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是否在担心陶谦那里?”刘基问道。
刘邈道:“不错,陶谦为徐州牧已有数年,根基稳固,按理说不可能放任笮融截留三郡赋税,但其却并未对笮融采取任何措施,由此我怀疑笮融的所作所为根本就是陶谦授意或者默许的。若真是如此,我以武力攻击下邳,极可能引起陶谦的反击。”
刘基道:“既然主公有所担心,不若先礼后兵,先与笮融交涉,要求其返还钱粮,若其不答应,再以兵攻之。如此陶谦就没有出兵的借口了。”
“不,我并非是怕了陶谦。”刘邈摇了摇头道,“笮融抢夺钱粮,必然是为了下月初八的浴佛会,既然他能先抢我们,我们也可以抢他。我是打算以牙还牙,若能将其为浴佛会所准备的钱粮尽数运到寿春,今年就再也不用担心缺粮了。只是这样一来,极可能造成战事胶着,我担心影响了我九江郡的展大计。”
刘基明白了刘邈的意思,他思索片刻,道:“这样的话,就只能战决了。我们可以趁其不备,以玄甲军突袭下邳,得手后,一边尽力封锁消息,一边加紧向寿春运送钱粮,只要能延迟陶谦的反应时间,我们就有极大胜算。”
“好,就这么办!今日就派人去传令张辽出兵前来接应,我等明日一路潜伏,争取在后日凌晨前攻占下邳城!”刘邈稍作权衡,就果断地拿定了主意。
第二日天还未亮,刘邈就下令拔营启程。
为了行军的隐秘,刘邈将三千玄甲军分成五队,他与花木兰、刘基、徐达、周泰每人带一队,分散而行,约定在下邳城南的蒲姑陂汇合。
当天的汇合很顺利,路途中也没有出现意外。傍晚时分,几人再次在刘邈的临时营帐中碰头。
“根据探报,这几日笮融白天在下邳城中,晚上会去浮屠寺过夜,与一些佛教信徒狂欢。看来我们不仅要偷袭下邳城,还要分兵去浮屠寺。”刘邈先将最新得到的情报大概说了一番。
“下邳的兵马都驻扎在哪里?”刘基问出了他觉得最关键的问题。
“下邳国总兵力近万,除了少量分散在各县及关卡、渡口外,其余全在下邳城周边。驻扎在葛峄山上的兵力最多,有五千左右,应该都是笮融的信徒;另外浮屠寺有一千左右,全部都是丹阳骑兵;下邳城中有近两千,这才是真正的郡兵,战斗力应该最弱。”
众人一听,都皱了皱眉,这兵力有些多了。
周泰低骂道:“他娘的,一个小小的下邳,竟然囤积了如此多的兵力!”
刘邈也一脸凝重,道:“下邳城还好说,最关键的是浮屠寺,浮屠寺看似只有一千骑兵,但由于离葛峄山太近,只要稍有动静,葛峄山兵营就会出兵支援。而要想达成我们的目标,最好是活捉笮融,全歼其由信徒组成的兵马。伯温,可有良策?”
刘基沉思片刻,道:“正如主公所说,此战的关键是笮融及其信徒军。我们的兵数太少,若是正面对抗,尽管玄甲军战力强大,最多也只能取得惨胜的结果。为今之计,只能先重点偷袭一处,然后借此处围点打援。”
刘邈忙问道:“伯温认为该围哪一处?”
刘基分析道:“我们的重点目标是笮融及其信徒军,那下邳城就可放在一边,何况下邳城中两千郡兵本身就战力偏弱,那么剩下的浮屠寺和葛峄山兵营都可以作为先围杀的对象。
若围浮屠寺,其兵力才一千,剿灭较容易,而由于笮融在浮屠寺,不仅能有机会活捉他,也必然能引葛峄山出兵救援,难点是来救援的兵力太多,会给我们造成很大压力,极可能形成正面对抗的局面。
若围葛峄山兵营,只要能将营中五千兵马打残,就能有余力回转头对付浮屠寺及下邳城,不过此举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不一定能抓住笮融。
究竟如何选择,还请主公自决。”
刘基虽然是这么说,但刘邈还是听得出来,刘基是偏向于偷袭葛峄山兵营,毕竟这样对本方的损失要小一些。不过刘邈也有疑虑,如果偷袭葛峄山兵营的话,胜的可能性有多大?
刘邈将自己的问题抛给了刘基,刘基显然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微笑着道:“可以先用火攻烧营,再以骑兵突袭,其纵然有五千之众,也无济于事。”
刘邈一听,心中大定,这用火可是诸葛亮的拿手好戏,没想到在这里被刘基用上了。
几人又商讨了一番细节,然后刘邈令道:“伯温、天德、木兰,你们三人共领兵两千,前往葛峄山兵营,如何行事由伯温安排。幼平,你领兵六百,埋伏在下邳城外,等城中郡兵出城后,择机抢占城池,若城中不出兵,不要强攻。我亲自领五百兵拦截浮屠寺骑兵。”
花木兰却反驳道:“不可,公子兵力太少,独自拦截浮屠寺骑兵甚是危险,我得留在公子身边。”
刘邈摆了摆手,道:“不用,五百玄甲军对付一千浮屠寺骑兵绰绰有余,何况我还是埋伏在先。至于我的安危就更不用担心了,有燕云十八骑在,能有何危险?”
“葛峄山有我与军师就足够了,主公还是带着木兰将军吧,而且可以再多带三五百兵去。”徐达也劝道。
刘邈摇了摇头,道:“葛峄山有五千敌兵,而且要胜,你们的任务非常重,两千兵已经很少了,怎么还能分兵与我?木兰武艺好,能帮忙冲阵。不用说了,就这么安排吧!”
谁知几人都不同意,连刘基、周泰也出言反对。
刘邈无奈苦笑,看来自己这武力还是太差了些,让手下诸将都不放心,最终刘邈只好同意让花木兰跟在自己身边。
“诸位这就去安排,明早三更造饭,要赶在天明前对葛峄山兵营起攻击。拿下葛峄山后,要注意封锁前往东海郡的道路、渡口,免得陶谦过早得到消息。”
“喏!”