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乾隆自然是得意万分,勉强保持冷静召准噶尔其他汗王问讯,见众人个个言辞恳切要认大清做主,他这才以天朝天子之尊勉励众人一番,数日后,在青海的首府西宁将军府,比照康熙年间多伦会盟的方式,乾隆对准噶尔各部方式贵族进行了赐封,自汗以下,依次授以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台吉爵次,台吉亦分四等;与漠南漠北蒙古等同,按照品级,加恩赐以冠服、财物等。回京后,乾隆随之对已经受封王爵的准噶尔各部按旗编立佐领,设管旗章京、副章京、佐领、骁骑校等。
当然,大清对漠西蒙古的管理与漠北蒙古相同,旗主称札萨克旗,有权管理属地的军政事务,而漠南蒙古的旗主总管旗则没有治理旗务的权力,相当于一个仅有爵位的闲散王公罢了。
另外,为了方便朝廷与蒙古各旗之间的沟通以及监督,清廷在“旗”的基础上有设置了“盟”,一般数旗或十数旗为一盟,在盟上设置一个盟长,即大扎萨克,一般由朝廷选择可靠的蒙古王公担任。盟长只是负责联络和沟通盟内各旗,并不能干涉他人旗内事务。这便是大清对蒙古的盟旗制度,漠南蒙古设6盟49旗,加上阿拉善、额济纳二旗,有兵权。漠北蒙古设4盟86旗,漠西蒙古2盟29旗;阿拉善厄鲁特1旗,乌兰乌苏厄鲁特2旗,额济纳土尔扈特1旗,杜尔伯特16旗,至此,蒙古各部完全纳入大清版图。
而史上将乾隆西行的这一历史事件载为西宁会盟,标志着清朝正式统一了漠西准噶尔蒙古。
作者有话要说:请问大家一句,是喜欢看虐NC还是励志篇?
华夏中国始传唱
乾隆西行的半年间,北京城也不寂寞。后来史书上所载乾隆年间“一曲歌引发的震动”事件就发生在这时,亦有史书将其概括为“大清中国之争”。
乾隆十六年三月初,一份匿名的状书被送到了刑部,状告山东曲阜大儒方君仪,声称他在当地宣传反歌,意图不轨。
虽然这份状书有些语焉不详,但是一个“反”字足以让人如临大敌,当晚,这份状书便被送到了暂理朝事的二阿哥手中。三天后,状书中所指的“反歌”被查明是一曲叫《中国心》的曲子,曲中表达了远在他乡的人们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和热爱之情,据说是海外一个汉人所作。曲中将故国称为“中国”,而不是“大清”或“清国”,似有不承认大清王朝的嫌疑,于是便被人告发了。
在查清这些的同时,刚过而立之年的方君仪亦被押解进京。所幸他数年前便是孤身一人到曲阜孔氏门中求学,没有家人会被牵连,至于他的师门孔氏一族——大清刑罚中没有诛十族一说,况且曲阜孔氏也绝不是那么容易就会被牵连的。
方君仪终于被押解进京了,大理寺刑部和宗仁府同时在第一时间对他进行了三堂会审。大堂上方君仪自然不会承认自己有反清之心,相反,他以极强的说服力不断声明入关多年的大清同之前的秦汉隋唐一样,早已是中原大地的正统王朝,是明朝的事实接任者。接着,他话锋一转,主动提起了那曲惹起争议的《中国心》。指出“中国”之说,并不是特指哪个王朝政权,而是现在大清脚下的这片九州大地。早在数百甚至数千年前,我们的祖辈就有人离开故国定居他乡,然人在异国却心怀故土,他们不管这片大地上经历过什么风云变幻王朝更迭,他们只是在心底思念着这片土地。将这片故土叫“中国”,是海外国人世代相传的叫法。最通俗的解释为“大陆中间的国家”;《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论语集解》则有“诸夏,中国也”之说;史上更有多个王朝自称中国,即在这片中原大地建立的国家……一番慷慨激昂的据理力争,方君仪最后得出结论:将大清称“中国”,绝不是有什么反心,相反,是对大清的热爱和承认,《中国心》绝不是什么反歌,而是倾诉了创作者对国家的无限热爱和怀念——
方君仪的辩论虽然没有说服所有人接受“中国”之说,但至少没人再指控他有反清之心。宗仁府的几位王爷没发话,大理寺和刑部也不好随便定刑,方君仪暂时被关进大理寺,没有进刑部大牢。
许多人原以为这件事等乾隆回来定刑后就算过去了,没想到半月后,北京城内大多数人都知道了“中国”一词,那曲《中国心》亦是家喻户晓,全城近半人都会唱这首曲子。
