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苏联邪恶的红色帝国 > 37 1991年8月20日(第1页)

37 1991年8月20日(第1页)

8月20日,星期二。这是原定签订新联盟条约的日子。举行这个隆重活动的所有工作在克里姆林宫里已经准备就绪。8月18日,当叶利钦还在哈萨克斯坦访问的时候,纳扎尔巴耶夫在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除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以外,白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也愿意签订新联盟条约。仅仅过了两天,就没人再提这件事了。当天出版的《真理报》、《苏维埃俄罗斯报》、《红星报》和《莫斯科真理报》等报纸上刊登的都是“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文件:《苏联领导声明》、《对苏联人民的呼吁书》、《对国家和政府领导的呼吁书》,“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第1号和第2号声明,以及亚纳耶夫签署的《关于在莫斯科实施紧急状态的主席令》。除此以外,报纸上还刊登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的一份声明,声明阐述了他对新联盟条约草案的异议,这份声明的落款日期是8月16日。

这些号召和警告本身,非常接近多数苏联人民对时局的担忧,但这只是口头表示。这些话出自谁的口?是否能够相信这些话?什么人,用什么手段将这些口号付诸实际行动?实际行动是否会导致与声明相反的结果?8月20日这一天,一半左右的地方报纸不仅刊登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声明,而且还刊载了俄罗斯领导人的呼吁和决定。《真理报》甚至也刊登了叶利钦声明的一段节选,标题并不醒目:《俄罗斯领导人的立场》。

8月20日早晨,“白宫”周围聚集的人数不下5万人,他们在那里临时搭起简陋的屏障。在科别茨将军的指挥下,一个上千人的武装队伍被组织起来。当然,不管是武装人员,还是手无寸铁的群众,都无法阻挡空降部队和特种部队。大家都很清楚,用武力攻占俄罗斯领导人的办公地将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对于奉命进城的官兵来说,他们对自己的任务也不很明确。他们不认为保卫“白宫”的人群中有哪个是敌人,也没有让自己同胞流血的愿望。巴维尔·格拉乔夫一直和叶利钦保持联系,随时向叶利钦通报军队的近况和上边下达的命令。苏联国防部长兼空军司令沙波什尼科夫公开发表“不用武力反对人民”的声明。尽管海军所属部队并没有参加莫斯科的行动,苏联海军司令也做了不支持“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表态。乌拉尔—伏尔加军区司令马卡舍夫却给亚佐夫和亚纳耶夫发来电报,要求对叶利钦马上采取严厉措施,并在乌拉尔和伏尔加流域的城市也采取紧急状态。瓦连尼科夫将军从基辅也发来类似的电报。在“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总部,有人提出用空降兵来对付“白宫”的保卫者。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在不知所措的气氛中召开早晨的会议。苏共中央书记巴克拉诺夫首先发言,他讲话的基调大体如下:只有迅速采取具体行动来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人民才会相信“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亚纳耶夫建议降低儿童食品的价格。马斯柳科夫副总理此时临时代理生病住院的巴甫洛夫工作,他一听这个建议,激动地喊了起来:“这笔钱从哪儿出?”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们逐条领会8月20日开始实施的紧急状态的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包括很多章节,主要是任命各种级别的全权代表、监督文字材料的印刷、干扰外国广播节目、散发宣传鼓动传单,甚至还包括及时收割庄稼、制定1991年第四季度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除此以外,行动计划里还有一项主要而特殊的决定:卢基扬诺夫要在两天之内作一个“战略性的讲话”,讲话的主要内容是对复杂时局进行分析,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对所有关键问题进行全面阐述。“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给卢基扬诺夫列了一个很长的问题清单,让他就这些问题向人民做出解释和说明。《星火》,2001年8月13日,第9页。

但是,卢基扬诺夫对此重任没有思想准备,他也不打算做这个战略发言。他如果这么做就等于告诉别人,他就是“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领导人。与此相反,卢基扬诺夫在8月20日决定会见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代理主席哈斯布拉托夫。鲁茨科伊和希拉耶夫也参加了这次会见。哈斯布拉托夫后来回忆说:“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希拉耶夫说话比较平静,但鲁茨科伊却始终非常急躁,卢基扬诺夫是个圆滑的政治家,当他知道俄罗斯领导人不会妥协以后,他选择了新的战术,声称自己没有参与“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卢基扬诺夫承诺确保人民代表出席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能够畅通无阻,争取说服事变者将部署在‘白宫’附近的部队撤走。走出卢基扬诺夫办公室里的时候,我们担心可能被拘捕,当我们坐着汽车顺利地通过了克里姆林宫的大门,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车开到加里宁格勒大街的起点,我们不得不下车步行,因为稠密的人群挡住了汽车的去路,我们是在人们的欢迎中走到“白宫”的,我们平安回来,大家都为我们感到高兴。”1992年8月19日《俄罗斯报》。

列别德将军返回空降兵总部,与卡尔普欣将军一起为贴近“白宫”选点儿。他后来回忆说:“从纯军事角度看,拿下这座建筑没有什么困难,但令人不解的是:这是何苦来呢!我见到围墙下面的人群,也和他们聊天、对骂,这都是一些普通而又正常的人。”亚历山大·列别德:《为强国感到难过》,莫斯科,1995,第400~401页。

