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面露不悦,将书本丢到书桌上,看向朱允炆:“记住,这些都是你的老师们迂腐偏执之见。七国叛汉,过不在七国。当初汉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杀了吴王的世子,招致怨恨。后来登基做了皇帝后,又听信大臣的话,轻易削废诸王,七国之变是由此而生的。所以,过不在七国,而是皇帝错误削藩。”
朱允炆闻言在心底补充道:我也是这么想的呀,可我老师偏要说是七国不该叛祖生乱,祸殃黎民,我一个人实在是辩不过他们。
当然,在朱元璋面前,朱允炆还不敢将心中所想说出来,不然又会惹朱元璋不高兴。
于是恭敬行礼,毕恭毕敬道一声:“孙儿谨记皇爷爷训诫。”
朱元璋叹了口气,摇摇头:“你还小,现在让你学习治国之道,的确为时尚早,但你也该好好想想了。”
“是,孙儿知道。”朱允炆嘴上回答,心里却在犯着嘀咕,听皇爷爷的意思……难道真要将治国安邦的重任放在他身上吗?
果然,朱元璋心中早就有了盘算。只见他深叹了口气,站起身来,走到朱允炆面前,拍着他的肩,语重心长道:“允炆啊,皇爷爷知道现在让你治国平天下是有些难为你,但你迟早也是要接下这个担子的。不过你放心,皇爷爷已经将御虏防患之事交给了你的皇叔们,如果管理得当,你会有一个太平皇帝当的。”
“皇爷爷!”朱允炆受惊不小,忙要推迟,“孙儿年幼,恐怕管理不好这偌大江山……”
“御虏防患都有你的皇叔们去做,你只需要坐镇朝堂,难道连这也做不到吗?”朱元璋一听他这话,心里有些憋气,想着我朱元璋一生戎马,怎么长子跟长孙都是这般仁柔?
朱允炆见他生气,慌忙跪倒在地,口中连说“皇爷爷息怒”。
坐镇朝堂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朱允炆虽然仁柔,但也不是白痴,他知道他的叔叔们个个手握重兵,不是泛泛之辈,且有太多人觊觎着这个金光灿灿的皇帝宝座。皇爷爷在时他也许有太平皇帝当,可如果皇爷爷不在了呢?他那些叔叔们还会甘心任他一个乳臭未干的小辈来管理么?
“起来吧。”朱元璋抬抬手。
朱允炆道了声“谢皇爷爷”,站起身来,见朱元璋脸色依旧不好看,便继续开口道:“皇爷爷,坐镇朝堂是不难,可刚才皇爷爷说了边塞如有动乱,有诸王会去管理,可是孙儿不知,如果王叔们有动乱,那又该谁去管理呢?”
朱元璋看他一眼:“你觉得呢?”
朱允炆年纪轻,涉世未深,虽然知晓这是个大难题,但他真的没想过该如何处理。而且,他要是知道答案,就不会问了。不过既然朱元璋将皮球丢了回来,他也只好硬着头皮按照规矩回答:“皇爷爷放心,诸位皇叔都是孙儿的亲人,若是真的犯上作乱,孙儿定当以德怀之,以礼制之。”
朱元璋听完他的回答,几乎又要叹气,如此的怀柔政策对一般人可以,但对于手握兵权的诸王那绝对是不行的。如果能以德以礼解决问题,诸王就不会犯上作乱了。
朱允炆见朱元璋皱着眉一个劲儿的摇头,知道自己的回答没能让他满意,万一惹他生气那就大大的不妙了,于是赶紧搜肠刮肚想着平日里老师们所教授的课业,试图找出些有用的法子来。
昨天子澄太傅也有跟他说到过这个问题,只是他那个方法……好像真的不怎么好啊。
朱允炆看着朱元璋不悦的表情,也不管那方法使得使不得,脱口而出道:“如果,如果德礼都不行的话,就削其封地,再不行就废黜其人,还不行,就要举兵讨伐。”
朱元璋被他这一番话惊得眼睛都瞪圆了,半天没说出一个字来。
而刚刚入宫,前来探望朱允炆的朱棣正好走到门外,将他这最后一句话一字不漏听进了耳朵里。
第三十四章、进宫辞行
朱棣在武英殿书房之外听到朱允炆说的那一番话,原本想要前去探望却再也没有了理由。
他不知道皇上在这里,所以没让侍卫通传。原本因着允炆身体不好,想要给他一个惊喜,没想到倒他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惊喜”。
削其封地?废黜其人?举兵讨伐?
允炆啊,难道这就是你日后做了皇帝给你叔叔们的见面礼么?四叔还真是小瞧你了。那个善良单纯,温和柔弱的孩子,什么时候已经成为一个满腹心计,为了皇权连亲情都不顾的人了?
朱棣觉得痛心,再不停留,转身离开。
而在书房里的朱元璋和朱允炆全然不知朱棣来过。
朱元璋好不容易将刚才朱允炆的话消化完全,一拍桌子怒道:“你个不孝孙,刚才朕的话都忘记了吗?七国叛汉就是因为皇帝错误削藩,才造成战火绵延,百姓受灾,那就是前车之鉴!”
“皇爷爷息怒!”朱允炆赶紧跪倒在地,整个身子都差点儿趴到地上去了,就怕他家皇爷爷一个不高兴,自己的小命儿随时不保。
只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说以德礼待之他不高兴,以武力御之他还是不高兴?那到底要怎么做才是万全之策呢?
朱元璋见他趴在地上诚惶诚恐,心有不忍,但又实在是生气不已,于是指着那些书本喝道:“学历史都学了些什么迂腐之见!”说完直接一甩袖子气急败坏出了书房大门。
朱允炆待他走远之后才敢从地上趴起来,一捏手心,竟然都是汗。
小邓子从外面跌跌撞撞跑进来,扶起他一脸担忧道:“殿下你没事吧?怎么好好的惹皇上发火了呢?”
朱允炆抹了抹额头的汗,坐到书桌前,看着那书本,长长的吁了口气才道:“我也不知道。”
想必这就是伴君如伴虎吧,皇爷爷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发火,他要是觉得他的办法不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