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v苗寨风云 > 第167部分(第1页)

第167部分(第1页)

巴蜀之地这年头就没有平静过,魏国的五铢钱蜀国的五铢钱还有吴国晋国的五铢钱都在用,所以很乱,从这个上面就可以看出来。除了三国时期五铢钱的信用,在巴蜀到建宁南中之地,曾经有一种钱也在讲信用,这种钱的信用一度还被巴蜀到建宁之地的平头百姓使用。

这就是汉兴钱,成汉政权李家人手里铸造的钱。这种钱很好辨认,上面就写着汉兴二字,钱的文字排列有两种,一种从上往下排,一种从右往左排。这可是咱朝代货币上第一个以皇帝年号作为名称的钱币,这钱本身很不受到欢迎,所以虽然有个第一,却是不好的第一。

但是,汉兴钱不好和成汉政权不好,有的要相对来说,三国以后,天下归晋国所有,巴蜀百姓日子一过上来,就得寻思这晋国是不是比蜀国好,哪里知道,这晋国就真的除了乱子,一乱子直接乱倒了成汉李家的崛起,这里面时间过去了几十年,不是一朝一夕。

第二百三十章节 大钱套小钱 '本章字数:3311 最新更新时间:2011…02…28 22:53:32。0'

西南大西南百姓,原来在蜀国的钱上就不满,这个不满就是对蜀国的五铢钱不满,要不然这刘备和诸葛亮打下的政权就不会断送在扶不起的阿斗身上。

据说从蜀国造的五铢钱来看,这诸葛亮身前就无力阻止蜀国五铢钱的乱来,就是钱币越造越小,越来越轻。新的钱发出来就是让百姓吃亏,后代人找出来的蜀国钱可以证明。诸葛亮那时候发行的钱币叫做直百五铢,钱上面这样写的字,字面意思就是一值百了,所以这样一值不得一的时候,百姓就会埋怨不满,还不要说一值百了。

百姓又几时对钱永远满意过的。蜀国之前的五铢钱,汉代了,汉代的五铢钱一度信用了几百年,中间出了一个王莽,王莽的钱很快就被五铢钱淹死了,淹没得只剩下乱钱的看法。直百五铢钱和汉兴钱最后都小得可怜,是面值小,份量也轻。周家那伙儿跟着桓温进入四川以后是进去了,那是在桓家正刚刚发迹的时候,那时候桓家不过是做了冲锋敢死队的头头进入四川,桓温大都督当年入蜀之后,仍然没有彻底安定四川,所以朝廷还是假作振作地派遣官员和队伍陆续进入,周家在桓家调兵的时候,觉得可以跟去冒险,除了周抚和周楚带的兵,后来就陆续全家甚至全族都进了蜀地。

这事情也是李家的人弄的不好,虽然留下了第一种以年号作为名称的钱,可是他们的政权被百姓彻底颠覆了,取而代之的是相对经营得比较好的晋国“余孽”,说他们叫余孽因为晋国从西晋到了这年头的东晋,东晋也是最后灭亡了的。桓家的周家的都是晋国的官员大人人物

,周家恨过的王家郭家的同样也是,那时候王家的郭家的比桓家的周家的大。发行汉兴钱的李家的人可不是李焉本人,李焉真名叫谢维,因为弟兄们需要姓李的,百姓又接纳姓李的,所以才化名谢维。要说谢维的弟兄们没有把谢维当作李家人的心思,那也恐怕是假的,要不然谢维也就不会同意化名李焉,而且是告诉了阿朵其中一些原因的,就是和李姓在巴蜀之地南中之地的活动有关,而且李家有声望也有诽谤。

李家皇帝的声望在桓温带兵打进去之时,已经到了低谷,但是桓温伐蜀之后几十年,百姓又失望了,对晋国朝廷失望,还有不知道秦国会不会是下一个统治者,这下子才弄出李焉这个名字来,权当就是为的思念李家皇帝吧,希望出来一个明君。从根本上来说,汉兴钱和李家的“明君”从一开始就没有被看好,这个钱不是很等值的钱,不是一个充满生气适合存在的钱,汉兴钱对于满足巴蜀南中百姓的期待不多。但是,这年头和前些年头李家的人特别多,姓李的用李姓的特别多也是事实,就是这年头的百姓家的心思的一个影射。

