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5000年来中国人“性观念”的演变 > 第22部分(第1页)

第22部分(第1页)

渝。。我已经是结婚的人。。我总是觉得对不起你。。我的结婚是痛苦的,一直不知用什么方法来挽救。。请你理解我,现在我的心都快碎了。。我是结婚的人了,提起这几个字我心里非常烦恼,心里感到压抑,对不起你。。”

在下面的例子中,一对同性恋者发誓

岁以前不结婚:“我遇到一个小我一岁的工人,对他有好感,他也喜欢我,我们很疯狂地相爱了,这爱一直保持到他结婚。是我允许他结婚的。本来我们有个约定,

岁以内不许结婚,但一次他和我闹别扭,我同意他结婚了。”

结婚除了使同性恋者在圈内的等级下降,还会限制他们的活动自由。当问到一位

岁的同性恋者为什么还不结婚时,他说:“我想再玩一年,结婚以后就不能随便出来了。”当然,许多已婚的同性恋者仍旧到社会上找同性恋伴侣,他们对结婚以后的限制就不可能认真对待了。只有那些尚未达到不结婚就会引人注意的年龄的同性恋者和极少数真正决定终身不娶的同性恋者才会有这种看法,他们当中有些人甚至持有相当严厉的婚姻道德观。一位决心独身的同性恋者充满同情地说:“最痛苦的是同性恋者的妻子。我在

宾馆认识一个同性恋,他的妻子和别人乱搞(男女关系),被单位抓住开除了公职。这个同性恋者竟然跟他老婆离婚了。可那女的实际上是受害者,她丈夫满足不了她嘛。我觉得他这样做不道德,结了婚就不该出来了。”

既然如此不愿结婚,他们为什么还都要结婚,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婚姻的呢?首先是怕暴露自己的真实性倾向。一位调查对象说:“不搞对象怕邻居说我有病,往这边想(怀疑是同性恋者)。”婚姻成了掩盖真情的手段,却并不会真正制止同性恋的活动。一个调查对象说:“结了婚搞同性恋的多了,有抱儿子、孙子、重孙子的,老婆全都不知道(丈夫是同性恋者)。”其次是为了对父母尽义务,为他们着想。一位调查对象说:“我倒不怕别人说,但要为父母着想。”再次是为社会尽义务。当我们问一位结调查对象结婚后是否打算要孩子时,他说:“当然要生孩子,结婚不就是为了要孩子吗。”另一位将同性恋的婚姻观表达得更明确:“我想以后该结婚还得结婚,男的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对社会要尽义务。”

既然男同性恋必定是背着女方进行的秘密活动,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败露了怎么办?同性恋活动败露后,牵涉的不只是配偶,还有家庭、单位、社会等方面,但首当其冲的是配偶。我们调查中一个极其意外的发现是:同性恋行为暴露后,配偶方面的反应似乎比预想的温和。据一位调查对象说:“有一位家住

的,干这事(同性恋)被逮住了。家里(妻子)一开始要离婚,后来没离成。还有一位

多岁的干部,在党校和一个

多岁的男人同居,逮住了按鸡奸算,开除党籍开除公职,也没离婚。。”

提供上述事例的调查对象总结道:同性恋败露后,妻子闹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比(异性)第三者插足要轻。关于这一事实的重大意义在下节将有详细讨论。

总的来说,同性恋者处理婚姻关系的做法可概括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抱着对妻子的负疚感克尽作丈夫的义务。一中年同性恋者说:“我爱人很爱我,我也挺爱她。

从法律上说,我只能有一个爱人,我有对不起她的感觉。我欺骗了她。我在性的方面尽量满足她,我不能让她得不到。要尽义务,要让她幸福。”

第二种做法是把妻子改造成能适应自己状况的人。一个即将结婚的同性恋者说:“我要是真和她结婚,就要让她一辈子不知道(我的同性恋倾向)。人的性欲是可以培养的,可多可少,可高可低,特别是没有性经验的人,很容易被培养成性冷淡的人。就像有人天天晚上要喝茶,可如果让他天天晚上不喝茶也就不想喝了。我要给她一个心理障碍,让她想不到这一点。当然我在其他方面都会好好照顾她的。”

第三种人是不能成功做到上述任何一种模式的失败者,等待他们的大多是婚姻的破裂。一调查对象这样谈到他的一位男友:“他现在连逢场作戏都作不下去了。我曾劝过他,你不爱那女孩不要和她结婚,他勉强自己去结婚,一个月也不和太太过性生活,骗太太说自己阳萎。”另一调查对象在与已婚的前任男友相遇时,后者告诉他已和老婆离婚了,说同她没话说,互相讨厌,没有性欲也没有性生活,“老回味我们在一块儿的

