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驳口上有一些导轨和磁体,在一定误差下可以自动复位,但是不是真的能复位,也要实际怼过才知道。
接驳完成,舱外机器人松开接驳舱,飞到接驳口处检查。
“套嵌完整,接驳误差小于0。1毫米。”
“啪啪啪!”大家鼓掌。
0。1毫米在玉剑山算的上不小的误差,但是量的是两个舱体间各点的距离,太空里两个各自都有几十吨的家伙碰在一起,没有外部调整时就能达到这个精度,已经非常厉害。
这个系统的冗余量很大,只要套嵌完整,既接驳环盖住功能舱的环,各点误差5毫米内就能保证气密。这么大的冗余,主要是为了防止人员操作时手贱把什么东西卡在接驳环里。
检查过精度,舱外机器人回舱,闪电02里又飞出个机器人,看起来就是个小号些的舱外机器人,两个机械臂加个鸡蛋。
它飞到接驳舱口等待指令。
航天中心里也在等。
三分钟,系统全绿。
“入舱观察实验开始。”
小号舱外机器人面对的二号接驳口,红等转为黄灯,约十秒转为绿灯。
舱门开启,没有风把小号舱外机器人吹走,说明减压区气体回收率足够高。
入舱,机器人按下关门按钮,关门。
关门后墙上有液晶板表示气压状态,过程比抽气慢,花了三十秒达到1。
内门开启,也没有风,相当棒。
这时就能看到接驳舱内所有的空间,中心体空间是个3×3×3的立方体,四个角落里有个架子,现在并没有宇航服。中心体之外是内门和外舱门之间的减压舱,空间比较小,长度2×2。2×2。2的区域,足够两个人穿着宇航服并排行动。
设计是很合理的,至于修士不穿宇航服开舱会不会死,以后总会有作死的来试。
因为没有重力,机器人在舱内也是飘着的,不过它这时就不用推进器了,而是用机械臂扒着墙边的给人把手的凹槽移动。
总共四个接驳口,三个都是红灯,只有一个绿的,而且绿色的字就写着“核心舱”。
按下开门按钮,内舱门并没有关闭,直接开启了舱门。
借助类长方体带来的空间优势,仙宫一号核心舱的内部很阔气,通道大小为3。2米×2。6米,任意方向都能站直还很宽敞。工作区、生活区和睡眠区是分开的,不过并不是三段房间,比如睡眠区和洗手间,都是占掉通道一半,这一节占掉一半的部分把整个舱体分出几个功能区。
“睡觉的地方很压抑啊。”沈文剑提意见。
“我们也知道啊,可是箱子就这么大,核心舱又需要辣么多功能,只能做成这样了。”
最后还是要怪核心舱功能覆盖范围太大,二、三十平方米或算做不到七十立方米的内部空间,要提供至少两个人的生活、睡眠、健身甚至修行需求,确实比较紧张,等专用的居住舱上来就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