沈充死了,可是晋国的钱以沈充五铢钱为主代替了汉兴钱,所以巴蜀南中的百姓对沈充钱又有些失落,这个失落直接就是说晋国忘记了天下的变动,北方大旱大寒又大饥荒,年年闹事情,这些子穿动着西南这地儿。百姓又在忙着认识北方的钱,蜀国给魏国打下来代替就用了一伙儿魏国的钱,现在秦国人来了又在用魏五铢钱了。

周大人学到了沈郎五铢钱的奥秘,他手下有一帮子在做削钱的事情,用来满足他的声望。霍宾身前是不是直接发现了周家的人做削钱的贼,这一点大有可能,就是说霍宾被从朱提郡调走,调到了湖北做枝江太守,就是周大人的目的,他可不想被人发现他家是最大的贼,是贼后台,削钱的贼平台就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说不定桓家的人还是他上头的贼呢,可是霍宾自己都在返乡途中客死他乡,到底谁是最大的贼,只能说霍长空一家非常的愤怒。

先发行大钱,这才是小钱套大钱的前提,这个叫做大钱套小钱。这个手段周大人当然一整套都从沈充的事情上得到了。这个如果是技术过程,其中牵扯的确很多,直接牵扯到晋国朝廷存亡的大事上来了。晋国不管是西晋还是东晋,在钱的上面就是没有一种和汉代比较的。五铢钱是怎么来的?还不是秦国以后汉代开始铸造的。

先不说汉代铸造五铢钱。东晋这个时候,代表文化的知识为了保持独立性,所以出现王羲之这样的行草字体是必然的。因为不管什么时候的钱币,他们代表的文字都必须是正统的至高无上的,要说体现一点点民主,就得开始考虑在钱上面的文字有一种永远特别的,钱上面写不上来的文字。

当然,说的钱,仅仅是说古代的铜钱而已,不是说今天的钱。今天的钱只有阿朵才能解释,阿朵却认识古代的钱去了。古代铜钱上只能写什么字体就是什么年代。秦代写小篆,秦代正统的文字就是小篆。汉代写汉隶,汉隶就是汉代的正统文字,铜钱上面看起来比较模糊不清楚,其实很好辨认,秦汉交替多近啊,所以汉代的五铢钱上面写着秦代的小篆模样一点不奇怪,要说五铢钱上面写的是小篆又不对了,因为这就是汉隶,正宗的汉隶,还经过几百年的演绎变化,要不然也不会给楷书和行草书留个开道的名声。

东晋开始新发明了楷书,早期的,可是东晋的楷书没有成型,远远没有成为流通的字体,东晋的早期楷书开始篡位,篡五铢钱的位子,谁都知道五铢钱肯定是已经不行了,可是要出现一种新的钱币和字体,平头百姓那个盼啊盼,不知道要盼望多久。

百姓盼望的时候,大钱套小钱的事情层出不穷,别说这是沈郎的专利,可怜他沈郎连皇帝的宝座都没有做过一下。远的说王莽发行过许多稀奇古怪的钱币不说,近的需要讨论的,就是秦国的钱了。这秦国天王就用了大钱套小钱的套路。他不用不行,他的地盘越来越大,军队越来越多,必须有令人振奋的事情传下去,所以他造大钱,为自己的用意是好的。

秦王造大钱,对于这年头未必是坏事,可是要命的是,他造的大钱没有用到他所有的地盘上,就连巴蜀之地怎么用都是问题,他造大钱,自己朝廷上的阻力就很大,但是王猛大人是支持者也是大钱主义的推荐者。

王猛并不是王莽那样乱发钱,他主张用一种积极的货币政策发行。由秦王这里专断发行,暂时不把发行权力交给?的姓苻的子弟,这样王猛与苻坚家的王爷们矛盾就暴露出来,从中挑拨的人大有人在,王猛在世还用说,只要皇帝信任他,他的积极的货币政策就会越来越具有影响力,这可是一个非常的大的凝聚力,只会让秦王这里的权力越来越大。王猛这个主张在朝廷里还行,到了地方上,尤其是刚刚收归秦国管辖的地盘上,实行起来就真正的具有难度。这首先要求地方官员,只要是一方大员,都得坚守贞操不得监守自盗。

