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信,轲比能倒吸一口凉气。
嘎腰子是什么鬼?刺杀?嗯,应该是这个意思。
韩龙?
不会这么巧吧。
部落里恰好就有这么一个汉人,来自代郡,面相忠厚老实,做事勤勤恳恳……
不但耐心向他部落里的族人传授汉人的先进生产方法,还不厌其烦的教育鲜卑人说汉话、识好字。一有空,就对鲜卑族人描述汉人的温良恭顺谦。
看罢书信,轲比能一下子就警醒了过来,继而恍然大悟。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原来,这就是王雄的应对手段!
那本首领心里就有数了。
轲比能没有选择立即除掉韩龙,而是叫来两个亲信,各自低声吩咐了几句,目视他们分头去执行命令,而后手执信件沉吟起来。
雷丰?
谁是雷丰?
不管此人是谁,都帮了本王很大的忙,本王要感谢他。
思及此处,轲比能铺开锦绢,挥毫泼墨,写了一封回信,绑在老鹰腿上,目送它腾空而去,嘴角不由地微微上扬。
王雄,来而不往非礼也。
想刺杀我?
呵呵……
你的刺客很隐蔽,本王的刺客未尝不隐蔽!
隔空飙毒计,谁才是真正的老狐狸?
就交给冥冥之中的天意,来裁决吧。
……
洛阳,大魏宫廷。
曹叡正在北宫御花园中,与两位辅政大臣商议国事。
商议的内容自然是孙权称帝之事。
大魏吴王此举,分明是赤裸裸的挑衅,分明是没把魏国放在眼里。
这不能忍!
曹叡的意思是,立即做出反应,从东至南,三路齐出,二十万大军兵伐东吴。
虽然大魏刚与蜀国在西线打了一年,但那只不过损耗了大魏五分之一不到的资源,曹叡依然拥有对孙权开战的雄厚底气。
登基三年来,魏国在他治下,国力蒸蒸日上,强盛姿态更甚以往,盖过先帝曹丕时期,超越先祖曹操时代,兵强马壮,民心所向。
更何况,大魏在东南两线就地屯田,蓄养马匹、训练士卒。兵器、士卒、粮草足备。
那为什么不给孙权一点颜色看看呢?
思及此,曹叡瞥了眼陈群与司马懿,沉吟不语,心下左右纠结。
二人对这个提议(起兵伐吴)是持反对态度的。
理由是大魏水师不给力,即使胜了孙权,也不过是夺取几座江北小城,大魏军队无法越过长江天堑,就无法撼动东吴根基。既然如此,那还不如不伐,且靠发育速度,拖垮拖死所有对手。
平心而论,两位顾命大臣的提议不无道理。但曹叡心里有一口气,不发出来不行。
孙权此前是大魏吴王,虽然仅仅是名义上的大魏吴王,但那也是有些主从身份的。大魏是主,东吴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