时候。

在如何评价自己的同性恋取向这一价值观问题上,我们的调查对象大致可分为基本否定和基本肯定两种态度。

在持否定态度者的身上这一价值观表现为很强的负罪感和压抑感。一位中年同性恋者说:“我懂这事以后,觉得很痛苦。跟任何入都不能表达。书上讲得很隐讳,但我知道自己是这样的人。我和领导、同志们都相处得很好,但是和他们没法谈。我知道自己不正常,但是不觉得自己不道德。我有时表现出女人的言谈举止,有时能控制,有时下意识流露出来。有同事说,你说话真好听,像小女孩似的,性格温柔挺好的。可也有人说,你女里女气的。我听了很自悲。。。我总觉得这不是什么值得张扬的事,我不愿把这种身份暴露出去,我惭愧,有负罪感,很压抑。现在的年轻人敢爱敢恨,我们这些在正统教育下长大的人却总认为这不是什么好事。自己有批判能力才感到痛苦,人都有点双重人格了。我和朋友说,我们都是挺好的人,惟独这一点和人家不一样。我自觉工作能力、理解能力都不比别人差,但我知道自己在这一点上永远不如人家,这将是我终身的遗憾。。我觉得是先天的,不怨父母,不是谁教的,不是看书看的,咱这种人就是这种人。人家不是不注意我们,就是厌恶我们。别人不能设身处地为我们想,我能设身处地为他们想。有时我幻想有一种办法,打针吃药能改变我。但是治病的人都不是我们这种人,所以不能了解我们。我几次试图像戒烟那样把它戒掉,最终还是失败了。”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同性恋者对自己的性倾向持肯定态度,并不感到有负罪感、压抑感或觉得自己有病,而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实”。就连前述那位典型的有负罪感的人也说:“我翻来覆去想,我的一生只能是悲剧。但在我最高兴的时候也会觉得很幸福,因为大多数人不能理解的,不能感受到的我能感受到,我好像探索了一点什么秘密似的。别人只有一种幸福和快乐,我却有两种。”(注:这位在我们看来实际上是双性恋者,他对女性不反感,甚至还有好感。)

尽管同性恋群体中有人感到压抑、有人没感到压抑;有人有负罪感,有人没有负罪感;有人认为自己有病,有人认为自己没病,但他们在一个问题上却空前的一致,即:不认为自己是不道德的。一位中年同性恋者在很长时间里一直认为自己不正常,十分痛苦,在他已过“不惑之年”之后,却逐渐改变了看法,认为“这是自然的”了,虽然他对同少年打交道仍有些负罪感。他曾经写过一篇《重新认识同性恋》的文章,其中观点很能代表同性恋的价值观。文中指出有三个对同性恋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其一为“变态论”,他认为既然同性恋是古而有之,那它就是常态,不是变态;其二为“道德败坏论”,他认为这不是道德品质败坏的问题,因为他曾经痛恨自己,极想

改变,但改变不了,可见至少不是明知故犯;其三为“享乐论”,他驳斥了一般人认为搞同性恋是贪图享乐的观点,反问道:如果是为了追求享乐为什么不去找异性呢?值得注意的还有北京男同性恋者对艾滋病的看法,因为当今世界上有一种暧昧的说法,认为爱滋病是上帝对同性恋这种异常性欲的惩罚,这就触动了同性恋者们本来就十分脆弱敏感的神经,也涉及对同性恋现象的评价(价值观)问题。使我们略感意外的是,在调查中只要一提到爱滋病,调查对象们总会下意识地流露出敌意。有一位调查对象说:“我当然怕爱滋病,但梅毒不曾经也是不治之症吗?为什么没有人因为梅毒认为异

道而不是它的病源一样,同性恋行为也只是爱滋病的一种传播渠道,而不是它的病源。如果同性恋能在社会中公开化,那么同性恋者就会自愿去体检,防止自己得病也避免传播疾病。如果社会不给你好的待遇,你就只好反抗社会。把得了病的人隔离起来一直到死,从国家考虑是合理的,但从本人来说,与其让人发现还不如多活几年。”看来,从社会安全和全民的健康考虑,同性恋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分析与结论

在上一节,我们简述了调查所得的基本事实。这些事实可以概括为:北京男同性恋社群的概况及同性恋生活方式他们如何进入这一社群,他们的感情生活与性生活,他们的婚姻观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他们的行为规范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相悖,这是由同性恋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共同决定的。

我们准备从价值与事实两个方面对社会中的同性恋现象做一剖析。在价值方面,我们讨论社会、局外人、同性恋者的家人亲友及他们本身对同性恋的看法;在事实方面,我们讨论同性恋的感情生活、行为方式等等。然后将二者作一对比,结果非常有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