可是削钱这样的活计,技术含量并不很高,要禁止下来哪里那么容易,哪里百姓不想过上好日子?而一方大员却想从中收刮,所以原来收归秦国的地盘,凡是有二心的家伙都在私下削钱,对于朝廷发行的大钱阳奉阴违,实际上是秦王派下来的地方官因为私欲阻碍了秦王和宰相王猛的统一大业。这些家伙心存二心,对于秦国没有忠诚。

晋国也好不到哪里去,沈充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后台很硬就是姓王的。周大人从爷爷辈那里以后学到这一套,而且用在在巴蜀这一大片土地上,欺瞒愚弄这一方百姓,只要这百姓文化低下,生活没有方向的,不管是大到虾兵蟹将,小到部族卡巴头人,都要在他欺瞒愚弄之列。用上层套下层,一级一级套下来,套得最后大家对于钱没有一点想法。

大钱里面的问题,首先是面值的问题,这个面值在古代一直都是以皇帝的名义来规定。不同面值的钱,只是为了流通需要,而皇帝根本就不管百姓懂不懂什么等位货币,等位货币可是近代才开始有的金融概念,要说古代,这铜铁铸造的钱,一是和开采能力有关,而是和查禁削钱甚至私自铸造钱币有关,只有这两方面做好,才是开始使用钱的前提,这两方面就是古代用钱的信用,来自皇帝的威信程度。

皇帝管理得有力,觉得这发行铜铁的钱对百姓生活,对他自己的皇位有保证,才能使用他的信用,皇帝不使用也就没了。东晋的皇帝一直都没有使用信用得好的。下面的人不是没有二心的,想做皇帝取而代之,这削钱到私自铸造钱,就是直接的对抗。削钱还是秘密的,铸造钱呢那就是公开的,一是要有很大权力,往往这个权力只有王爷到重臣里的重臣才有。往往管事的王爷和大都督就是这后一种铸造钱的人,能造钱就能造兵器,这才是重点,只有把铸造权力握在手里才是权力。

周大人现在很想有私自铸造的权力,可是他有矿场他没有这份能力,在古代开矿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他控制的铜铁矿场不是可以大肆开采的,他组织不出来大规模的人力物力从事这等伟大的事情。有的规模很小,开采所得数量不多,争夺上也是非常激烈的,他想隐瞒起来根本就做不到。所以说私自铸造都是公开的。在凉山,他还是为自己找到了很多开采点,可是却没有很多奴隶可以驱使来做这等大事。做了就会把他的主子和秦国人都引来。

第二百三十一章忘记亲家又吃人肉 '本章字数:4021 最新更新时间:2011…02…28 23:10:11。0'

周访大人的儿子进入成都,可是周家天大的机会,他又不是一个人一家人从江西到了四川,他是有军队的。可是周访到周家后面两代三代没有懂得珍惜机会。

汉兴钱不好,在百姓这里声望很低了,你带着晋国的五铢钱来了,作为地方官员,还不是一个很大的局面,这可是一个伟大的事情,要是做好了就是流芳百世。这时候甘肃陕西的所有钱币,信用都很差,你周访儿子周抚还有孙子周楚,用好了你的信用,还不是会形成很大势力。周防跟着陶侃的时候,秦王的几代人还在枋头做一个部族卡巴没有完全崛起呢。那时候王猛还在寻找他的真命天子,找得到找不到周访大人都可以决定。北方混乱,周访大人起初不是没有平定河洛的雄心。可是他早死,不然世间就要多一个大大的英雄,什么叫名将?平定河洛,这就是名将就是中兴。洛阳嘛,这年头太重要了,中原之都。

可是周防的儿子孙子既然到了成都,就得安心不去想什么洛阳神都了,要想也是想着大西南和大西北这等贫瘠地区,想着想着,想好了做好了就可以到咸阳长安去,要不然坐在咸阳宫殿里的可能就是他周家的子孙了。