当天上午,“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做出攻占“白宫”、拘留监禁叶利钦的决定,但这个决定后面没有任何坚定意志作支撑。大家都不清楚,由谁来执行这个决定,如何执行这个决定。这个决定并不是进行强攻的命令,只是可能使用武力的一个方案。格拉乔夫接到准备攻占“白宫”的口头通知以后,就马上与尤里·斯科科夫秘密见面,并把一切都告诉他。格拉乔夫特别提到,他没有向空降部队下达任何命令,也不准备做这件事。叶利钦从其他渠道得到了类似的信息,局势进入白热化。按照匆忙制订的方案,攻占“白宫”的准备工作由卡尔普欣将军总负责,他曾在1979年12月27日攻占阿富汗“阿明宫”的战斗中有过出色的表现。在这次强攻中,“阿尔法”小组应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强攻定在8月21日凌晨3点。空降兵和特种部队先上,装备特种武器的“阿尔法”小组紧随其后。侦查结果显示,“阿尔法”小组很快就能占领“白宫”大楼,但这次行动将很有可能以“白宫”内外警卫和俄罗斯领导人被击毙的惨痛结果告终。“接下来怎么办?”——“阿尔法”小组的军官都在问自己,他们最后做出这样的决定,如果上面下达强攻“白宫”的命令,他们将拒绝执行这个命令。“阿尔法”小组的指挥官把这个想法和卡尔普欣说了,卡尔普欣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发动行动两个小时前,卡尔普欣给格拉乔夫打来电话。格拉乔夫问他:“你在哪里?”卡尔普欣答道:“距‘白宫’2公里,我对局势做了分析,已经做了决定。”卡尔普欣稍微沉默了一会儿,接着说道:“我不准备参加行动了。”格拉乔夫回答说:“谢谢你!我的人也不上。我不会再往前迈出一步了。”《阿尔法:克格勃的超级机密队伍》,莫斯科,1992,第202页。

空降部队离“白宫”很近,但他们没做攻占“白宫”的任何准备。内务部队和特种部队甚至还没有占领攻占“白宫”的有利位置。列别德在向格拉乔夫汇报阵地布置情况时说:“行动没有意义,会导致大量流血,军队将永远无法洗清掉这个罪责。”大家都知道1989年4月的第比利斯事件,更清楚人们后来对军队的那些责难。军队应该执行谁的命令呢?它能让自己的人民流血吗?

克留奇科夫和亚佐夫在后来的事件调查和回忆中都证实,他们没有向军队下达无条件攻占“白宫”的命令,当时所说的只是这次行动的准备工作。事实上,的确没有任何明确的、书面形式的进攻命令。亚佐夫回忆说,他在8月20日晚上就向军队下达了撤出莫斯科的命令,他知道格拉乔夫和列别德的立场,没有反对他们的做法。德米特里·亚佐夫:《命运的打击》,莫斯科,1999,第31页。其他人的证词也证明了这一点。“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崩溃仅仅几个小时,亚佐夫的一个副官就对外界说,亚佐夫是何等艰难地忍受着发生在8月19日和20日的一切,他的表现已经失常了。有人企图说服他下令动用武力,他坚定地回答:“我不想当皮诺切特!”1991年8月27日《共青团真理报》。亚纳耶夫后来也几次宣称,他坚决不同意使用武力,而且要求克留奇科夫不要进攻“白宫”。的确,亚纳耶夫在20日这个晚上,从克留奇科夫那儿来到卢基扬诺夫那儿,又从卢基扬诺夫那儿到亚佐夫那儿,嘴里不停地重复一句话:“要是死一个人,我也没法活了。”临时代总统喝得醉醺醺的,在此情况下还有谁能下达明确的命令呢?

格拉乔夫已经通报斯科科夫:即便接到进攻“白宫”的命令,他的部队也绝不会动手的。尽管如此,“白宫”里的人还是在极度的恐慌之中度过了8月20日夜晚,他们不能准确把握军队的情绪和调动情况,只看到外面正在为进攻“白宫”做准备。并非所有人都能经得起恐惧的考验,希拉耶夫把政府机关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放走,自己也决定回家了。临走前,他给叶利钦和哈斯布拉托夫打了电话:“鲁斯兰·伊姆拉诺维奇!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今天晚上我们都要完蛋,我的消息很准确,让他们占领空楼去吧,我要回家了,再见吧!”叶利钦的脸都给气白了,他竭力挽留希拉耶夫,但都徒劳无益。1992年8月19日《俄罗斯报》。实际上,就是叶利钦本人也有些动摇。当天夜里,他在身边工作人员和警卫的强烈要求下,来到“白宫”地下室的停车库,那里停着一辆“吉尔”牌防弹车。警卫告诉叶利钦,他可以坐着这辆车从自动门突围出去,越过“白宫”附近的路障,闯入离这儿不远的美国大使馆。叶利钦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说:“我哪儿也不去!”当天晚些时候,卢日科夫来到“白宫”。他后来回忆说:“随着凌晨3点的临近,‘白宫’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人们两眼盯着时钟的指针:2点50,3点,3点15,3点30。我们补充了一些武装人员,但很快就明白了:对方好像垮了,进攻的威胁被解除了。”尤里·卢日科夫:《濒临绝境的72小时》,莫斯科,1992,第77页。早晨5点,所有人都返回到“白宫”的5层。大家此时都知道,“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游戏已经输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