及时将这一情况报给远在西北的乾隆,永琏一边请罪一边说了自己的见解,心情正好的乾隆自然准了,各地报纸得了消息,一边大赞圣上英明,一边大肆对“中国”一说进行宣传,清国即中国之说开始在人们心中扎根。
与此同时,流浪至北京的儒生唐景在“中国”一词的基础上又大胆提出“华夏民族”一说,将生活在中国大地的所有人统称华夏民族,指出在大清国境内,无论是满人汉人蒙古人,大家都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就如同一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般,而这个家就是大清,就是中国……
这一次,朝廷彻底震动了,在对待唐景一事的态度上也分成了两派,强硬派主张严惩妖言惑众的唐景,言大清的江山是满人先祖靠鲜血打下来的,是君,是主,而汉人是臣,是奴——这种尊卑之分是铁一般的事实,绝不容任何人破坏更改。另一派态度则相对缓和些,认为唐景太过书生气,天真可笑,朝廷不必和他计较。所以,他们事实上也不支持唐景的论调。
知道朝臣们的态度,和荣第一次开始急了。一直以来她都知道,大清江山要稳固,必须得到天下汉人的心,当年圣祖爷四次南巡,亲谒明太祖陵,不就是为此?如今,大清看着天下太平,然打着“反清复明”大旗的天地会白莲教等组织始终难以真正剿灭,或者说即便暂时灭了,没多久它们便又死灰复燃——不过他们却不是和荣的担心所在,真正让她戒备的则是欧洲强国和没多久便会崛起的那个超级大国山姆大叔,虽然大清现在已经开始变强,但是人心在很多时候比任何武器都更有破坏力。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大清始终是少数满人统治着绝大多数的汉人,政府和百姓人心不齐,总有一天会招来亡国之祸。
于是,在乾隆返回北京的途中,和荣也离开泰陵亲自游说了几位宗室亲王,不支持“华夏”之说也罢了,但至少不能在乾隆回京后大力反对。因有先帝临终遗言,那些老王爷对和荣此举和她的劝导都慎重以对,几番思索,倒也觉得她的话有几分道理,“朝廷做一点点让步,便能让更多的汉人归心,大清江山则会更加稳固,我们何乐而来为?”
乾隆十六年七月,离京近半年的乾隆返回紫禁城。在第一时间审问过方君仪和唐景后,他极为平静地放了二人自由。不过后来和荣却给惊得一身冷汗,因为乾隆当时就派了几个暗卫盯着方唐二人,若不是粘杆处的暗卫中早就有龙门的势力在里面,这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乾隆自然不知道这些,没发现方君仪和唐景二人太大的不妥之处,再加上永琏等人的引导,宗室那边也没有强烈反对,于是朝堂上轻描淡写的一句“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华夏这名字和中国一样,都很不错。”至此,“中国”“华夏民族”之说随着《中国心》的传唱在大清彻底传开。满汉之分当然还是存在,只是久而久之,当百姓们提起国家和大清时,想到最多的还是“中国”“华夏民族”这些神圣存在。
回京没多久,乾隆便在两个女儿大婚之前突然下了立后的诏书,那拉氏开始了她做为继皇后的一生。紧跟着,和荣也由和硕公主进封为固伦公主,与这道诏书同时发出的便是永璜永琏进封亲王的诏书,至此大清多了个定亲王和荣亲王。嗯,乾隆还是将最疼爱的儿子封为荣亲王了!这样一想,和荣就能很淡定地看待历史上荣亲王换人这一事了。
封后大典没多久,新后那拉氏便被查出有了身孕,乾隆自然大喜,又因两个女儿都要出嫁,乾隆随即下旨大赦天下,这年九月初更是带着皇子公主去天坛祭天。
因方君仪和唐景一事,和荣最近很是低调,只在永和宫乖乖待嫁,当然,也顺便给那拉氏和容嬷嬷洗脑。
十月初十,大吉,宜婚嫁,宜远行。北京城西,在新落成的公主府,和荣和敬分别完成了各自的大婚,皇子亲王送嫁,十里红妆的空前盛景为这场筹备三年的大婚划上了完美的句号,亦掀开了大清史册新的一页。
二月乾隆巡驾西北,三月发生“大清中国之争”,五月西宁会盟,六月出“华夏之争”,八月行立后大典,九月祭天,十月公主大婚……乾隆十六年注定要轰轰烈烈。
作者有话要说:要不要让乾隆抽呢,这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