周大人的后代也是周大人,周大人不仅没有想到这些,还忘记了过去帮助过他的人,他忘记他的亲家公陶家的人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家不该被他忘记的人家。也难怪他,他嫁女儿到陶家,可是又看不起陶家亲家公的贫穷。他忘记自己家原来不过是行伍出生,虽然没有陶家贫穷,可是日子原来也不是一步登天的。他一步步走进豪门,成为豪门愿意交结的对象,他家渐渐从行伍之家变成了门阀,他在晋国军队中地位一攀升,就立刻忘记了这亲家公的旧日相处。这周家女儿是谁啊,竟然是后世为人称赞的陶渊明的二奶奶。不过陶家的儿子很多,这陶渊明的爷爷多,奶奶自然也就多起来,而且夭折的中途死去就退场的也不少,陶渊明的二爷爷和二奶奶不幸,死的早,在王家的王敦的兵乱中没有死去,可是另一个家伙叛乱,二爷爷和二奶奶就一起因公殉职了,那伙儿正是陶侃当都督的时候。

周家女儿,也是现在这周仲孙大人的姑奶奶,算是近亲却远在阴间了。这家人从周访身上就得了健忘症,忘记自己的女儿和姑奶奶,忘记了亲家公,虽然亲家公家里的后来曾经给周仲孙的爷爷和大爷爷都联系过的,可是都联系不上。当年的同乡,都做了晋国的官,好聚好散。喜欢互相联系,来往殷勤,做个援助。当年乱兵四起,陶侃对周访应该说是有引荐的,而且从中出了很大的气力,周访当然愿意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按这时候礼节,这门结亲陶侃可是上位,陶侃却没有忘记提携这亲家,周防也一度懂得拥兵自重,对亲家也不是不支持。

反而是陶侃去世,陶家便衰落下来,这周访也死了,儿子在成都安定下来了,却不思上一辈的事情了,不愿意把陶家的人找到给予帮助。用现代的话说叫做此一时彼一时,典型的过河拆桥。周抚和周楚的理由很充分了,这山路迢迢的,哪里可以找到陶家的后人,陶家和他周抚和周楚也不亲。他们在成都,多的是机会托人舟行寻阳,寻阳可是祖爷爷周防和陶侃大都督共同的老家。陶侃提携周抚的爹周楚的爷爷,而且为官清正廉洁,做到了大都督,可是陶侃遭到政治对手嫉妒与报复的时候,这时候周防的后代有能力有影响,却借口所知甚晚而掩盖。

最重要的事情显然是周抚找到自己妹妹的下落,可是这周防的儿子周抚以公务在身,忙碌不堪就这样放置一边了,看着陶家的后代无人理会,七零八散。

即使周访当年,虽然陶侃曾经对他感激涕零,可是周防心里认为自己的官职还太小,他只做到了将军。所以到了儿子周抚这里,大都督的事情他哪里管得了。陶侃做将军做刺史做都督那伙早就言明,只是虚有其名,为了黎民百姓着想,只能担待责任不甘旁落。其中的苦衷,周访亲家里很清楚,他们就是不愿意帮忙而已。时局乱,他们就只想带着他们的队伍保存实力扩充实力,对陶家的事情来个坐井观天。陶侃感谢周防啊,那个感谢到很来了不起的程度,陶侃到广州去上任,这里面文章故事多。

陶侃和周防那时候手下已经很多很多了,姓丁的姓华的,就是陶侃和周防一起杀掉的。后来就是杀贼,周防跟着陶侃到了湖南,江西湖北湖南三个省杀得天昏地暗。军队当然主要是归陶侃管理,但是朝廷里那姓王的王敦对陶侃不放心,陶侃只好到广州去,陶侃去广州不可能带那么多兵的,他悲天悯人不愿意耗费军费开支,尽管广州并不平静也没有带着队伍去上任。陶侃去广州闹过事情出来,陶侃的手下一听陶侃要走不干了,要求朝廷留下陶侃不要到广州去,王敦还为这事情想杀掉陶侃,周防那时候和陶侃已经是亲家,王敦担心周防等陶侃的手下闹事,所以没有杀掉陶侃。陶侃要去广州,原来军队的事情自然交给感激涕零的亲家公老弟。

这时候周防的权力就扩大了,十多年陶侃广州回来不久,周防却病死了,不过儿子周抚周光带兵已经很得到他的真传。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