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赵家出来你父亲不管你吗?”从这西山茶刘青想到了周达明。问道。
“他啊!”周小琴脸上露出不忿的神情,“他觉得我丢他的脸,不肯认我了。我从赵家出来都半年了,他连人都没派过一个来问一声。”
“呃。”这周达明还是个老样子。明明关心女儿,却硬是不让女儿知道。这父亲当的……
“其实你父亲还是很关心你的,我这次能找到你,就是你父亲给的地址。估计你生活得如何他一直都知道呢,一直暗底里关心着你。我来他还嘱咐我说不要告诉你是他给的地址。”看着周小琴伤心的样子,刘青决定把周达明的这份关心告诉他。
“真的?”周小琴听了这话,抬起头来眼里闪亮地看着她。
“可不,刚才你还问我跟我来一那人是谁。那便是你们周家的家丁,叫老魏的。”
“父亲……”周小琴鼻子一酸,掉下泪来。
“娘子你,你别哭啊!”赵公子送了茶来,本想出去的,却被周小琴拉着坐在了一旁,此时见周小琴掉眼泪,本想上前哄她,又碍着刘青在面前,直弄得个手足无措。
“我没事。”周小琴把眼泪一抹,倒是干脆利落地收了泪,问刘青,“你怎么见到我父亲的?”
“我来的路上遇到的。还有林姨娘,也跟着一起去嘉兴上任。”
周小琴嘟嘟嘴:“我父亲又娶了个继室,林姨娘可伤心了。那继母是户部尚书的寡女,自以为是下嫁给了我父亲,跋扈得不行。”
“哦。”刘青恍然。想起路上那来请示的侍女,还有走在林姨娘车前的那辆车,原来如此。
两人又聊了些闲话,周小琴自是好奇刘青女扮男装的经历,刘青便拣了些来说给她听。周小琴是被刘青洗过脑的,对刘青这种行径是大为赞赏和羡慕,把个赵公子听得一脸的紧张,生怕他家亲亲娘子也效仿刘青的样子,来个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吃过了饭,刘青本想到丁蜀镇找窑场的,无奈周小琴死活拉着不放,只好在她家里住了一晚。
第二天刘青好说歹说,发誓两三天来看她一次,周小琴这才放了行。
丁蜀镇离宜兴只有十几公里的样子,刘青在赵家吃过早餐,骑着马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就到了镇上。这个镇位于太湖之滨,风景秀丽,不过此时紫砂陶并未像后世那般为世人所知,所以这镇上丝毫看不到后世那种繁荣昌盛的景象。
这紫砂器其实早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当时丁蜀镇的老百姓建房采石,发现夹在黄龙山石之间深颜色的石头极容易风化成粉。无法建筑房屋,便弃之一旁不用。偶然,有人用此粉拌水和泥垒灶烧饭,不经意地发现此泥不仅可以烧结成型,而且烧结之后硬度很高,不漏水。于是阳羡陶器,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被发明了。不过当时的紫砂器中,还没有出现作为泡茶用途的小茶壶,而是仅仅把它作为煮茶的炊具。真正意义上的紫砂茶壶,是在明代正德年间才开始产生。
现在,因她刘青,紫砂壶的产生注定要提前一百多年。刘青骑在马上看着丁蜀镇,自豪地想。
第一百四十二章 紫砂壶
这丁蜀镇不大,窑场也不多。刘青很快就找到了陆宝成收购的两个紧挨在一起的窑场。这两个窑场为了便于管理,现在合成了一个,名字还是刘青起的,叫作“极乐斋”。意为佛语:“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极乐斋将为他们出产的紫砂壶的品名,刘青希望以后人们手执紫砂之一壶,能感受一种天然意趣的快乐。
窑场露天放着的许多日用陶,有几个人正在那里忙碌着。看到刘青一袭天青色深衣,牵着马站在大门口,一位穿着像是管事的中年人上前问道:“请问这位公子要找哪位?”
“我叫刘青,这极乐斋的东家之一。不知老伯如何称呼?”
