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思齐任命任丽坤,沙千里,陈名扬等人为新兵营正,负责对这些士兵进行训练。
每天吃过早饭后,所有新兵会被拉将出来,在城外的空地操练。训练完全按照岱山军的训练条例进行,先练的是阵列。
左转、右转,后转,齐步走,每天都是这些东西。把这些刚放下锄头的民夫一个个练的叫苦不迭。可是谁也不敢偷懒,一边的父老都在边上看着,偷懒会被惩罚,会使得家人脸上蒙羞。经常偷懒、不服从纪律更是会被驱逐出去,失去前往岱山的资格。
在新兵进行训练之时,任思齐更是光派细作,打探清兵的动静。占领胶州已经好些天,济南的清山东总督巡抚王鳌永方大猷等人肯定已经知道了胶州沦陷。得防范着他们可能的进攻。
随着胶州被攻占,胶东各地的原明军也活跃了起来,好几股明军正在攻打登州,青州好像是被李士元攻打了下来。在攻打青州前,李士元派人给任思齐送了一封信,约他联兵一起攻打青州。可是岱山军本来就兵力很少,任思齐自然不愿分兵,便婉拒了他。
李士元的儿子李鼎目前在岱山军中做小旗,任思齐曾问他是否愿意回到父亲身边,谁想李鼎在岱山军中呆出了感情,根本不愿去投奔父亲。
。。。。。。
济南大明湖畔,清山东总督衙门。
清山东总督王鳌永和巡抚方大猷正在议事,商议如何处理胶东一带的明军复起。
自四月初,原为明官的方大猷和王鳌永先后向满清亲王多尔衮毛遂自荐,愿为大清招抚山东。被派到山东以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二人招抚了大半个山东,各个府县先后写降书归顺了大清。
凭此功劳,王鳌永被任命为山东总督,方大猷也获得了山东巡抚的职位。
然而异族的高官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很多亲朋好友不屑与二人的降清,陆续和他们划清了界限。对于为了功名利禄而立志当汉奸的人来说,这些骂名根本不会在乎。可让他们头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各地此起彼伏的暴乱。
兖州、青州,莱州,胶州,每一州府都有暴乱,让济南的总督衙门应对不及。
南下山东之时,二人只带了少量随从,根本没有大兵跟随。现在二人手中的军队也就三千多人,还都是原来投降的明军构成。
面对诺大的山东,这点兵力当然捉襟见肘。可是面对叛乱,还得想法平定,满清不比大明,他们不敢生出坐视不管的心思。
“允升兄,你坐镇济南,我带兵先往青州,平定李士元之乱,再往胶州,对付那股从海上而来的明军!”满清山东总督王鳌永对巡抚方大猷道。(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七章 青州之战
王鳌永是山东总督,平叛自然是他的职责。巡抚方大猷对王鳌永的安排没有异议,保证会全力为大军筹措粮草。
胶州沦陷消息传来的第三天,王鳌永带着三千士兵出了济南,向着青州而去。
青州距离济南三百里,六天的时间,王鳌永大军便兵临青州城下。
此时的青州,刚被李士元联军攻占。然而青州城内的局势却错综复杂,因为青州城内并非李士元一支军队。
为了击败清兵打下青州,青州境内的好几支军队联合了起来。其中以李士元和赵应元二人的力量最强。李士元是原来明军千户,自封为青州参将。而赵应元却是原来的顺军余孽,李自成被赶出北京后,山东的士绅们造反,推翻了顺朝在山东的统治,可在山东还是有相当一批顺军留了下来。
攻打清兵之时,明军和顺军还能勉强联合,可是打下青州之后,双方的矛盾便凸显了出来。
青州城内的赵应元部兵力较少,只有六百余人,可均是原来的闯军精兵。以李士元为代表的明军士兵近两千人,可派系众多,成分复杂,战斗力极差。
李士元虽然有心想把赵应元赶出青州,可是他也知道顺军强悍的战斗力,不敢乱动。在攻打青州时,顺军承担了大部分的攻坚重任,其表现出的战斗力让各部明军心惊。
就这样,双方虽然矛盾重重,却维持着一种奇妙的平衡。然而,随着王鳌永带着三千绿营兵的到来,青州的局势一下子被打破了。
王鳌永暗中收买明军将领,许以高官显职,李士元手下好几个将领都被王鳌永收买,胁迫李应元投靠清廷。李士元虽然不愿,可是面对着刀剑,还是屈服了。
在明末,明朝军队数以十万计,可是面对着清兵,很少有将领能坚持抵抗的,望风而降已是常态。
而和明军相比,被他们称为闯贼的顺军的表现就好了许多,虽然顺军也是连战连败,可是人家却一直在抵抗,并且坚持到南明灭亡,很少有人投降。
赵应元虽然是原顺军普通的一员,可他和他的手下六百顺军的表现却比明军要强得多。
由于明军的投降,青州城门被打开,王鳌永手下的三千清兵杀入了城中。赵应元自知寡不敌众,便假意投降,先是派人前去递降书,后带着一百骑兵直扑王鳌永的行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