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斗争最激烈的日子里,姚崇本叫姚元崇,他和宋璟全都是李隆基忠实的粉丝,虽然因为他们提出外放太平公主而最终不得不被贬出京城,但这并不影响李隆基以功臣来看待他们。
他们绝不会想到自己居然有一天还会回到京城,并且在未来的十年里能够先后得到重用。
开元盛世是李隆基开创的,但这军功章上的确有姚崇和宋璟的一半!
事实上,在我看来,姚崇和宋璟之所以能够得到重用,恰恰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准确的说曾经机缘凑巧被外贬的经历恰恰让他们现在成为李隆基最放心的人。既是李隆基本派的人,又没有参与最终的决斗之中,这样的人其实远比刘幽求和钟绍京等人更加赢得信任。
因为他们没有居功自傲的资本。
先天元年(713年)十月,当李隆基刚刚在骊山阅兵之后,便前往渭川去打猎,在渭川他召见了还在同州当刺史的姚崇。
这是一次没有任何预见性的召见,在此之前姚崇没有得到任何皇帝姚召见自己的消息,但是现在皇帝突然召见,姚崇敏锐的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时代即将到来。
事情正像姚崇所预料的那样,君臣二人见面后,展开了一番颇具玄机的对话。值得一提的是,这不仅是一次决定姚崇个人前程的对话,更是开元盛世局面缔造成功的基础。因为在这次对话中,姚崇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说》。
不过在对话的最初阶段,双方还仅限于拉家常阶段。
李隆基:你会打猎吗?
姚崇:小时候曾经练过,年轻的时候我在家乡时,经常以打猎为乐,可是后来有人说我适合进仕途,所以我就发奋读书了,不过现在虽然老了,但是打猎的技术还没有倒退,呵呵。
很明显,在李隆基还没有进入正题之前,姚崇已经在暗示这位精明的皇帝陛下,自己就是李隆基未来需要的人。
姚崇说完,李隆基笑了笑,然后君臣二人飞鞭打马直奔丛林深处而去。
打猎的整个过程,君臣二人十分惬意,同时谈的也很投机,但李隆基很长时间都没有切入正题,直到打猎即将结束。
“爱卿在外边太久了,应该回到朕的身边,进入宰相班子辅佐朕啊!”李隆基语重心长的对姚崇说道,同时这句话并没有强制的味道,反而倒像是在征求姚崇的意见。
在李隆基看来,自己所说的话已经给了姚崇十足的面子,姚崇一定会立即下马跪倒在地,表示愿效犬马之劳,可是就在李隆基兴奋的等待姚崇的回答时,姚崇却将头扭向了另一边。
“嗯?爱卿可曾听到朕所说的话?李隆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姚崇缓缓的将头扭过来,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坚毅,虽然作为臣子他不敢抬头直视李隆基,但李隆基还是感受到了姚崇似乎有话要说。
正待李隆基开口再次问话时,姚崇翻身下马,跪在地上。只是他并没有对李隆基能够重用自己立即亮明自己愿意效力的态度,而是向这个年轻的帝王提出了是个问题,而姚崇著名的《十事要说》既由此而诞生!
所谓的《十事要说》是指姚崇在和李隆基的这次对话中,对李隆基提出的十个施政理念,鉴于原文比较难懂,我用四个字的短语来总结一下他这十条内容,分别是:宽仁施政、禁贪边功、一视同仁、宦官禁政、限权外戚、禁止滥赏、善待大臣、纳谏如流、停建佛寺、国事为重。
值得一提的是,姚崇表达的方式很特别,他在说出每一条之后,都加上“可乎”两个字,意思是“可以吗?”,事实上,姚崇是在向李隆基提出自己的要求,坦白的讲,这十条都能做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此刻李隆基面对姚崇的提问,他似乎找到了那个期待已久的人,姚崇不知道的是,这正是李隆基所期待的。
所以,结局就是李隆基当场答应!
在我看来,身在同州的姚崇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能够有朝一日,重回宰相之列,所以他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做好了回去的准备,而提出的《十事要说》应该是早已经构思好的,这一次既是他考验李隆基,同样也是姚崇自己的一种能力展示。
“朕都答应你!这样你可以做朕的宰相了吧!”
“臣愿意!并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在一切条件全部满足后,剩下的就是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