“啊,刘公子!刘公子你可来了。”那人赶紧作揖,“小人敝姓黎,原是陆家的管事,从景德镇调来管理这里的窑场。刘公子一路辛苦了。”说着叫人接过刘青手中的马绳。一面将刘青往里边让。
从屋门进去,里面是一间极敞阔的作坊。几位制陶师傅正用转盘制作着各种陶器,他们手中捏的,正是这个地方特有的紫砂泥土。
“当初购这窑场时,我曾跟你家少爷说过从甲泥中分选出紫泥来,不知陆兄跟你说过没有?”刘青团团看了一圈,问黎管事。
黎管事一进作坊便着人奉茶,见刘青不歇息,也跟着刘青转了一圈,见问,忙叫人拿出一大团泥来,问:“不知公子所说,是否是这种泥?”
刘青看那泥的颜色跟她后世见过的紫砂壶颜色极为相近,接过手来捏了捏,道:“是了。不过这泥不够细,还要淘一淘,淘得越细腻越好。嗯,哪位师傅最为灵巧而且为人比较可靠老实?”
“那边那位张师傅。”黎管事指了指一位忙碌的老人。
刘青走过去,跟张师傅寒喧了几句,便道:“我有一种制茶壶的手艺,不像制陶一样用转盘,而是要打身筒,我想请张师傅你试着做做看。”
“是。要如何做,公子请讲。”
刘青想了想道:“先把泥捶敲成厚薄均匀的泥片,再进行黏连。然后用手扶托内壁,用木拍子拍打它外壁的上段,边拍边转。筒口就会渐渐内收,再将准备好的圆形泥片黏上,上半部分就成形了。下半部分做法一样。”
张师傅细细地听了,默默地在心里记忆了一遍,笑道:“那小人便试试。”
“好。”刘青跟着黎管事回到屋里坐下喝茶。
其实无论是这紫砂壶的制作还是一些茶的炒制,刘青都只知道一个大概,具体的细节和创造大部分还得靠这些师傅慢慢摸索。为了让这些师傅有信心,她从来都是一付自信而又高深的样子。而她所指引的创作方向总是正确的,所以卓然的成果出来后,那些师傅们对她只有更为信服。
“黎管事,这紫砂壶的制作方法你还得想办法保密。最好安排几位你能把握得住的人去专做此事,还可安排几个学徒跟着。壶制出来之后,咱们再进行一下筛选,挑出几位好的,把他们培养成制壶大家,到时可以在壶底印上他们的名款,这壶是要卖大价钱的。所以这窑场如何管理,还有劳黎管事多费些心。”
黎管事立起来仔细听了,拱手道:“这事是小人的本份。公子放心,小人一定会尽力做好。”
“有劳。”看着黎管事也跟林掌柜一样精明能干的样子,刘青很是感慨。要想做一番事业。没有人才的储备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没有陆家这些可靠的人才,她纵有万般本事,怕也做不成几件——这古代可没有知识产权这一说。现在可好,她只需把制作方法教下去,把关键的运作模式讲清楚,就什么都不用她操心了。
过了两日,刘青看着现代时见过的紫砂壶慢慢在张师傅的双手中诞生,心情却有些复杂。在历史上,这紫砂壶还要过一百年才会在这世间发扬光大。现在她这一提前,最对不起的就是传说是紫砂壶鼻祖的供春了。
传说紫砂茶具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61),根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的“创始”篇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一个不知名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嘴、柄、盖,放在窑中烧成。“正始篇”又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有一位读书人在宜兴的金沙寺复习迎考,他的书童供春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闲时常帮寺里的老和尚抟坯制壶。当时寺中有株参天的银杏树,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供春朝夕观赏,摹拟树瘤,捏制了一个树瘤壶,造型独特,生动异常。老和尚见了,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著名的制壶大师。供春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单纯用手捏的形式,改用木板旋泥配合竹刀使用,使砂壶质地较薄而又坚硬。
当时文人们对于奇石有种独特的审美,他们认为“丑极”就是“美极”,如果一块石头达到了“瘦、漏、透、皱”的程度,这就是一块美石。当时供春这把树瘤壶非常古朴可爱,很合文人的意,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由于身份原因,供春结交的都是一些读书人,文人爱喝茶,大家在一起谈论文学时品茶聊天,所以供春壶在文人中一下传播开了。因为供春对紫砂壶有推广作用,故而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