应接不暇。但从来没有像这两部电视剧的推出所产生的声势大,这就是电视传媒的力量。但传媒取代不了妇联,按小资们的话说,传媒只是“为同道中人提供了一个相互取暖、互发牢骚的平台”,这是社会问题剧火爆的原因,同时也是其社会局限性的表现。

传媒学家称“现代传媒是一个发现、传播、推广,进而发明时尚的发展过程”,这与人们从传统的被动盲从心理向现代主动趋同心理的转化过程相辅相生,所以当一个只敢在心中默默喊“不”的阿Q发现社会中有如此之多的人都在喊“不”,趋同心理促使“同去同去”成了时尚。由此说来,想要拍一部火爆的电视剧只要抓住这一点就齐活了,说得体面一点就是艺术要见证并揭示人们的现实生活及真实情感,就这么简单。

抛开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这个纠缠不清的老话题,单就影视剧艺术创作多费点儿口舌。想拍一部受欢迎又赚钱的影视剧,有些编导总是在秦王斗荆轲或清宫剪辫子上嗡嗡打转,拍完之后,还要防着善于指瑕挑错的书虫蹦出来说“不”而担惊受怕,这又何苦呢?

社会问题剧的出现并火爆,对于社会问题或影视剧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