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这个时候我祖母请人上门,他老人家一琢磨,便觉得这不失为一桩好婚事”
桑玉说到这儿苦笑一声:“我父亲年纪轻轻便中了秀才,学堂里的夫子也常夸他天资聪颖,在同心巷这一带算是不可多得的好儿郎,再加上他长得一表人才,所以周围不少姑娘都倾心于他”
“只不过邻居们都知道,桑家穷得都吃不起饭了,我父亲再有才华也只是个穷秀才,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把女儿嫁过来”
毕竟谁也不傻。
秀才娘子说出去名头好听,但光名头好听有什么用!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桑家穷得恨不能一文钱掰成两半花,稍微心疼闺女的人家谁愿意把姑娘嫁进来吃苦。
底层百姓,更容易从实际出发。
桑家小子明眼人一看就是要继续求学往上考的,他娘只把他供到秀才就累得倒床起不来,自已闺女嫁过去还不知道要累成什么样子。
他要是一次考不中,闺女又得多操劳几年,岳家看不得女儿受苦多少都会帮村,这就变相成岳家供着他。
要是他一次考中举人,甚至一口气考到了进士,自家闺女不过大字不识几个的普通民女,谁又能保证到时候他不会抛弃糟糠之妻另娶高门女呢?
自古民不与官斗,到时候他们说理都找不到地儿去说。
不得不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大家不去分辨桑小子的人品,也不听他说的保证,只从实际角度去看问题。
人性经不起推敲。
大家都愿意脚踏实地的过日子,不去赌未来那一两分看不见摸不着的荣华富贵。
桑玉祖母也看得清这点,所以她找上了桑玉外祖父,刘镇东。
刘家世代经商,在望江城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富户,但这么多年来家族里却一个考中功名的读书人都没有。
反倒是出了几个有名的大商人。
刘家向来是嫡子当家,所以庶子成亲后都会出府别居。
刘镇东的曾祖父便是刘家庶子,几十年过去了,到刘镇东这一代,其实和主家那边已经很少来往了。
但他到底是刘家人,打心眼里也想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
可惜的是他就只有一个闺女。
桑玉祖母便是看中这点,常言道一个女婿半个儿,培养不了闺女培养女婿也是一样的啊!
虽说做上门女婿名声难听了点,但她都要死了,唯恐儿子以后再也进不了学堂,哪还顾得了那么多。
她家老头去世时可是拉着她的手,千叮咛万嘱咐让她供儿子考举人,考进士,想必不会介意她做这个决定。
至于她为什么选择刘镇东一家。
其一,他家就一个闺女,没有旁的小孩,刘镇东会一心供自家儿子。
其二,虽说儿子有才华,又长得一表人才,但桑玉祖母并不盲目自信。
她深知,其他有权有势的人家或许会对儿子另眼相待,但人家有子有孙,未必会对一个外来女婿尽心尽力。
两相比较,还是选刘镇东闺女最合适。
桑玉祖母算盘打得叮当响。
刘镇东也不是吃素的,闺女迟早要招婿,桑家小子对比其他上门求亲的人条件可好太多了。
最重要的是,他不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