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点了点头。
这一点的确是个问题,不过这却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原因是这跟我国之前全民皆兵的政策有关。
一方面是部队过于庞大,这当过兵甚至上过战场打过仗的,复员回家其军事知识肯定就不少。
另一方面就算没当过兵,那还有民兵呢……民兵在农闲时也是拿着56冲操练的,军事知识虽然比不上正规的军人,但打枪甩手榴弹还不是问题的。
最后就是因为这两方面的人比较多,所以扩散到百姓中的军事知识就多……有些复员军人或是民兵会炫耀自己的本领嘛,随口在聊天的时候就会说这炸药要怎么怎么弄,言者无心听着有意,结果就给犯罪份子学去了。
而这些方面的东西,却是百姓学到的知识和本领,是藏在他们脑袋里的,咱们是禁也禁不了,删也删不掉,所以才会是完全没办法。
我们唯一能做的,也许就是想办法先治表,等时间长了,慢慢的这些知识也就会少了。
正文 第 764 章 武警连
紧跟着谢副局长等人来到基地的,就是一支两百余人的部队。
这支部队之所以会是两百余人,是因为按计划最终要将其精简为一个连也已经一百余人。
按照我们训练的习惯就是用末位淘汰法嘛,所以刚组建时的部队人数总是要比计划的人数要多上一部份。
但是后来我才知道武警部队仅仅只是一个连队根本就不够用,就算是我们这是试验性的,就算我们仅仅只是与某某省城的公安局合作。
带领这支部队的叫张勇,据说他还在自卫反击战中还立了个一等功。
问过之后就知道这事果然不假……这事其它在他的档案里都有记载,可是做了营长到现在,我是看了文件或是档案都头疼,有时候更喜欢用交谈或是聊天的方式知道手下都是什么样的兵。同时我也觉得这更能促进我和部下互相之间的了解,在交流时至少还有动作和表情不是?从这些不经意的动作或表情什么的,我就能看出一些对方的性格。
就比如这个张勇,在说起自己立功原因的时候,也就是讲到自己如何接连炸了越鬼子三个碉堡工事为部队扫清进攻障碍的时候,让我很诧异的是他竟然是用十分平淡的语气进行描述的……这要是其它人,在上级问起自己功绩的时候免不了就会加上几句语气词或是一些与内容无关的感叹句。
比如当时还真危险,可是我一心只想着什么什么;又比如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嘛,就没多想了。
诸如此类的话这时代的人总是会挂在嘴边的,但张勇却没有这么说,而是十分平静的描术,就像是第三者在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一样。
所以在他说完之后。我就紧跟着问了张勇一句话:“当时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张勇满脸的不解,抓了抓脑袋反问道:“这……不是应该做的吗?”
于是我就明白了,他是把这举动当作自己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没有什么为什么。而且他还认为每个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那样做。
我也不知道这是责任感还是天真或是是笨还是什么的。但我至少知道一点,像他这样的兵。在碰到危险和困难的时候不可能会退缩,甚至连犹豫都没有。
这一点对于一名战士来说很重要,因为有时明明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价就可以击溃敌人或是打开敌人防线的突破口,但有些战士却会在想:
“我该上还是不该上呢?”
“别人都没上。我冒着生命危险上值吗?”
“我上有老下有小呢,万一回不来了怎么办?!”
……
于是战机就在这犹豫中消逝,而且是一去不复返,之后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就像张勇连端了越鬼子的三个碉堡工事一样,他其实就是什么都没想,看到机会来了抱着炸药包就上,炸完一个碉堡后还没等越鬼子另一个碉堡反应过来。也就是另一个碉堡的越鬼子还以为右翼的碉堡还是在自己人的控制之中……这是由碉堡对外界敏感度不高的原因决定的,这一方面碉堡与坦克类似,同样也是有厚厚的防御、只有一个小窗口对外,而且碉堡在战斗进入白热化的时候还在“哗哗哗”的往外打枪。于是没有发现两侧的碉堡已经失守也是很正常的事。
于是张勇不假思索的又奔向第二个碉堡,接着又奔向第三个……如果不是手榴弹已经用光了,我怀疑他还会用最快的速度奔向第四个、第五个。
所以战场上的东西说不清,有时就是一个连队的人猛攻猛打,打了半天也拿不下一个碉堡,有时一个人连毛都没少一根就能接连拿下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