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至中世的日本,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和同族的亲族集团束缚了人,同时地缘社会中“村”这个共同利益集团和行会等伙伴集团的人情世故也将人紧紧束缚着。传统、旧习、巫术、禁忌等众多非合理文化因素也同样左右着人的精神。
四、国民主义与现代化
日本的“市###动”成就了一些革新派的人物,是他们掌握了地方的政权,但是掌握政权的政党并没有完全满足日本民众的要求,尽管在上台之前都许下各种承诺。在处理日本民众所关心的问题上,最好的方法就是这种声势浩大的“市###动”,因为在很多时候市民亲自参与其中所产生的效果更大,解决问题的速度更快。
五、新民族主义下的变节者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曾经遭受核武器打击的国家,日本民众深知核武器的危害,在60年代末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一再声称自己定会恪守条约中“不制造、不拥有、不引进核武器”的无核三原则,但是清水几太郎却公开反对日本的“无核三原则”,认为没有核武器,才是日本在政治上受压迫的根本原因。
六、妄自尊大的思想
日本人认为,战争是不能结束的,如果让战争结束,就意味着屈服于战胜国自我正当化的那套文明语言,而战败的一方就只能去说奴隶的语言了。战争在日本人的眼里,是以彼此的文明语言进行的一种战争,是“文明的冲突”的战争。
第二编 国民双重性:喜新又好旧,服从不驯服
“以天皇为中心的等级式道义社会,以层层的恩义为砖石,维持其稳定与和谐。每个日本人都不再是单独的个人,他是这个恩义大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他本身和邻近的人也是一个具体而微的恩义宇宙。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在这个宇宙中的位置,他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其身份地位,不能越界。”
第四章 双重性
一、自然地、人为地
日本人始终认为,自然就是没有人为介入而自然生成的。因此他们没有像中国人一样,把自然当成一种必然发生的法则,而是把自然看成宿命,强调自然的偶然性,认为人间事也是自然生成的。
二、儒教主义与功利主义
由于这场论战的缘故,儒教再次复活并得到了改造,儒教和国学、洋学也统一到了一起,共同维护着天皇的统治。
三、等级文化中的褊狭和自大
日本的社会重视的是纵的关系,而中国的社会却恰好相反。在国人眼里,横向关系显然要重于纵式关系因此其所依靠的亲人、朋友、熟人、同事等等横的关系形成绝不像日本的锁链式、等级人际关系那样排列。
四、日语中的民族精神
在今天通行的日语中,和“日本人的血”一样古老的大和语言,依旧展现着顽强的生命力。大和语言由原始的日本人创造,在有史料记载之前就出现了,由日本人口口相传,延续至今。
第五章 家,人,社会
一、家庭意识与个体意识
家庭独立性弱,父母的权威就弱,在这样的家庭中就很难形成拥有自律性和主体性的个体意识。另外,日本一直把以父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权家长制作为教育的典型,也是个体意识形成的又一障碍。
二、父与子,父辈与子辈
社会中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父辈与子辈关系,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出于双方的要求,子辈需要父辈的保护、照顾、帮助和指导,而父辈则需要子辈的侍奉和赡养;另一个是出于某种实际性目的。
三、功能性与传统性
共同信仰、共同的经济基础将人们笼络在一起,加上社会生活中,人们对自己所属集团的服从与要求保护的观念,形成了村落共同体中的整体意识和村落秩序。这种村落中,没有出现家族式的国家观和经营家族主义等可以很明显地被操纵的意识形态,但是村落秩序在日本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过程中,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四、“同一性”下的日本人与日本女人
脱离了集体的日本人因害怕面对别人的羞辱,害怕给集体带来的“麻烦”而选择自杀。为了结束因被集体遗弃带来的羞耻感,最极端的表达就是自杀。这也许就是日本人自杀率高的原因。
第六章 两种性格的对抗
一、连续性与融合性
日本人体现了东方道德教育这个重要的特征—重视人伦关系,不过日本道德教育的特点也和东方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区别,主要是日本人倾向于重视封闭性的人伦组织,这是对传统人伦关系的一种绝对化。
二、聚、集、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