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园丁最后的故事 > 第8部分(第1页)

第8部分(第1页)

?br>

逃出来的李凤云举目无亲,还不会说汉话,依然还是走投无路。一位当地农民,收留了她。不久,他们结了婚。为隐瞒那段历史,她改了名,还和丈夫搬过家。几十年来,她始终没有生儿育女,有人说,是日军摧残的。

。。

日军慰安妇(2)

1987年,李凤云的老伴病逝,她被接进了敬老院。半个世纪的时间,依然没有淡化得了她那根植于骨髓和心灵深处的苦痛,直到今天,她还常常惊叫着从噩梦中醒来。凡电视上有日军的画面,人们就趁她还没注意之前,迅速换台。

在黑龙江境内,散落着当年逃出来的一些慰安妇,但敢于站出来控诉的,一共才有4人。李凤云老人是第一个。在她的影响带动下,2002年2月27日,金明珠、李星芝等也终于鼓起勇气,把历史公诸于众。

儿童团的副团长

2004年,秋风中。

老人坐在焦庄户某农户门前的泥土地上,他的手中有草绳和大葱,身边有成捆的大葱。偶而,他停手,抬头,茫然远望。他的前面,就是地道战的碉堡。秋风掠过,他头发萧瑟如草。一地道战老民兵说,他就是焦宪来,焦庄户当年的儿童团副团长。我长长地吸了一口气。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许多根据地,成立了密集的儿童团。从东北的黑土地到晋西北的黄土高原,从苏北地区,到陕甘宁边区,随处可见抗日儿童团持枪伫立的身影。陕甘宁边区有7万,华北抗日根据地有60万,苏北解放区有18万(包括少年队)。其中,晋察冀边区的儿童团,公认最为出色。在青年救国会的领导下,利用年纪小,不被注意的特点,他们深入敌后,侦察敌情抓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焦宪来就是其中的一员,在他的身后,则跟有60多个提红缨枪的孩子。

1929年,焦宪来出生于河北省(顺文区)顺义县焦庄户村的农民家庭。他的父母都老实巴交,而他们的6个孩子却多有血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焦庄户是抵抗日本侵略者和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坚强堡垒,焦家是急先锋。焦宪来的大哥焦宪良,是贫协会主席。他组织农民斗地主,分田地,交公粮,抓汉奸,打日寇;他的二哥是地道战的民兵骨干,他们是让日寇和国军伤透脑筋的人。他们无数次地让进攻的敌人,丢盔弃甲地抬着同伴的尸体,黯然离去。最终,焦宪良战死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次战斗中,他被国民党军队的炮弹当场炸死。当时,他正在满眼喷火地冲锋,突然“轰”地一声,一颗炮弹爆炸了……

受家庭熏染,身为老小的焦宪来,7岁就扛起了红缨枪。15岁那年,他当上了儿童团副团长。

那时,“八路”经常给他们讲共产儿童团的故事。共产儿童团,在抗日儿童团之前,创建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上杭才溪的共产儿童团最为活跃。1929年,经共产党宣传鼓动,才溪一时革命烈火熊熊。农民男女老幼齐举刀枪,土豪老财哭爹喊娘。10月,各村的孩子被圈拢起来,组建儿童团,穷苦的孩子奔走相告,争相参加。他们系着跟鲜血一样颜色的领带,戴列宁帽,扛木棍,每天站岗、放哨、查路条,有时还挨家挨户搞宣传。最初,他们被称为“劳动童子团”。1930年12月,改称“共产儿童团”。除地主、富农、资本家的孩子外,7到14岁的儿童都可以参加。他们依然以血色领带为标志,以“举右手高过头,伸五指手心向左的举手礼”为礼仪,以“准备着,时时刻刻准备着!”为口号。在焦宪来幼小的心目中,共产儿童团就是大大的英雄。

战争的烽火熄灭后,该干啥的,继续干啥。焦宪来又像自己的祖辈一样,劳作,土中求食,过着跟泥土一样普通的生活。21岁那年,一阵鞭炮。他把新娘迎回家抱上了床,两年后,又离异。妻子没给他留下只男片女,他孤苦大半生,晚年和侄子一家共同生活。村里分给他2亩多地,他已无力耕种,似乎他连说话都嫌累,我曾试图从他嘴里多抠些东西,他淡然地沉默……

关键词

地道战、广岛原子弹、儿童团

老长工(1)

2001年的金秋,能让乔维业老人眉开眼笑的季节。

在黑龙江省肇源县的一农家院里,乔维业老人正与儿孙一起剥玉米棒子。剥完的,没剥完的,都小山一样。他的曾孙子,不时地偎蹭到他的怀里,揪他的胡子,捏他的鼻子。他放下手中的活计,摸孩子的脸,拉孩子的小手,还不时嘿嘿地笑。

乔家原籍吉林德惠,祖祖辈辈土里刨食。1910年,乔维业出生了。那正是风雨飘摇盗匪多如牛毛的清末。自打他睁开眼睛看人世,就看到了爸妈菜色脸上密布的愁云。

乔维业5岁那年年底,爸爸死了,无钱救治病死的。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乔家连苞米面粥也喝不上了。妈妈的病情也日渐加剧。尽管那已经是中华民国三年了,当年冷面的县令变成了笑脸县长,威严的长袍变成了平民的中山装。可县长的笑脸,毕竟无法变成填饱百姓肚子的窝头,农民的日子,还是要一镐一镐地刨,一锄一锄地锄。乔维业8岁那年,妈妈终于放下了锄头,睁着眼睛去了。她的眼角挂着泪花,乔维业成了孤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