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悠悠故乡情作文 > 光阴里的故乡(第1页)

光阴里的故乡(第1页)

刘楠入夏,父亲提出,让我给他的新书《悠悠故乡情》作序。这是个莫大的认可,是个荣誉。父亲提出把我的文字置于他的一本回忆故乡文集的篇首,这是一个饱含意味的开始。

可如何作序我却全然不知。分寸、语言、对文章内容的体察、与作者应有的情感共鸣,甚至评述此书在父亲生活史中的意义,显然都不是容易的事。父亲早早把初稿用邮件发给我,但总有事情绑住了我的手脚,让我没有时间一字一句去读。我的父亲督促了几次,也没有拿出手,倒是随后帮父亲开设了一个微信公众号(ID:岁月馨语)之后,有了一窥此书内容的机会——父亲节选一部分文章做分篇连载,颇受订阅者关注,成了开号以来阅读量最大、被点赞最多的几篇。可见这本书的写作质量和父亲倾注的心力。

两年半没返家,这次从法国回来在家里小住了五周,留心父亲的工作方式。大热天,父亲在卧室一张临时支起的小折叠桌上改写文章,然后拿着电脑缓缓移步书房做文章编辑,零基础学习编辑软件,将操作的步骤与顺序一条一条地记录在记事本上。世上难得“苦功”二字,这应该是父亲人生的座右铭,但真不是他做事的撒手锏。他是一个凡事有规划、有目标、有纪律,知道未雨绸缪的人。何况这本书里的许多细节,他采取了近乎“田野考察”的方法,向熟悉乡村生活的亲友团询问落实,从人名地名到方言术语,还有一些已经记不太清的乡村生活的器物农事。我聆听过两次电话,都是在初稿完成,修改第二稿时,父亲觉得不满意、不确凿而求助亲友团的。毕竟从他十八岁当兵离开家乡,便再没有返乡生活,至今已经整整五十个年头。

故乡,在人心底应该有什么样的位置?对人一生又有怎样的悠远之意?也许我还没有父亲的体会与境界。他笔下的故乡是一餐一食、一阡一陌、一草一木的世界。我和大多数身处新中国变革时代的人一样经历流动,从此乡到彼乡,似乎流动规范了中国人一种最为典型的现代经验。我们在流动中体会活力、能量和指向未来的可能性。

故乡是来处,那里有送行者,也有等候的人,却不意味着离散与告别。这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当时间不再是亟待填满的空白,而成为时光与回忆时,故乡是前因,是光阴里的故乡。模糊处愈见清晰,甚至有了灵晕。故乡被阅历打磨,被感悟与情感摩挲,在与此时此地此身的联结中,它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更在思想和心灵深处。

父亲的《悠悠故乡情》我大致把它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可以归纳为故乡风土的侧面与乡村生活缩影,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多来自这个部分。尤其是父亲对农物农事的自然描写,生动流畅,写出了繁劳农事的轻盈与优美。第二部分可以说是故乡人物志,写童年趣事与父老乡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情是故乡的灵魂。就像父亲在书中写的:“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故乡是家,是灵魂安放的地方。最后一部分写故乡风俗与特色饮食,想必需要做大量资料搜集工作,但“舌尖上的故乡”几乎是父亲的日常所在,这次回北京为我准备的接风与送行大餐,都是陕西风味,还和双亲抽空吃了青海人经营的“功夫”拉面,余味犹存。这个部分写的念的应该都是父亲“吾乡胃”里的珍馐吧。

我离家快十二年了。年幼时母亲给我算过命,算命先生说我是“走星照命”。我在成都上大学的时候,也在青城山求过一签,签面是“阔水浮萍”。也许和父母亲在同一个年龄段做比较,在同样的流动中,我的命运呈现的是一种流离之态,这也是我近来才感受到,并且愿意承认的。父亲在八年前经历了一场身心危机,母亲在这八年中饱受辛苦与压力,我却没能承担什么,深知父母对我的包容与期许,还有很多无言中的遗憾与忧虑。

用什么来结束这篇也许未尽推荐之责的序言呢?唯愿父母安健吧,父母安处是吾乡。而归乡的路啊,不要太晚太漫长……2018年7月写于巴黎

(作者系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博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